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航天軍民融合 助力國家經濟建設

航天軍民融合 助力國家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航天強國、數字強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航天如今在軍民融合和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已經覆蓋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環境監測、農業生產、救援救災、電子通信、醫療設備等多個民用領域,發揮出了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效益和作用。

同時,開發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為工程建設添磚加瓦

將在今年下半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程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

殊不知,該大橋的建設也少不了航天技術的支持。由於大橋建設基本上都在海上完成,大型機械設備以及建設工程船隻都需要在一個良好的氣象條件下進行操作,如果發生颱風之類的氣象災害,就需要及時停工並撤離。在大橋建設期間,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利用氣象衛星專門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提供了專項預報。

此外,原油通過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的管道輸送到煉油廠,每隔大約 100 公里就需要一套泵設備給它加力,否則這些黏稠液體不可能走完長長的旅程。近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依託火箭發動機渦輪泵技術研製出了長輸管線高效輸油泵,不僅有強大的動力輸出,更具有不間斷的可靠性工作和抗腐蝕的特點,使石油運輸更快捷、更安全。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成立以來,已培育出以動力電池、太陽能光伏、高端汽配、大型智能裝備為代表的一批航天民用產業。利用航天技術轉化的攪拌摩擦焊接裝備系列產品,市場佔有率超過 50%,生產線成功出口海外。

利用雷達技術轉化的多車道目標交通監控雷達、地鐵防撞預警雷達等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化。在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裝配過程中,航天動力技術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科研人員利用發動機上的流體控制技術,研製出的氣墊懸浮運輸系統,在汽車、飛機製造的組裝過程中,發揮了重型產品搬運的作用,提高了組裝 的 效 率 和精度。


讓生活更美好更舒適

目前,我國每天飛機乘客平均超過100萬人,平均鐵路客運量達到700多萬人,但乘客的上網體驗十分不佳,飛機機艙內無法上網,高鐵上手機信號時斷時續,乘客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長期得不到

滿足。

如今,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2017年4月12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其通信總容量超過了之前我

國研製的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

地面無線網路信號覆蓋不到或光纜寬頻接入達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過實踐十三號衛星接入網路。該衛星是我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的標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主通信衛星的寬頻應用,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也將對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熱愛跑步,但在跑步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很容易受傷,特別超重的人如果使用跑步機很容易對膝蓋造成損傷。現在,這個人群有了運動福音,利用「反重力跑步機」可以避免膝蓋損傷,且還能幫助受傷運動員恢復。

科研人員們發現,較長時間的太空失重飛行會引起肌肉萎縮,因此在太空里,航天員必須每天花費 2~3 個小時的時間進行運動。如果在太空不做體育鍛煉,長期飛行後的航天員恐怕會喪失行走能力。因此,科研人員在空間站為航天員準備了「反重力跑步機」。近年來,該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到民用領域,對於運動損傷人群有著重要幫助。

當然了,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東西遠不止這些,在空間站中的航天員有時候需要生活較長時間,但由於攜帶的水和氧氣都十分有限,因此需要通過循環系統獲得這些生活必需品。近年來,科研人員發明

了一種可以將航天員尿液、汗水、生活污水轉化成純凈水的水循環設備。

在國內,中國航天人也沒閑著。早在2008年,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所屬北京科強科技有限公司就研製出了「神舟」系列凈水機,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所屬上海航天動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神泉」系列凈水飲水機也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讓城市建設更智慧更智能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設,各種新興技術、產品的研製和使用為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航天技術一直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充當著「潤滑劑」的作用。例如,在國家住建部的大力指導下,2014年12月3日,中國航天科工與山東省德州市共同簽署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工作的合作框架協議》,創造性地提出建設服務於城市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的智慧管網系統。

2015年,依託住建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項目,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牽頭組織編製的「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方案」如今已經在實施中。根據規劃,由航天科工三院組織建設的「城市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管理體系」將構建面向管線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全面普查、隱患排查、安全預警、應急處置」,提升地下管線安全監管和預警能力。

2017 年 11 月,航天神舟智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明泉表示,作為航天企業,公司首先可以航天理念和經驗從頂層設計上把智慧城市建設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整體的設計;其次基於航天事業保密的技術,可以對底層數據、底層交換平台保密體系、保密技術進行完善和支撐。

同樣在今年 3 月,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舉辦的「城市三水」發展大會上,中國航天科工七院就「航天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智慧城市項目」與佛山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項目將重點發展以新一代航空航天技術、高端製造業、生態環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一批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項目落戶佛山市國家高新區。


保護環境 助力生態建設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發生嚴重核泄露,對中國境內的輻射環境監測系統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2014年,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4所與國家環保部門合作,將航天民用軟體測試技術應用於核與輻射監管,保障了國民核與輻射安全。

另外,為了促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來4年雙方將建立合作機制,全力推進航天技術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應用。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依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衛星遙感、無人機、北斗導航系統、衛星通信等技術資源優勢,加快提升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建設、智慧國家公園建設以及在綜合監管以及服務民生方面的應用。

近年來,治理霧霾是政府面臨的嚴峻課題。煤化工、煉油廠及天然氣化工廠排出的廢氣中含 有 硫 ,火 電廠、 水泥窯爐等排出的煙 氣 含 有硝,這些是大氣的主要污染源。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所屬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航天發動機原理研製出了「HT-L粉煤加壓氣化爐」,也稱為「航天爐」,是航天煤粉氣化技術的核心設備。簡單來說,這爐子能夠把固體的煤加熱後生成煤氣,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煤的燃燒效率,生成煤氣後使用起來更加清潔,而且殘渣集中在一起也方便處理,利於環境保護。

另外,火力發電產生的粉煤灰,污染了土壤和大氣,如果填埋,將對有限的土地造成破壞和浪費。科研人員利用燃燒技術研製出了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具備了系統單元集成能力,讓粉煤灰不但不再成為污染土壤和大氣的元素,而且變為氧化鋁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有效地保護土壤和空氣。


防災減災離不開「天眼」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每年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元。近年來,我國廣泛利用衛星遙感對颱風、暴雨、泥石流等進行預報和評估,使國家每年減少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元。

衛星還能為農民提供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為漁 民 提 供 魚 類 的 位 置 信息。目前,我國的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已實現了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能力,能夠看到海洋的物產情況,哪個地方有魚群,魚群大致有多大 都 能 判斷 ,作 用不 言 而喻.

另外,我國衛星應用除了對颱風、洪水、泥石流、乾旱、冰雪、森林火災、地震、病蟲害等進行預報和評估外,還能為公安、武警、邊防、交通、消防等部門提供應急傳輸保障。2017 年 5 月初,太湖藍藻爆發,水質受到污染。環保部向航天科技集團資源衛星中心發出應急監測申請,緊急調度在軌衛星提供數據支持。

資源衛星中心利用具有高時間解析度特點的高分四號衛星,連續多日監測一天中不同時段太湖藍藻水質變化情況,同時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進行精細觀測,為太湖水質監測和管理提供了技術依據。

近年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太湖藍藻生成變化進行監測,已成為太湖水質治理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並為太湖藍藻爆發的發生規律和演變趨勢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礎。類似的自然災害在我國十分多發,運用科技力量高效預防及降低災害損失越來越成為防災減災的題中之義。

多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充分發揮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技術的獨特優勢,在自然災害預測預報、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決策指揮、應急救援、恢復災後重建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斷推動我國防災減災工作更上一層樓。

作 者:賁 勛

來 源:中國航天報 · 飛天科普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報社 的精彩文章:

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是否存在過史前文明?
空天飛機:未來天地運輸的新路徑

TAG:中國航天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