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48年返回式衛星自主研發,我從未缺席

48年返回式衛星自主研發,我從未缺席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仰望夜空,群星閃耀之間,亦有人造衛星的存在

「少小離家老大回」,衛星既已上天,同樣可以「歸巢」

「返回式衛星」便是如此

從保衛國家安全,到促進國民經濟,它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伯昶,在中國航天一窮二白的時代,堅持自主研發

四十八年塵與土,二十五番雲和月

他終於讓「中國創造」的返回式衛星自信地站在了世界頂尖

古稀之年的他,依舊在最前沿,傳承著中國的航天精神

唐伯昶在中科院SELF講壇分享《我與返回衛星40年》

「48年自主研發,我從未缺席」

湘江之東,蜿蜒曲折,唐伯昶的少年時光就在這裡度過。每天赤腳往返學校的24里山路是家常便飯,而勤奮刻苦的他也成為了這個偏遠小山村二十一代人中的第一個大學生。

在1970年4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國產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彼時的唐伯昶正守候在收音機旁邊,親「耳」見證了《東方紅》在太空奏響的瞬間。

「聽著東方紅衛星發出的音樂,心情非常激動。那時候我想,如果將來畢業以後也可以去從事衛星研製是多麼美妙的事!」

唐伯昶的願望很快便實現了,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返回式衛星研製。當時的中國航天尚處於「一無圖紙,二無技術」的一窮二白時代,加之前蘇聯和美國對我國實行的技術封鎖,要想在短時間內靠自己「上天」可謂難上加難。可就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中國的自主研發之路卻悄然啟程。沒有圖紙,就自己設計結構;沒有技術,就自己不斷試驗,直至成功。

1974年冬,唐伯昶和同事們攜帶著研製完成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可出乎意料的是,伴隨著3、2、1點火命令的下達,承載著衛星的火箭卻「劍走偏鋒」,如同掙脫韁繩的野馬,肆意「狂奔」到100米高空之後便瞬間爆炸。雖然不是衛星本身的問題,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仍宣告失敗。

或許那時誰也不會想到,時至今日,我國的返回式衛星技術早已成為世界一流;我們全部25次發射失誤了僅僅兩次,成功率高達92%,更要知道的是,強如美國和前蘇聯也無不是失敗了很多次才取得了首次成功。我國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完全依靠自主研發就能取得如此成就,這真的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奇蹟。

「快馬加鞭不曾停,白髮鬢邊生」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1975年,我國終於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並順利回收。這讓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獨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之後的發射,捷報頻傳,唐伯昶也由一名技術員成為了副總設計師。只不過,在鮮花簇擁和萬人歡呼之外,像唐伯昶一樣的航天人無時不刻都在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老發射場共進行了18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而在那個年代,西北嚴酷的環境可沒少讓唐伯昶他們吃苦;一望無邊的戈壁,放肆狂奔的黃沙,陪伴航天人的只有沙漠中的駱駝刺和胡楊。夏天的發射場,如同一個大烤箱,烈日下可以把雞蛋烤熟;冬天零下幾十度的嚴寒,穿上皮大衣也要凍得直打哆嗦。

「條件多簡陋?廁所都是在野外的,我們只能在地下室里進行衛星測試。」

除了工作環境的艱苦,他們還要面臨工作進度緊張的問題。1994年,在酒泉成功發射衛星之後,唐伯昶馬不停蹄的登上了趕往西安測控中心的飛機。用他的話說,衛星上天的那一刻只是他工作的一個開始。在測控中心,整個團隊又忙碌了15個日夜,時刻關注著衛星的一舉一動。

在唐伯昶任總設計師的時候,國家下達了「三年射五星」的發射任務,甚至有一天上午一顆衛星剛回來,下午另一顆衛星就發射了,而那一天唐伯昶的日程安排也被清晰記錄下來:

晚11點參加全體氣象大會,凌晨4點參加氣象會商討決策,6點收聽衛星的回收情況,8點組織人員進入發射崗位,下午4點45分衛星發射成功,晚7點登上前往測控中心的飛機,晚10點到達,第二天早上4點對衛星進行測控...

「我們說衛星成不成功,得等到它返回地面以後才能確認。」衛星就像在外打拚的孩子一樣,只有平安「回家」,身為父親的設計師們才能放心。

衛星回收現場

「古稀之年又如何?願燃燒餘熱」

兒子上清華,女兒讀北大,老伴亦是為祖國的「北斗」衛星鞠躬盡瘁。歷經幾十年的雨打風吹,如今功成名就,兒孫滿堂的唐伯昶,從沒有想過「急流勇退」,反而對為之奮鬥半生的「老本行」依然是戀戀不忘。

雖說自己曾在六十歲的時候對記者打趣道,等發射完剩下的衛星就要去僻靜的鄉下過幾天沒有電話和網路的清靜日子。可一眨眼的功夫,甚至還沒等到人們來得及問出一句:「時間都去哪兒了?」,他便將整個生命中的又一個十年交給了祖國的航天。

沒有怨言,沒有借口,像所有中國航天人一樣,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人們永遠只能夠眺望他背著行李,默默遠去的背影。

2016年5月19日,在完成第二十五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的回收任務之後,唐伯昶在古稀之年寫下了自己的豪情壯志:

「丙戌巡迴又丙申,古稀已過尚全勤。

星船廿五輝千載,國獎三回值萬金。

散曲詩詞為愛好,人生足跡見詩文。

二胡演奏雲追月,千米連游到八旬。」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為全國勞動模範的唐伯昶,雖說頭髮掉了,變白了,步履蹣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下一個十年,你我依然能夠在衛星發射的最前沿,見到一位最熟悉的長者。他始終矗立在最高點,用生命的餘熱,照亮著他最熱愛的中國航天。

唐伯昶與實踐十號的合影

四十八個春秋,二十五顆衛星

從一窮二白到遙遙領先,我們用「中國創造」向世界詮釋了中國的航天精神

更應該銘記,在這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中,一代航天人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默默無聞辛勞一生,直至滿頭白髮

有的早早積勞成疾,長眠地下,來不及告別

他們這一代人,用生命換來了一個更好的中國,交給了下一代

而今日的中國航天,也正在不斷湧現出新一代傑出的航天人

他們繼承了「千米連游到八旬」的精神

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浪潮之中,繼續書寫著屬於中國航天的宏偉詩篇

來源:SELF格致論道講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探索外太空任務困難重重:宇宙輻射的危害正變得愈加嚴重
問:為什麼極光出現在南北極附近的圓環形區域?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