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世界讀書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鄭渝川(書評人)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美)倫納德·蒙洛迪諾 著 龔瑞 譯
中信出版集團
/ 編者按 /
在世界讀書日
分享閱讀體會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每年的這一天,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本期讀書版,我們邀請了三位讀者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最近的閱讀體會。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臨到飛機起飛,還在機場書店找書。機場書店裡陳列了許多暢銷書,有些讓你覺得有意思,但還下不了決定買來讀。
今年以前,如果乘坐飛機,登機後就必須關閉手機。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糟糕的規定,因為高頻度的出差和旅行中,我就可以讀完很多書。作為一個資深的拖延症患者,那些在平時實在沒毅力讀完的外國小說、哲學讀本,倒是可以讓我在旅途中看完。
但有的時候,因為時間倉促,來不及在行李中裝入幾本書,只能到機場書店去「尋寶」。找書是一件充滿期待,卻每每讓人挫敗甚至焦躁的事情。我記得,有幾次,登機時間甚至登機截止時間都快到了,我都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書。
曾出版過《生命最後的讀書會》一書的著名作家、出版人威爾·施瓦爾貝在他的新書《為生命而閱讀》里也談到了類似的感受。為什麼會因為在機場找不到想看的書,我,我的一些朋友,還有威爾·施瓦爾貝,很多人,都會生髮出急促的焦慮?
我對威爾·施瓦爾貝的一句話印象深刻,讀完一本書的自己,與讀書前的自己,「不再是同一個讀者」。一本書,甚至幾頁的內容,一些引發我們共情的話語、故事和描述,都讓我們得以感受不同的人的思想、體驗,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自我改變的機會。
讀書,是我們安頓生命、滋養生命的方式。好的書和好書的作者總會有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和精神激勵著我們。我們生活在「天府之國」的四川成都,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華夏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和平、祥和、富足的時代,閱讀所提供給我們的,將穿越地域和時空,去體察多元的、複雜的感受,讓我們知道這個國家的精神和文化價值由何而來,讓我們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的千姿百態,乃至紛繁複雜的價值理念,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同理心,變得更加友善對待他人,最終更加友好的對待自己。
世界讀書日,對於我們又意味著什麼? 在這個紙書閱讀變得相對更加罕見,人們連時間稍長一點兒的視頻都沒興趣看完,用戶注意力都集中在凝合了冷笑話的段子、飽含反諷的短視頻之上的時代,在讀書的功利價值和炫耀意義逐漸消失的時代,世界讀書日提醒著我們,不要丟棄好奇心,不要丟掉對未知事物、未知規律的探索,不要封閉自己的心靈。
在這裡,我分享一下對最近所讀的兩本書的體會。你可能不熟悉倫納德·蒙洛迪諾這個名字,但你肯定知道已故科學大師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那兩本書都是由霍金與蒙洛迪諾合著的。蒙洛迪諾出了一本新書《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全書考量了從古埃及文明到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直至伽利略、牛頓,再到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量子物理學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的科學進化歷程,指出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得不同時代的人們得以探索挖掘出思想成果,一步步推動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一書從一個側面強有力地證明了基於求知慾和好奇心的學習、閱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美)史蒂文·斯洛曼等 著 祝常悅 譯
中信出版集團
第二本書是美國布朗大學認知、語言與心理學教授史蒂文·斯洛曼等人所著的《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該書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便利生存的時代,我們對於世界、對於自己、對於他人的了解,其實是相當無知的。很多人覺得根本不用讀書,只要上網隨便瀏覽信息,知道個大概,就能應付一切問題。實際上,無論是自然世界還是社會領域,事物往往都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問題是,我們卻往往會輕率地高估自己的理解能力、高估自己對於事物運行規則的領悟力,對於複雜性視而不見。《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這本書指出,不讀書的結果,就是讓人滿足於無知的狀態,無法做到獨立思考,在方方面面都隨波逐流,很容易上當受騙。舉例來說,很多人幾乎談不上科學素養,迷信偽科學;又比如,我們會通過知識付費、電視節目、網站上的百科項目來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知識,卻很少深入讀書,以至於我們在購房時,連按揭貸款的合同都看不明白。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為兌現父親生前承諾 55歲孝子陪83歲老母環球旅行 16年花費近20萬
※大齡女老闆半年相親超10次 相親十年只想找帥哥
TAG:成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