陝鼓動力2017年年度報告分析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對陝鼓動力剛出爐年報的感受,那就是兩個字:狐疑。在這份年報中確實有些數據讓人無法理解,難以用常理來解釋。
3月30日剛發布業績快報時,我就很不理解今年陝鼓的業績為什麼只是與去年持平,因為2016年陝鼓計提了2.54億元的資產減值,而17年不太可能同樣計提如此多的資產減值準備,那麼在營業收入增長10%的情況下,假設其他經營情況與去年無變化,那麼2017年的凈利潤理應增加1億人民幣甚至更多,可是陝鼓管理層拿出的成績單卻是凈利潤微增1%,那麼消失的利潤去哪兒了?
這份年報告訴我,消失的利潤去了三個地方:
1、毛利率下滑
陝鼓動力2016年的整體毛利率為23.70%,2017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為23.43%,兩個數值基本相同,根據往年經驗,最終年報的毛利率應該與三季報持平或者略低一點點,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然而,2017年四季度的數據閃了投資人的老腰,經過倒推計算,當季度營業收入為11.56億元,營業成本為9.83億元,毛利率僅有14.97% ,輕鬆地把當年毛利率指標拉低了3個點,不要小看這3個點,對於一個營收體量在40億人民幣左右的製造業公司來說,3%對應了1.2億人民幣的毛利潤。
在陝鼓的三大主營業務中,能量轉換設備產品毛利率下降了6個點,在行業基本面向好,企業沒有發生重大問題的情況下,這種變化簡直是不可思議。
當然,公司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能量轉換設備毛利率的降低來源於配套成本大幅增加,相關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從上年的58%上升到72%。這簡直是前所未見的變化,真想問問管理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配套成本如此飆升,給陝鼓做設備配套的多為行業集中度不高、技術含量一般的中小企業,他們在陝鼓這種大型國企面前毫無議價能力,因此這塊數據我表示存疑。
2、投資收益減少
在行業整體步入低谷的時候,陝鼓可能是行業內唯一一家還能保持數億元利潤的企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超大量的預收和應付款給陝鼓帶來的理財收益!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陝鼓用於購買理財和委託貸款的資金高達48.52億人民幣,相比於2016年年末的46.8億,陝鼓購買理財的資金進一步增加。但是年報顯示公司本年的投資收益比前年減少了5000萬,在當前市場利率上漲的情況下,理財收益不增反降,為毛?
原來,陝鼓把大多數理財計入了「其他流動資產」賬戶核算,這樣的結果就導致這些理財平時只能以成本計量,到期收回投資時才能被確認投資收益。說得通俗點就是,只有理財到期才有投資收益。
那麼陝鼓究竟買了哪些理財,這些理財何時才能到期呢?我們可以從2017年半年報一窺究竟。
這是陝鼓在去年半年報披露的理財信息,從中可以看出,公司購買了20+億的期限超過1年的理財,這在以前年度是絕對沒有的,公司理財手法在向長期高收益的方向轉變。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即這些期限超過一年的理財在今年尚未到期,因此理財產生的預期收益暫時還無法計入投資收益,需要推遲到2018年。
這下就很清楚了,由於公司購買了大量的預期較高收益率的長期理財產品,導致當年無法收回投資,相應利息大概率會計入2018年投資收益。
3、子公司巨虧
再看子公司利潤情況,從總體來看,這些公司的經營狀態是有所好轉的,最明顯的就是幾個氣體公司已經恢復正常盈利。但是在一片歌舞昇平的環境里,出現了兩個叛徒,一個是陝鼓工程、一個是捷克EKOL。
陝鼓工程在2015年和2016年都是盈利2000+萬,可是2017年卻爆虧7200萬,這是意外嗎?我覺得恐怕沒這麼簡單,作為一家專業的工程公司,在簽訂合同時就應該能大概預料到這項工程會產生多少利潤,17年半年報時顯示陝鼓工程虧損了900多萬,而到年底卻虧損額超過7200萬,想問,是什麼大項目能讓這家註冊資本2000萬的小企業一把虧掉了6000萬?企業管理者是腦子不正常還是出現了精神錯亂,明顯要巨虧的項目還要咬著牙做下來?
只能有兩個解釋,第一是以前年度的利潤不真實,該計提的壞賬沒計提,一併放在2017年消掉;第二就是有意多計了成本。
說它以前利潤不真實也不是瞎猜,通過企查查搜索,陝鼓工程總共有32筆訴訟,17年至今有15筆,其中就有關於合同糾紛的官司,糾紛顯示僅柳化一家就拖欠陝鼓工程1050萬工程款,這是2013年的項目,陝鼓有沒有全額計提壞賬?有沒有可能是放在去年一把消掉了這些早該計提而又沒計提的損失?
另外,15年收購75%股權的捷克EKOL公司也是給力,不到2億的營收竟然給出了5800萬的虧損,佩服佩服,陝鼓為此還計提了3136萬的商譽減值準備,也就是說 ,僅僅一家EKOL公司,就讓陝鼓損失了5800×75%+3136≈7500萬人民幣的利潤。
我只能說,陝鼓的財務人員確實比較狠,經過這次財務清洗,陝鼓工程18年大概率重返盈利,而捷克公司暫時也不會再有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風險了。
總的來說,我對陝鼓這份年報所展現出的內容比較吃驚,因為裡面人為操作的痕迹比較明顯,我原本以為國企不會在財務上做手腳,現在看也並不完全如此,所以說,僅僅只會看財務是做不好投資的。
此外,2017年公司訂貨量為95.21億元,與去年同期的73.64億元相比增長29.28%,這是在我的預期之中的,因為根據此前陝鼓集團官網報道,集團當年實現訂貨113億人民幣,95/113=84%,完全符合以往陝鼓動力占集團訂單的經驗比例。至於很多夥伴說的134億訂單,那是集團把尚未簽訂的鎖定訂單計算在內了,不應作為正式的訂單數據披露。
除了經營數據,我還注意到兩個細節,其一是陝鼓股東人數在今年一季度減少9%,創出史上新低,籌碼進一步集中;其二是在周五的暴跌中,融資盤凈買入1033萬,說明市場依然有一股力量堅定的看好其未來走勢。
我預測,在將於下周披露的一季報數據中,陝鼓會展現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是不是如此,敬請各位期待!
-end-
文/小蝸牛
TAG:蝸牛嘮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