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里千年前的古酒究竟敢不敢喝,他嘗了一口,結果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的發掘結果。其中引人矚目的是在一件密封較好的銅壺裡,發現了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既然說到了酒,那麼今天**就來談談酒的故事。酒在古人的生活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古人喝的酒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壺酒現在能不能喝呢?
關於飲酒,還有這些習俗你不知道
酒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關於酒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 養老奉賓,都是德行。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除此之外,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萬萬想不到,古人是用這種方法釀酒的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製作配方。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穀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用櫱釀酒,櫱就是發芽的穀粒,釀出的是黃酒。後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麴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櫱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麴。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麴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
古墓里的千年古酒還能喝嗎?真有人試了結果...
考古學家曾表示,中國的酒是從穀物自然發酵起源的,在元代以前都是以自然發酵型米酒、黃酒為主,果酒雜糧酒為輔,度數非常低。而且只有在10%的酒精溶液里,微生物才不能夠生長繁殖,酒才不會變質,可以長久存放,而且越久越香。而古代的酒,特別是古墓內的酒,度數低,釀造方法原始,加之墓內和容器的環境,酒精的揮發,存放的液體其實早已變質,所以古墓的酒還是不喝為好。
《盜墓筆記》里曾經有這樣的情節:潘子和一伙人去盜墓,被一壇酒吸引,除了潘子外其他人忍不住喝了這一壇酒,喝到最後在罈子底下發現了一具屍骸。這段情節固然是虛構的,但是也可以看出在古墓里出土的酒危險性還是很大的。幾百年的時間酒在地下發生著不為人知的化學變化。就算密封良好沒有泥土昆蟲掉入,重金屬離子也早已溶解於酒中。
不過還是有考古學家冒著喝壞肚子的風險試了一下古酒的滋味。在1974年的一次遼代墓地考察行動中,有一批陳年老酒出土,是用瓷器裝的,考古學家馮永謙發現了古酒後,打開蓋子聞了聞,發現酒香濃烈,於是就取了一點試試。這酒的味道如何呢?馮永謙事後和同事說,這古酒還是不喝為好,根本沒什麼酒味,酒精都揮發了,只剩下土腥味了。至於馮先生後來有沒有拉肚子一類的就不得而知了。
月隱
※外媒盤點世界軍事史上七大叛徒,沒想到這個中國人上榜了
※開罐神器——記抗日戰爭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TAG:鐵血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