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遼瀋和粟裕淮海誰打掉的黃埔系將領多?
原標題:林彪遼瀋和粟裕淮海誰打掉的黃埔系將領多?
林彪遼瀋和粟裕淮海誰打掉的黃埔系將領多?
張雄文
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陳苑)《蔣介石的槍杆子——從黃埔軍校到黃埔系》(作者張雄文)一書以獨特的視角與嚴謹的史實,揭開了從孫中山開創國民黨(興中會),一生沒有自己槍杆子的左支右絀,到黃埔軍校建立,蔣介石相繼創建黨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與黃埔系「中央軍」,最終成為國民黨內頭號人物的歷史之謎。書中對黃埔出身的國共著名將領的興亡成敗也有獨到涉及,還原了漸行漸遠卻依然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往事。
林彪在軍校期間顯著弱點:體質虛弱最怕野營拉練和早典
林彪在軍校期間,因文化基礎較好,人也勤奮,各科成績考評均為「優良」。他性格沉靜多思,喜歡研究戰術,不好演講、集會等拋頭露面的「風頭」,因此也深受軍事教官賞識。
但對軍事院校的學生而言,林彪有一個顯著的弱點,體質虛弱,最怕野營拉練和早典。一次早典跑步時,他還因體力不支摔倒在地,令整齊的隊列亂作一團,受到教育長鄧演達的批評。
林彪後來成名後,許多附會的傳說風起。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便在他的著作《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一書說:「林在著名的廣州黃埔軍校受訓期間,也曾是蔣介石和後來成為蘇聯元帥的勃留赫爾(加倫將軍)的寵兒。」還有文章說,林彪軍校時期便被稱為「軍校之鷹」。蔣介石在遼瀋決戰前的會議上,感慨說:「……這個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揚他,他是黃埔最優秀的將軍,因為他把他的學長和教官都打敗了。我這個校長失職啊,在黃埔對他關心不夠,以致他投奔了共產黨。我對在座諸位很關心,但是卻讓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至於渲染軍校時期蔣介石如何拉攏林彪,甚至當時便認為林彪是「當代韓信」的《黃埔恩怨》等書籍更近乎小說家言,缺乏嚴肅的證據,多半憑空想像而已。
實際上,1925年7月8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並且從組織上與黃埔軍校分開,兼任軍長的蔣介石將主要精力放在軍隊上。直至1926年 1月15日,他才辭去第一軍軍長職,由何應欽接任,自己打算「專力于軍校事業,一心辦學,訓練黨員,養成幹部革命人才」。
但蔣介石也並未如同對待黃埔一期一樣,專註於「軍校事業」,所以他後來承認:只有「第一期學生可說由我親自指導出來的多」。
黃埔一期僅有400餘人,而黃埔四期學生畢業者即有2314人。蔣介石已不可能如黃埔一期一樣,一一找學生談話進行感情拉攏。
蔣介石對林彪毫無留用之意
另一方面,「將帥必起於卒伍,宰相必起於州部」,名將的成就建立在出真知的戰鬥實踐上,而絕不是課堂上一兩句精彩發言或者趙括式的紙上高分。黃埔軍校僅僅是一種軍事入門的速成教育,時間短,又以政治教育為主,林彪難以驟然掌握軍事謀略的精髓。他的軍事才幹與粟裕一樣,是紅軍十年不斷征戰積累、思索的結晶。
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加倫即便與林彪相見,也不可能因隻言片語,將面相文弱又無戰爭經歷的林彪視為寵兒,更不會無端稱一位18歲的白面書生為「當代韓信」或「軍校之鷹」。而且遼瀋戰役前,中共黃埔學生將領以少勝多,擅長大殲滅戰,表現最出色的還是被蔣介石懸賞10萬銀元的徐向前,蔣介石如果真有誇獎,也只會稱徐向前為「黃埔最優秀的將軍」(同期林彪的賞格為8萬銀元)。
進入黃埔之前,林彪已經是共青團員。進入軍校後,在堂兄林育英、林育南的好友惲代英影響下,他又很快加入了中共組織,畢業後也順理成章被分配到中共第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裝——國民革命軍第四軍25師73團,即原葉挺獨立團任排長。
蔣介石也知道中共組織的紀律很嚴格,不可能因為自己一兩句許諾拉攏一個黨員。否則,當初他早已將最為賞識的中共黨人周恩來、蔣先雲、陳賡拉過去了。「我這個校長失職啊,在黃埔對他關心不夠,以致他投奔了共產黨」的話,蔣介石也早就應該這樣檢討了。
如果蔣介石有心於林彪,至少應該將林彪分配到第一軍第一師這一正宗的嫡系部隊,以便有更多的時間感化這位「當代韓信」為己所用。但事實上林彪很輕易地去了葉挺獨立團,蔣介石毫無留用之意。
聶榮臻回憶在校時的林彪:學習較平庸政治不活躍
再者,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特定的環境。林彪能夠在紅軍脫穎而出,又在東北統率數十萬大軍與黃埔師兄、教官杜聿明、陳誠等人角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共組織對軍隊戰鬥力影響、群眾思想教育以及根據地建設卓有成效的結果,離開這一環境,讓林彪與杜聿明或陳誠換位,那麼勝利者必將是杜聿明、陳誠而非林彪。
深知中共有「總體戰」優勢的蔣介石,不可能童話般地後悔錯過一個林彪,使自己失去了一座江山。
因此,所有的傳言如同後來「斯大林願意以15個將軍換林彪」的笑談(不知這15個蘇聯國籍的將軍到中國有何用處?)一樣,都是「英雄情結」的好事者,從林彪後來的戰績與名氣往前推測,以訛傳訛的結果。正如中國古代開國皇帝諸如趙匡胤等人,多有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的異相傳聞,雖記於正史,卻十分荒誕。
比較接近歷史的記錄當屬同為黃埔四期同學的國民黨將領文強的回憶。他說:「黃埔軍校時期的林彪,儘管已是共產黨員,卻看不出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的個性是不大說話,也不開玩笑,無論上課、還是訓練,給人的感覺是有頭腦,心思深,學習比較認真,也肯動腦筋。」
時為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的聶榮臻後來的回憶也是一個佐證。作為見證人和知情人,他於1984年在回憶錄中記錄了自己的印象:我認識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他當時是第四期學生,學習上比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躍。
因為過於久遠,文強與聶榮臻的回憶或許有一些出入,但軍校時期的林彪絕不會已「紅」至「當代韓信」、「軍校之鷹」、蔣介石「寵兒」的地步,否則文強不會不提及,而聶榮臻也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印象。
毛澤東落選紅四軍前委書記林彪上門安慰送上200塊銀元
三個月後,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馬失前蹄,不幸殉職。毛澤東便提議林彪繼任團長,使其成為僅有的四個團之一又是絕對主力團的一把手。
此前,毛澤東就有過林彪擔任這一職務的提議,因為朱德的有異議,認為28團是主力團,團長必須是得力的人,最後只好折中,由紅四軍參謀長王爾琢兼任。
毛澤東沒有看走眼。8個月後的紅四軍七大前後,他與朱德、劉安恭等人圍繞建軍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甚至賭氣提出請辭前委書記。
林彪表現了與以往不同的主動。他不但在多次會上言辭激烈,明確支持毛澤東,還給毛澤東寫信,說朱德「領袖慾望非常高漲,虛榮心極端發展」。
他甚至找到毛澤東,當面懇切地說:「你今天提出的你個人要離開前委的意見,我非常不贊成」,「你不應離開前委,我希望你以後應該有決心來糾正一切同志的錯誤思想。」
毛澤東對林彪這一支持的舉動不能不印象深刻。
不久,在紅四軍七大上,毛澤東落選紅四軍前委書記。林彪不但上門安慰,還湊了200塊銀元送給他。
毛澤東後來多次說:「有幾次,遭到內部同志不諒解,把我趕出紅軍。當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在福建。」
他十分感慨地提起林彪:「那時,林彪同志和我一道,贊成我。他在朱德領導的隊伍里,他的隊伍擁護我。我自己秋收起義的隊伍,卻撤換了我。同我有長久關係的撤換了我,同我不大認識的擁護我。」
有這份感慨,要林彪的仕途不平坦暢達也難。
林彪幾乎緊隨朱德腳印開始升遷之路
一年後,林彪便接替升為紅一軍團總指揮的朱德,被毛澤東任命為紅四軍軍長,年僅23歲。從此,他幾乎緊隨著朱德的腳印,開始亦步亦趨的升遷之路。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他就被毛澤東升任、接替為紅一軍團軍團長。
當然,林彪也沒有令毛澤東失望,的確表現了相當出色的軍事才幹,打了很大精彩絕倫的殲滅戰,成為紅一方面軍里最有名氣的黃埔畢業生,與黃埔一期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可謂一南一北,相映生輝。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紅軍總司令朱德擔任改編後的八路軍總司令後,林彪職務上升一級,從原紅一軍團軍團長,被毛澤東任命為由紅一方面軍為主改編而成的八路軍115師師長,這一職務相當於紅軍時期朱德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但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取得殲滅日寇1000餘人的勝利後不久,便遭閻錫山部的哨兵開槍誤傷,從此離開戰場,前往蘇聯治傷。1942年回國後也僅在中共中央黨校掛職,一面繼續休養,直至抗戰結束。
國共開始第二次相爭的解放戰爭時期,林彪被毛澤東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將115師主力發展而來的10餘萬大軍交與他統率,並給了配備了四個政治局委員彭真、陳雲、高崗、張聞天,以爭奪遼闊富饒的東北。
東北也是蔣介石志在必得的處所。他委任抗戰後期最得意的弟子黃埔一期生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先後派遣第13軍、第52軍新一軍、新六軍、第71軍等黃埔系精銳部隊前往東北。
不過,蔣介石有幾個不利條件:
一是他從來不曾對東北實施過有效管轄,1931年「九·一八」前由張學良負責,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隨後又被日寇佔領了14年,蔣介石在東北無一兵一卒。
二是林彪的10萬大軍與兩萬幹部早先一步進入東北,並且東北背靠蘇聯,抗戰時期一直有中共領導的抗日聯軍活動,有著不小的影響。
三是杜聿明的部隊儘管有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但總兵力一直少於林彪。更重要的是,蔣介石統治的中心區域江浙與東北遠隔千里,中間被中共的華北、華東等根據地重重阻隔,兵員補充極為困難。而發動群眾,鼓勵參軍,是中共政治工作的長項。
儘管如此,杜聿明憑藉美械裝備與抗戰多年積累的軍事才幹,從1945年11月開始,以第13軍、第52軍兩個軍開路,一路斬關奪隘,連下山海關等遼西全部及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海城、營口等重要城市。
林彪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
林彪經過從紅軍時期指揮最多兩萬人,突然到指揮十幾萬人,中間又休養多年後的生疏中適應過來後,總結出了「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等戰術原則,終於在1947年7至8月間不再後撤,與杜聿明的大軍形成對峙局面。
隨後,杜聿明因病前往上海治療,蔣介石將陳誠派往東北擔任行轅主任,接替杜聿明負責東北的軍事指揮。
林彪開始大展神威,將陳誠這位黃埔老師打得只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手之功。不久,蔣介石又將東北統率換成了另一位名將衛立煌。
此時,中共動員兵員的長項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東北野戰軍(東北民主聯軍改稱)副政委羅榮桓於1948年春組建的二線兵團,將新兵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東北解放軍總兵力達到100多萬人,其中野戰軍70多萬人。而東北蔣介石的軍隊僅為50萬人,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
從1948年9月開始,林彪率東北野戰軍發起聲勢浩大的遼瀋戰役,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殲滅蔣介石47萬餘人,其中包括曾經長征印緬戰場的王牌精銳新一軍、新六軍,東北全境終於歸屬中共與毛澤東。
這也是林彪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
林彪遼瀋戰役打敗的黃埔系將領不如粟裕淮海戰役多
但遼瀋戰役的戰績不如同為大決戰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不僅殲滅了黃埔系精銳主力55萬餘人,其中包括王大主力之二的第五軍、18軍,而且所打敗的黃埔出身將領也多於遼瀋戰場,這些黃埔系將領大多是四期以上,而遼瀋戰場的黃埔系將領有不少五期乃至七期生。
淮海戰場被打敗的黃埔出身軍長以上將領有(不含雜牌軍將領)劉峙、杜聿明、李延年、孫元良、邱清泉、高吉人、熊笑三、余錦源、邱維達、舒榮、譚心、闕漢騫、於兆龍、胡長青、唐雲山、陳士章、劉鎮湘、周志道、黃維、胡璉、肖銳、覃道善、熊綬春、李彌、周開成、黃淑26人。
遼瀋戰場被打敗的黃埔出身軍長以上將領有(不含雜牌軍將領)陳誠、杜聿明、鄭洞國、李鴻、羅又倫、廖耀湘、潘裕昆、龍天武、李濤、鄭庭笈、劉玉章、范漢傑、盛家興、劉雲瀚、沈向奎、闕漢騫16人。
遼瀋戰役結束以後,林彪奉毛澤東之命率軍入關,但政治戰已多於軍事戰,即便是軍事戰也因強大的優勢兵力而並無懸念,平津、湖南等地的國民黨將領相繼和平起義。
1949年10月建國以後,林彪於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三位,僅次於曾任解放軍總司令、副總司令的朱德、彭德懷。他還先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到1966年「文革」時,更是成為被毛澤東圈定為唯一的副主席,以接班人的身份被寫進黨章。
1971年9月,林彪以一場與毛澤東公開決裂的「九·一三」事件,帶著一身謎團離開人世,葬身異域。(選自《蔣介石的槍杆子——從黃埔軍校到黃埔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
※粟裕回憶錄為何給陳毅很高評價
※讀《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有感
TAG:掌上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