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歌手》哪家強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作者:朱子華
他們代表中國早期的音樂力量,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左一:黎錦暉;右一:王洛賓
中上左起:李叔同、周璇、趙元任
中下左起:陳蝶衣、陳歌辛、李香蘭
八期民國《歌手》下來,老中青三代已悉數登台亮相。限於篇幅,只選取了一些流派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有掛一漏萬,還望讀者見諒。先簡要回顧一下:第一期至第三期,我們邀請到了80、90後的「民謠教父」李叔同、「流行之父」黎錦暉、「全能天才」趙元任;第四至第六期,我們邀請到了00、10後的「一代詞聖」陳蝶衣、「一代歌仙」陳歌辛、「西部歌王」王洛賓;第七第八期,我們邀請到了20後的「金嗓子」周璇和「靈魂歌者」李香蘭。
從左至右:龔秋霞、羅蘭、孫景璐、陳娟娟、陳雲裳、胡蝶、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譬如在這張照片里,我們只請到了周璇。
這些前輩們不光在各自領域裡創下「第一」或成為傳奇,而且他們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還代表中國早期的音樂力量,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本期作為總結章,將著重把他們放到中國當時的時代大背景和世界音樂這個場域下,探討國外音樂對他們的影響,和他們對人類音樂史的貢獻。
趙元任自己設計的明信片,可以看出來,既有傳統的東方神韻,還有西式的浪漫風采。
我們還是按照八位參賽選手的的出場順序來。先說李叔同先生。李先生早年留日,其求學階段正值風雨飄搖的晚清時期。所以「救國」與「開啟民智」成為他音樂事業的大方向。而他和其他先賢所開拓的「學堂樂歌」正是擔負著「教育興邦」的重任。而音樂,恰恰屬於教育中的「美育」一環,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意義。
《奏定學堂章程》(1903年)
同時,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了自救,大力推行音樂教育。這對李叔同等人的音樂作品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
「學堂樂歌」運動大力推廣西洋樂器
李叔同留學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倡導「脫亞入歐」,主要學習美國和德國。因此,在音樂方面,美國的福音音樂和德國的軍樂,就成為日本的主要引進的樂種。而李叔同受其影響,在介譯和再創作時,也以這兩個樂種為主。
李叔同手書《祖國歌》詞譜
祖國歌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代表歌曲
群星
00:00/01:13
同時,結合中國本土的傳統民樂曲調,於是形成了亦慷慨亦清新脫俗的範式。譬如上面的李叔同創作的《祖國歌》,就借鑒了江南民樂的「老六板」,同時其莊嚴肅穆性,又有著軍樂的特點。
校園夕歌
校歌合集
兒歌
00:00/02:11
李叔同創作的另一首《夕歌》也是此曲調
而相當數量的學堂樂歌,是像《送別》這樣的民謠風的清新曲式,則與福音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福音音樂起源於教堂的聖歌,具有空靈純凈的特點。加上李叔同先生俊逸的填詞,一拍即合,成就天籟。
夢
神遊:李叔同先生樂歌小唱集
秘密後院
00:00/05:18
譬如這首《夢》,是美國作曲家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創作的教堂福音合唱歌曲,經李叔同先生重新填詞,寄予感恩父母的情思,令聽者無不動容。
豐子愷作
比李叔同先生小11歲的黎錦暉,則打破了「學堂樂歌」再創作歐美的局面,開始純原創中國本土的兒童音樂。所以,「中國近代流行音樂之父」還有「中國兒童音樂」、「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的名號,真不是蓋的。
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隨著古老的中國步入二十世紀的現代洪流,在音樂史上,黎錦暉也順應時勢,促成了「學堂樂歌」向「流行歌曲」的轉向。同時,當時的上海已具備了資本主義商業文明現代都市的特點,市民文化的興起和西方音樂、視聽媒介的湧入,成為了黎明暉音樂創作的大背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
熱愛本土音樂,注重發掘傳統的黎錦暉將民間音樂和「新音樂」土洋結合,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毛毛雨》就是典型的江南小調風格。
毛毛雨
上海老歌
黎明暉
00:00/05:28
比黎錦暉小一歲的趙元任,作為各科全能的通才、天才,則是典型的「學院派」,其創作的音樂主要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流行。
聽雨
名人名曲1
劉秉義
00:00/02:29
作為學術大師,趙元任的歌曲也多是藝術歌曲,但是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啟蒙人物之一,其作品亦有金剛怒目的反封建禮教特點。
上山
空
台大合唱團
00:00/04:05
綜上所述,老一輩「三巨頭」的音樂,主要基調是「救亡圖存」、「開啟民智」、「反封建」,並且在土洋結合上,創作了很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驗音樂。
趙元任與女兒在鋼琴旁
00後的陳蝶衣,則是堅定的本土派,「一代詞聖」到後期,基本上去填宋詞去了。宋代的市民文化就很興盛,陳蝶衣在二十世紀的詞人中,相對算是古典的,文字綺麗優美,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
豆蔻詞工陳蝶衣
期頤依舊書生氣
與「詞聖」陳蝶衣的古典綺麗相映成趣的,我們的「歌仙」陳歌辛就極具西方浪漫的綽約風姿。一陣管弦嘔啞的爵士市聲,不絕如縷於筆端。
秋的懷念
上海老歌絕版珍藏系列:姚莉
姚莉
00:00/02:39
而「西部歌王」王洛賓的歌曲,則具有西域中亞的風情。王洛賓少年時代即在北京的教堂唱詩班嶄露頭角,又在東北受到俄僑音樂家的熏陶;大學時代又分別接受了德國教師的鋼琴、俄國音樂家的聲樂、和留法教授的作曲等正規音樂訓練,把多民族、不同國度的音樂融會貫通,形成了具有「世界音樂」特點的風格。
王洛賓同時用英、維、漢三語進行創作
一位音樂家曾經說過,20世紀的中國,如果要選一首歌代表中國,那就是王洛賓的歌;三毛也說,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王洛賓的歌;1994年,王洛賓因為《在那遙遠的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東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卡雷拉斯與朗朗合作演繹《在那遙遠的地方》,漢、意雙語版
綜上所述,不同於老一代向西方的學習、借鑒居多,和本土結合還在實驗探索階段,中生代已將中國音樂推向世界,在本土音樂史上迎來了一個巔峰時期,並在人類音樂史上鐫刻下輝煌。
王洛賓接受聯合國頒獎
20後新生代的周璇、李香蘭,分別是本土和西洋唱法的兩個高峰,她們的背後是「上海老歌」這一特定年代的文化現象和背後龐大的的女性音樂群體。
巾幗歌喉一輕展
夜上海的半邊天
「上海老歌」不只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其包容性和多樣性,尤為可貴。上承學堂樂歌、兼收西洋樂粹;中有文人創作、深植民間土壤;陽春白學,下里巴人,雅俗共賞;不只有「靡靡之音」,還有格調高潔的學院歌曲;有大量反映勞苦大眾生活的歌曲;有大量反帝反封建、抗擊侵略的歌曲;更有大量至今為人們所傳頌的左翼進步歌曲,使音樂承載了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鐵蹄下的歌女
上海老歌
王人美
00:00/02:43
長城謠
上海老歌
周小燕
00:00/02:55
畢業歌
上海老歌
袁牧之
00:00/02:35
(全文完)
《風雲兒女》(1935年)
《小康》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END·
TAG:中國小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