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和早期性教育
前些時見國內熱議早期性教育和性教育教材的編寫,熱捧者、冷嘲者、怒罵者,皆有之。
想起大約十年前吧,那時女兒上五年級,我還挺「前衛」的,在影響廣大的華語報刊《歐華導報》上( 當時叫《德國導報》),談過德國的早期性教育,還曾慎重其事地採訪了幾位德國的幼兒園、中小學的教師和校長,聽了他們對早期性教育和「早戀」的看法。
轉眼又是十年過去了,回憶當時的一些體會,結合女兒十年來的成長經歷,寫了這篇短文,與「家中有女初長成」的家長們共同探討早戀和性教育的話題。
德國的早期性教育從幼兒園小班就已經開始了,當年去幼兒園接四歲的女兒,只見她一臉興奮地撲了過來,得意地大叫:「媽媽,你不知道吧,小孩是怎麼來的?讓我來告訴你吧……」原來幼兒園阿姨懷孕了,孩子們被告知阿姨的肚子里有一個小寶寶,每天都在長大,很快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然後阿姨告訴他們,這個小寶寶是如此這般到了媽媽的肚子里的。幼兒園有各種各樣圖文並茂的書籍,很直接地描述性器官的形態和性行為的過程。我曾經有些擔心,請教幼兒園老師這會不會太早、太直接。而她們的觀點是性教育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年齡很小的孩子根本就不會覺得性器官與其他器官有什麼兩樣。早期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對性的觀念有不必要的羞恥感、骯髒感、神秘感。
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識教育應該是同步進行的。所以四歲的小女兒會一臉正經地來訓導我:「你知道嗎?媽媽!男人和女人是『puzzel』(拼圖遊戲),相愛了就會拼在一起,拼在一起就會生寶寶!但是他們必須是真心相愛,那才可以拼在一起,要是不相愛的人也生寶寶,對寶寶就是不公平的!」
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孩子們就開了一門功課——直譯就是「性課」,講授性知識、性道德,也要考試,也必須及格。而升入了中學之後,性教育已經非常專業,與醫學角度的性科學教材完全一致。當然也包括避孕知識。
德國沒有「早戀」這個概念,「戀」是一種美好的情感,無所謂早晚。老師和家長都持很正面的態度。五年級的班主任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大約五六年級,男女同學常會結成對子,亦即所謂的早戀,這只不過是一種友誼而已。有了異性同學做朋友,男孩子會變得「紳士」起來,彬彬有禮,很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女孩子不會再小家子氣、不耍小脾氣,不容易計較小事,不拉幫結派。總之是很正面的效果。老師和家長不但不會幹涉,還會很善意地給予支持。比如,孩子們舉辦各種課外活動時,老師會安排成對的同學有更多的合作和交往的機會。我們做家長的甚至收到過老師發來的通知,邀請參加結對子的小朋友們表演的虛擬婚禮。但是,當青春期一到,女生髮育大大快於同齡的男生,這種組合在七八年級以後,大多無疾而終。因為此後,同班的男女同學之間交往就不太密切了。而且在高中畢業之前,又會出現一些新的組合,這時候的對子有可能是很認真的,甚至終成正果。
對「早戀」持如此開放的態度,如何避免「性事故」呢?比如未成年生育、受壞人欺騙什麼的。對此,特里西亞中學的校長Heinrigs 女士說:「你們定義的『性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那是極其偶然的。」她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從來沒有受過這方面事故的困擾。正因為常規的、完善的早期性教育使孩子們的性知識、性道德較為完備,知道如何辨別不良行為,反而更不容易上當受騙。這所學校是非常保守的天主教教會學校,口碑很好,據說某年曾經在全國中學評比時名列前三。即便如此,高中畢業前,大部分學生是已經有過首次性行為的(據統計資料,2005年德國青少年17歲前曾經有過性行為的女孩為73%,男孩為65%,近五年來,此比例有下降的趨勢。)。Heinrigs 女士不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現象。實際上德國的法定有條件結婚年齡是16歲。所謂有條件結婚年齡,是指一方年滿16歲、未滿18歲,對方必須年滿18歲,而未成年人一方的監護人提不出足夠的合法的反對理由。
德國的性教育開始得極早,而且深入,從不刻意向孩子隱瞞什麼秘密,這並沒有像有人擔心的那樣,有什麼負面的暗示作用。德國的性犯罪、性事故也並沒有構成特殊的社會問題,家庭關係也相對穩定,與歐洲治安狀況最好的北歐四國很接近。所以早期性教育或者早婚、早戀、婚前性行為並不是不可控制的亂象,也不是性犯罪、性事故的原因。
十來年前寫這篇東西的時候,女兒就讀五年級。可能是受亞洲傳統的影響,和男孩子的交往相對保守,一直讀到9年級都沒有過「男友」,其間她到美國去做了一學期交流學生,在那裡雖有單戀暗戀之類的情感經歷(這些經歷我從來都是她的第一聽眾,如果女兒不把你當作最知心的朋友,不跟你說悄悄話,那可真是做媽媽的失敗),也仍然沒有交過男朋友。從美國回到德國以後,她因為參加了縮短學制試點班,跳了一級,直接升入11年級,那年她剛滿16歲,認識了比她原本高一年級的小盧(他本名叫盧卡斯,被我們按中國習慣昵稱為「小盧」)。兩人一見如故,於是女兒通知我說,她喜歡一個男孩子了,問我要不要見見,我說好啊,帶他來吧。雖然相比之下,兩人的初戀都來得太晚,在同學中已算「大齡未戀」男女青年,可是我對孩子「早戀」的「縱容」在華人朋友的圈子裡還是激起了一些漣漪,有好心的朋友告誡我說:「要是我的孩子這麼早談朋友,我一定要打斷她的狗腿!」我開玩笑地說:「這是我的兩隻寵物,一隻貓貓,一隻狗狗,我可不捨得打斷腿。」我對女兒笑著說:「本來應該打斷你的狗腿的。」她一頭的霧水、一臉的無辜:「為什麼要打斷我的狗腿呢?」
小盧是一個非常聰慧、善良的好孩子,卻懶散,不肯用功,都快高中畢業了還沉迷電腦遊戲,數門功課頻頻亮起紅燈,他媽媽都拿他無可奈何,而我女兒對他說:「你想留級到比我低一級的班裡去嗎?」一句話就把他鎮住了,比他媽媽說多少句都管事,於是成績大為好轉。兩個孩子交往了快兩年,到了高中畢業的時候,女兒的成績一如既往的優秀,考上了她最憧憬的大學、最喜歡的專業,小盧也順利畢業,升入了另一所也很不錯的大學。想想在國內時,都說早戀影響成績,看到我的親戚朋友、孩子們的家長和老師,防孩子早戀,跟防賊似的,孩子剛剛萌發一點美好的情感,能有什麼大錯?孩子被搞得一腦門子的罪惡感,嚇都嚇死了,還能不影響成績?
阻止孩子早戀其實並不難,因為孩子還沒成年,在經濟和人格上都沒有獨立,在他們心目中家長和老師有生殺予奪的權力,當受到師長們粗暴威脅時,只能忍痛和好朋友斷交,實際上心靈的創傷是很慘痛的,甚至終生難以修復。
允許「早戀」,不反對婚前性行為,如果沒有相對應的普及醫學常識和醫學措施作保障,也會有問題。國內對「早戀」和婚前性行為即便嚴防死守,還是會發生諸如意外懷孕,甚至傷及少女健康和生命,乃至殺嬰犯罪之類的悲劇。而反觀德國對青少年並不是盲目的放任自流,除了教育和引導之外,醫學方面的關照也比較完善。德國的中學生可以大大方方地去醫院挂號,找專家諮詢性知識,醫生不僅耐心答疑,還贈送禮品,回來時手上抱著一個漂漂亮亮的大盒子,裡面有書籍、光碟、避孕工具的樣品。當初,「早戀」 中的女兒一本正經地對我說,她要去婦科門診諮詢有關性知識時,著著實實嚇了我一大跳,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欽佩德國性教育的先進性。
現今德國中小學學制已逐步縮短為十二年,之前德國的中小學教育一直是十三年制,孩子讀完四年小學從五年級起就算升入中學,一共要在中學度過九年。所有畢業班的同學離校之前會照例聯合起來編一本書叫做Abizeitung(《畢業報》),記錄九年中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非常有趣,她們年級的Abizeitung 上有一個問卷,由全體畢業生投票決定名次,比如,誰是最優秀的學生?誰是最努力的學生?如此之類小女都沒份兒,居然有一項調查,女兒和小盧獨佔了鰲頭,調查問:「哪一對情侶是最美好的夢幻情侶?」
看得我快要笑死了,大笑之餘,也感嘆良久,在懵懵懂懂的青春時代,在兩小無猜、全然不懂得也不理睬任何功利主義的好年華,有過一個夢幻情
書名:教育,還可以……
作者:海雲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2.00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