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年春天,杜甫都去哪玩了?

那年春天,杜甫都去哪玩了?

如果杜甫沒來成都,如果沒有成都平原溫潤氣候、秀麗風光,今天我們就讀不到這些極富生活情趣的杜詩。

泛舟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這個「皆」字寫得很妙,暗示出春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煙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不過,這還真不是詩人的藝術誇張。

唐代時,成都水流充沛,流水穿街過市,處處是水景,處處可泛舟。杜甫的日常娛樂之一,就是在水中泛舟,極富生活情趣。杜甫一邊駕著舟,一邊看孩童拿著捕魚捉鳥的工具在兩岸玩耍,「翻倒荷芰亂,指揮徑路迷。得魚已割鱗,采藕不洗泥。」

春天的杜甫草堂

杜甫的家人也時常在詩中出現,他在《江村》詩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這草堂前後的河水,可供泛舟,可供釣魚,還可供洗浴,堪稱完美的生活伴侶。《進艇》中又有:「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詩中的「南京」,便是唐代的成都稱號。往北望去,中原滿目瘡痍,所以「北望傷神」。那麼,乾脆就不要去想這些,安心享受西南大都會的安謐美好。

草堂地方幽靜,但其位置,也是繁華所在。杜甫所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說的就是草堂東邊的萬里橋。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設宴送費禕出使東吳,費禕嘆曰:「萬里之行,始於此橋。」該橋由此而得名。無數的舟楫停泊於此,隨時揚帆駛入長江。

有萬里橋,亦有萬歲池。據《華陽國志》載,「其(張儀)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因在成都北邊,所以萬歲池又稱北池(如今的北湖)。唐代的北池水面寬廣,方圓十里,可以灌溉周圍的大量農田。這裡也成為成都人的春遊勝地。三月三這一天,成都人的傳統娛樂項目就是出北門,登學射山(鳳凰山),宴萬歲池,泛舟池中。

文人墨客也留下不少宴飲篇章。比如終老成都的岑參,就寫過《晦日陪侍御泛北池》。杜甫則留下一首《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文人墨客泛舟遊覽的勝地,還有「摩訶池」。跟萬歲池類似,摩訶池也是築城取土,土坑就成了水池。摩訶池修成之初,面積有500畝。後來,唐德宗時的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開解玉溪,與摩訶池連通,摩訶池的水量變得十分充足。經過後蜀擴建,水域面積在1000畝左右。但讓人遺憾的是,到了明清兩代,摩訶池陸續被填平,也就消失了蹤影。直到2014年考古人員才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發現其遺迹。如今,根據成都的城市中心規劃,唐代摩訶池將重建,形成約50畝的水域面積,復原昔日勝景。

當年,杜甫也曾泛舟摩訶池上,留下了《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得溪字》一詩。詩中末句「莫須驚白鷺,為伴宿青溪」,可以看出杜甫和同游之人非常親密。這裡的「嚴鄭公」,也就是之前和杜甫去游北池的「鄭公」、杜甫的好友嚴武(受封鄭國公)。杜甫和嚴武是「世舊」之交——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與嚴武的父親嚴挺之都是唐代名臣,兩人早有交情。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嚴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遠遊

杜甫陪嚴武去北池、摩訶池遊玩,已是公元764年了。這4年多的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本來,杜甫在成都過得好好的,到了公元761年,嚴武也來到成都,任劍南節度使。嚴武一來,就攜酒到草堂拜訪杜甫。兩人詩酒唱和,好不愉快。靠著嚴武的資助,杜甫把草堂擴至「有竹一頃余」,並把前一年為秋風所破的茅屋修繕一新。

但幾個月後,嚴武又被朝廷召回,杜甫把嚴武一直送到了綿州奉濟驛,一邊分手一邊寫詩表示「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不料這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發動了叛亂,嚴武被兵阻出不了劍門,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轉到梓州。

高適平定了叛亂,但蜀中還是亂紛紛,嚴武又被派到成都主持大局。杜甫得知消息,便趕回成都,他給嚴武寫詩道:「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杜甫一回來,嚴武就啟奏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官品為從六品上,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階,也是「杜工部」的由來。

杜甫曾去都江堰遊覽

離開兩年多,如今重回草堂,杜甫的心情只有一個字:喜。他在長詩《草堂》中就連用了四個「喜」字:「入門四松在,步屧萬竹疏。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里喜我歸,沽酒攜胡蘆。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嚴武一直打勝仗,但杜甫在幕府只待了幾個月,就辭官回草堂去了。箇中原因,有人說是同僚的排斥打擊,有人說是杜甫個性疏懶,不喜約束,難以適應「曉入朱扉啟,昏歸畫角終」的幕府生活。

相比朝九晚五的工作,還是宅在草堂比較安逸。不過,杜甫偶爾也是要出門遠遊的。在成都的這幾年,杜甫的足跡並不限於成都城內,城外更遠的地方,他也去了不少,如蜀州(崇州)、新津、彭州、青城山、都江堰等地。

公元760年春,草堂落成。那年秋天,王維之弟、時任蜀州刺史的王縉盛情邀請杜甫赴府上宴飲。杜甫應約前往。席間王縉談及,蜀州所轄四縣之一的新津縣,山水奇美;神秀禪師化緣修建的新津寺和修覺寺,古木參天。杜甫便動了去新津的心思。與王縉頗有淵源的詩人裴迪,欣然陪同杜甫前往。他倆登上修覺山上的新津寺(即四安寺),杜甫便寫下了游新津的第一首五律詩。詩中「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一句,後來啟發了曹雪芹,便有了史湘雲和林黛玉聯手吟出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杜甫像

後來高適改任蜀州刺史,杜甫和裴迪又前往蜀州。罨畫池是當時的蜀州官署,被譽為蜀州勝景,以廣植梅花著稱。他們兩人自然不會錯過這裡,相互和詩,杜甫在此留下了被譽為「古今詠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一詩。

因為高適的關係,杜甫後來又去遊了一次新津。那是公元761年春天,他再一次徜徉修覺山。回憶起上次同游的裴迪,於是作了《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一詩。意猶未盡,杜甫接著再寫了一首《後游》:「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新津的自然風光,讓杜甫的鄉愁少了許多。

新津官員為杜甫開筵,杜甫也是欣然前往,並贈詩《題新津北橋樓》。最後一句寫道:「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杜甫把新津誇上天了,可見他這次一定玩得很開心。

杜甫在青城山留下足跡

到了秋天,杜甫又去游都江堰、青城山。看見李冰用以鎮水的石牛,杜甫寫下《石犀行》。登上青城山,他又寫下《丈人山》:「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後來,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刻圖章一方,也是自號「青城客」。當然,不是每次出行都讓人如意。杜甫慕名天彭牡丹,專程前去觀賞,卻因河漲水而受阻,只得悵然而返,留下《天彭看牡丹阻水》詩。此詩沒被收錄到任何一本詩集中,但杜甫還寫過一首描寫丹景山牡丹的詩《花底》。詩中最後一句「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顯然說的是詩人自己。

公元765年,嚴武因暴病逝於成都,杜甫在草堂的生活難以為繼,於5月離開成都,乘船東下。他寫下了《去蜀》,回顧了這五年在成都的客居生涯:「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蕭湘游?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

為什麼要離開呢?杜甫的回答是,我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而今只能像江上白鷗一樣到處飄泊了。國家安危的大計,自有當政的王公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須老淚長流呢!這表面上是在自我解脫,其深層意義卻是發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肺腑之言。

這就是憂國憂民的杜甫,這就是他被後世尊為「詩聖」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府文化 的精彩文章:

顧頡剛:新津觀音寺,了解一下

TAG:天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