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秦陵有沒有「文官俑」

秦陵有沒有「文官俑」


本文來自《新華文摘》2002年刊。




高大威武氣勢浩蕩的秦兵馬俑「軍團」70年代出土後,考古工作者就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秦始皇帝陵有文官俑嗎?

可以說,秦陵考古工作進行了26年,這樣的追問一直沒有中斷。 




初斷「馬廄坑」 



2000年5月,秦陵考古勘探隊在秦陵封土的二級台地上自北向南進行斷面式的勘探,發現了一個位於封土西南角的陪葬坑,其平面呈不規則的「吊」字形,為西東走向,由西向的斜坡道(入口)、前室、前室的南側廂房、聯接前後室的狹窄甬道和後室等五部分組成。 






與兵馬俑坑的結構一樣,此陪葬坑也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坑內壁面皆嵌廂木,地鋪木地板,坑上則覆蓋著長方體的棚木,其上再加蓋蘆席,蘆席上覆土。但其坑內沒有隔梁,沒有發現火焚的痕迹,屬於自然塌陷。 



進一步勘探表明,該坑東西長48.2米,最寬處12米,總面積達410平方米。其斜坡道平面呈梯形,寬3到4.6米,長約12米;前室的南側廂房為東西長4米、南北寬2.9米;後室呈矩形,長20.6米,寬3.8米。該坑的坑內總面積達144平方米,其中後室面積佔了整個陪葬坑總面積的一半。 




此外,勘探人員在坑內還發現,除了朽木痕迹之外,前室地上遺有大量彩繪陶俑殘塊,而後室則有大量馬的骨骼。 



秦陵出土馬的骨骼對考古人員來說,已經毫不為奇。

自從1974年發現兵馬俑以來,秦陵周圍已經勘探發掘過100多座馬廄坑,出土的馬骨可以數千計。緣此,考古勘探人員初步斷定該陪葬坑應是秦陵人習以為常的「馬廄坑」,馬是為秦始皇在地下陪葬的,陶俑則是養馬人。 






驚現「文官俑」 



考古發掘工作逐漸展開,由於前室發掘進度較快,部分俯卧的彩繪陶俑殘體逐漸浮現出來,考古工作者不禁為其卧姿而疑惑,以往馬廄坑從沒有出土過這樣的陶俑。 




當考古人員用毛刷進行細節清理時,發現這些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皆戴長冠,如同秦兵馬俑中的軍吏俑一般。 




「呀,這兒有陶削和砥石!」秦陵考古以來,陶俑身上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的裝飾,這是秦始皇帝陵首次出土「擁有」秦代的「筆」和「削筆刀」的陶俑! 




隨後,清理工作加快進行,12件彩繪陶俑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其中8件彩俑皆著長冠附削砥。 



根據這些陶俑的衣冠等判斷,它們是文職官員。

」作為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負責人之一,秦陵考古勘探隊副隊長段清波認為這是秦陵首次出土「文官俑」。 


「經修復,8件陶俑恭身袖手而立,右腋下各有一用以削竹簡或木牘的陶削與長方形袋囊,裡面當為放置砥石之用;而其左臂與腰緊連處則有一圓孔,當為放置簡牘之用。此外,四件象徵權威與禮儀的銅鉞,則進一步表明『此坑』當是秦朝一官府機構。」 



他分析,由於「此坑」距離封土很近,我們判斷它應該是秦朝的一個高級官府機構,即「三公九卿」之一。「三公九卿」中「三公」位高權重,不可能只有這麼小的型制。由於此坑內出土了4件銅鉞,而「九卿」中只有四個機構中使用銅鉞,其中三個為軍事機構(很少用文職官員),而既用銅鉞又使用文官的機構,則是掌管國家監獄與司法事務的廷尉。李斯當年就曾充任此職。 








或疑養馬人 



由於該坑出土陶俑的特別,陶俑的命名與該坑的定性事關重大,「文官俑」的觀點引起了眾多專家的關注。對於「文官俑」的說法,專家多方置疑。

有人甚至認為該坑仍是馬廄坑,其俑仍是「飼馬人」。 




堅持馬廄坑觀點的人認為,12件陶俑中有10件一字排開地向著封土的方向俯卧倒下,說明這是有意為之,不會是坑自然塌陷的結果;這些高約1.8米與真人一般的陶俑,均頭戴冠帽,身穿袍衣,雙手籠於袖管內,作立姿狀,與80年代在秦始皇陵西側內外城垣之間馬廄坑出土的飼養馬的「圉俑」形象完全一致。 



此外,對陶俑左臂與腰緊連處的圓孔也有左見,部分專家認為是夾放「拌料棍」之用,木棍朽了,圓孔尚存,而同時出土的一口如農村水缸一般大小的陶缶則疑為餵養馬匹所用。 




至於銅鉞,則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一件相同,開始也稱為「鉞」,後來又叫「斧」。從出土遺迹來看,這樣的青銅器顯然不是兵器,而是一種生產工具,此應是秦代用於修鏟馬蹄的工具。 



秦俑館考古隊副隊長劉占成認為,80年代在上焦村馬廄坑內出土的器物上有「大廄」、「中廄」、「小廄」、「宮廄」、「左廄」等刻劃文字,可見秦時馬廄型制十分複雜。 






《周禮》記載:「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秦俑專家袁仲一考證「閑」就是馬闌、馬廄,即是說天子有十二個馬廄。常有超人之舉的秦始皇帝,其馬廄當不會少於此數。 



有專家認為,此馬廄坑很可能就是專為秦始皇飼養御馬的「宮廄」,即皇宮馬場,而這幾件彩繪陶俑則是高級「養馬人」。 







或疑刀筆吏 



秦陵出土文官俑,一點也不奇怪。

」秦俑專家王學理一番話說得鏗鏘有力。


 
「中國古代相信靈魂不滅,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生前享受的東西,死後在地下也要繼續享用。秦始皇身為一代承上啟下開萬世基業的人物,其生前所好所思可謂大矣!秦陵考古以來,僅各類陪葬坑就勘探發掘出600多座,兵馬俑坑是秦代軍事實力與征伐場景的再現,珍禽異獸坑是供人們觀賞的秦代動物園,百戲俑表現了秦代的娛樂生活,大量馬廄坑是當時秦代養馬事業的反映,也是其國力、軍事力量的象徵。出土文官俑,又有何奇怪的?!」 



今後還會出土更多想像不到的東西,秦陵考古不可預料。

但另一方面,籠統地說,秦代有什麼,秦陵就會有所反映的。如石鎧甲就是秦代武庫的反映。」已經年近70的王先生思路敏捷侃侃而談。 



「但是,我對此坑出土的『文官俑』持保留態度。此坑的陶俑頭著長冠腰掛刀砥,並不能充分說明它們是文官。」王先生話鋒一轉,分析道:「身帶刀砥無疑是修竹簡木牘的,但身帶刀砥的不一定是文官。我以『刀筆吏』稱呼它們,因為它們可以從事文件、文書的起草工作,相當於今天的秘書,即搞文字工作的,但不一定是官。可以說是文職人員。」 



「從其外貌看,這些彩繪陶俑不是武官,但又有爵位。秦代爵位相當於今天的職稱,文武皆有,並常以殺敵多少來評定。即有爵位的不一定是官,更不一定是文官。」王進一步追問道: 



「如果是官,哪它們是哪級行政長官?是丞相、御史大夫?還是郡守?而且真正的文官不一定去寫字。雲夢睡虎地秦簡就不是文官寫的。」 



「如果真是文官,其旁邊的車、缶、馬等,又如何解釋清楚?定成『文官俑』的問題太多,疑難太多。其餘的幾件陶俑怎麼解釋?前室『文官俑』而後室是馬,這又是怎麼回事?」 






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陳列廳展出的陶俑均腰系短裙,造型別緻,可能是秦代宮廷娛樂生活中雜技、舞蹈演員的象徵。




其時文武難分家 



「該坑不是馬廄坑,『文官俑』的命名也欠妥當。」秦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秦俑館考古隊隊長張仲立先生對記者開門見山。 



「兵馬俑一、二號坑有類似的陶俑,可說是完全一樣,但兵馬俑出土的皆在戰陣,屬於軍吏俑。這兒的陶俑與軍吏俑中的低、中級相似。」 



「儘管如此,兩者從意義上講完全不一樣,一為軍吏,與軍事密不可分,另一個則與軍事沒有多大關係。」 



「此外,這些陶俑還與70年代在陵園西側發掘的一座位於銅車馬坑南側的馬廄坑出土的『圉人』差不多,其中的小官吏——『圉師』和這兒出土的陶俑類似。」 



「圉人」即養馬人。從已經勘探發掘的大量馬廄坑來看,「圉人」一般包括70多厘米高的跽坐俑和站立著的小官吏——「圉師」,後者對前者行使統率之職,而前者則對數以千計的馬匹進行管理。 



張進一步解釋道:「秦漢時期,文武官員的區分並不明顯。一般官吏皆能文能武,能文即指能從事一般的文書記錄等,能武更是常識,秦時能做官的,一般都有軍功。而且『六藝』的科目也是古代官員們必務的。」 







繞不過「馬」這個坎 



秦兵馬俑坑的發掘使人們對於2000多年前的騎兵有了初步認知,但是馬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如何還不是很明確。 



據研究,我國養馬業出現很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開始了。由於馬在社會生活中的顯赫地位,用馬進行陪葬或殉葬則為常事了。自商朝的王陵至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墓,往往都殉有車、馬,少者一乘,多者百餘乘。齊國故都臨淄曾有一座大型墓葬,其車馬坑殉馬500匹。秦陵經勘探發掘的馬廄坑就有100多座,其馬數千。 



史載秦人善養馬。秦人對其好馬或宮廷用馬給以高級別的「待遇」,即使有些「文職官員」侍奉,也當在情理之中。 



由此,關於「文官俑」的命名尚待考究,該陪葬坑的性質更需假以時日。對此一位資深考古專家也有些無奈:「由於出土文物太少,又缺少其它有力旁證,目前尚不足以確定該坑的全部內涵與性質。」 






秦始皇帝陵修建了30餘年,其陵園面積達56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工程之一。其地上有高聳的封土,連綿的城垣,雄偉的宮殿廟宇,地下是頂繪天穹下穿三泉的地宮。一定意義上講,除了已經近26年考古工作的兵馬俑的情況大致清楚外,

神秘而龐大的秦陵仍然是一個謎,一個古文化的謎。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以他的智慧觀察世界的體會:我的信仰
書|董卿,《中國詩詞大會》火,是有原因的!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