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囚25年劉忠林改判無罪,反思、追責不能停

被囚25年劉忠林改判無罪,反思、追責不能停

澎湃特約評論員 楊晨

背負故意殺人罪名28年後,50歲的劉忠林終於等來了無罪判決。4月20日上午,吉林高院再審宣判劉忠林故意殺人案,法院認定「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劉忠林無罪。

劉忠林在吉林省高院門口。澎湃新聞記者 宋蔣萱 圖

對現在北京當公交安全員的劉忠林而言,這是一份及時雨似的司法判決。正義或許遲到,但不會缺席。1990年10月28日,劉忠林被認定為一起兇殺案犯罪嫌疑人,1994年被判處死緩,悲劇的人生拉開序幕:在獄中被囚禁25年多,出獄後因為「殺人犯」身份,在找工作等方面多有碰壁……有了這份無罪判決書,他便能恢復清白之身,翻開人生新的一頁。

不僅如此,作為「被羈押時間最長的蒙冤者」,劉忠林還有獲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改判之後,他可以依據《國家賠償法》,就25年多的人身自由喪失,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金。「陳滿殺人冤案」23年後改判無罪,獲國家賠償275萬餘元;被羈押時間超過陳滿的劉忠林,理應獲得更高的賠償金。這也是國家層面的司法糾錯後,給予蒙冤公民的應有救濟。

改判無罪,這是蒙冤者最直接的期盼,也代表了公眾的心聲,卻還不是徹底的正義。翻看新聞報道,在這起創下紀錄的冤案中,還暴露出種種匪夷所思的「硬傷」,甚至是違法的蛛絲馬跡,需要痛定思痛、挖根深究。

證據是定罪量刑的基本前提。新舊刑訴法中,都明確了「不輕信口供」原則,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令人遺憾的是,此案僅靠口供定案,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以及某村民的證言,就「坐實」了劉忠林有罪的證據鎖鏈。殊不知,「物證奇缺」「口供為王」,如此「證據鎖鏈」本就不堪一擊。更何況,口供15次「對不上」,「供述」和「證言」之間相互矛盾,更消弭了這些證據的法定效力,也讓劉忠林的入獄很難經得起推敲。

外界更關心的是,此案偵緝過程中到底有無刑訊逼供?據媒體報道,劉忠林帶傷出獄,「雙手十指都沒有指甲,呈現出壞死的狀態」、「右腳大拇指被截肢」,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而且,劉忠林的有罪供述,「隨著偵查機關對案件證據的調查情況而不斷發生變化」,「在內容上根據偵查機關調查的進展情況而不斷迎合偵查機關」,「警方當年提取的部分屍骨和胎骨也在原審判決生效十年後,被全部銷毀」……這些不無蹊蹺的蛛絲馬跡,不能不讓人對辦案者角色心生疑惑。

從刑訴法的設計看,訴訟程序是被告人權益的重要保障。比如,舊刑訴法早已明確,當事人或者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然而,本案的現實卻是,判決送達後,劉忠林口頭提出上訴,「但這份口頭上訴未獲法院受理」,如此任性作為,不能不說是司法之殤。

其實,不止是原審過程,再審過程也有頗多程序瑕疵。吉林高院從決定再審該案,至今已歷時6年,漫長的過程被媒體戲謔為「馬拉松式再審」。按照新刑訴法,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三個月以內審結,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六個月。蒙冤者「心急如焚」,為何拖延如此?是案情複雜異常,是辦案力量不足,還是阻力巨大,恐怕還需要向公眾告以實情。

每一起冤案的昭雪,不能滿足於判決的作出。是什麼造成了冤案,如何追責問責,怎樣「亡羊補牢」,同樣是正義所盼。這起「馬拉松再審」之後,正義還須向前奔跑。

本期編輯 邢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帕金森病治療可上網諮詢,滬八成帕友心態積極
踩著前任的肩膀拿到勝利,申花的苦日子快熬出頭了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