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人都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呢?
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姓氏往往連用,往往覺得就是一回事。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在先秦時,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到了司馬遷的年代就顯得比較模糊了。我們在看司馬遷的《史記》時就顯得比較混亂,恐怕連司馬遷都不明就裡。
「姓」是最先產生的,「氏」則是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才出現的。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們做一「說文解字」即可,「姓」從女從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說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後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這些皆可以進一步佐證「姓」即「女所生」,也就證明了「姓」確實是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按照《通鑒外紀》的說法就是「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我們仍可進一步分析,比如在百家姓中很多姓出自「姬」姓,也是從女的。按照《通志·氏族略序》的說法即是:「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如姬、姜、嬴、姒、媯、姞、妘、婤、姶、?、嫪之類是也。」
姓在先秦的社會功用極為重要,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明人倫。如《白虎通義·姓名》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別婚姻也。」基於長期的社會實踐,古人早已掌握「近親不婚」的優生學原理。翻閱先秦典籍,不禁為之感慨萬千。《左傳》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云:「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婚姻是人倫之大要,馬虎不得,所以對於「同姓不婚」這件事看得極為重要,即便是娶「如夫人」也是如此。可是總有例外,一些貴族為了政治利益,不惜違背這一點,認為「親上加親」可以鞏固雙方利益。這在後世皇帝的婚姻中也可窺見一斑,有很多皇后無子或子嗣早夭,恐怕很大原因就是近親結婚的緣故吧!
社會向前發展,人口也隨之增長。不久之後,代替母系氏族的便是父系氏族社會。同姓越來越多,區別自然發生,加之父系氏族的分化。如此,「氏」便應運而生,「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各個父系氏族總有一個首領,首領的氏便是部族之氏,如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這些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歷史狀況。
那麼姓與氏的區別主要何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氏》說:「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別於下者也。」如果說「姓」是用來別婚姻的,那麼「氏」就是用來別貴賤的。如《白虎通義·姓名》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役力。」
這樣「姓」和「氏」的區別就明顯了。在先秦時期,男子有姓有氏,女子則有姓無氏。女子有姓則主要是為了避免近親結婚的,男子有氏則主要是為了別尊卑貴賤的。如我們所熟悉的秦始皇,他姓嬴氏趙,在司馬遷的《史記》里往往稱他為「趙政」,就是以氏來論的。因為他的先祖對周王室有功,所以被封在「趙」這個地方,後代就以此為氏。再比如商鞅,「商」就是「氏」,是因為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的。
作者:
東園公,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只不過讀了本假《九陰真經》,歐陽鋒為啥就瘋了?
※義大利人不會打仗?作為「地中海霸主」居然被英軍完虐,差點團滅!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