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誦《金剛經》得定要訣
持誦
六祖聞客誦金剛經有省,謁黃梅五祖,為說金剛經而大徹大悟,佛門佳話,人盡皆知。其後歷代聖賢,從金剛經及六祖壇經悟道者,亦所多在,祇如近世人誦經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與根器及對於經義領悟與持誦方法正確與否有關吧!
我也是誦經有年的人,卻是鮮有受用,於經義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義。為此數年前專誠拜謁 耕雲老師請教,承他菩薩低眉,向我說了兩小時法,茅塞漸開,謹錄精要,提供參考。
一、佛法簡要之訣,在「離分別」。一部楞伽經精義,也祇是教人「離六十二見的分別心」,但必須放下萬緣,始能做到「離分別」。放下萬緣,並非意要「出世」,壇經明示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在家亦得」,「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緣心和世情俗慮,就是真正的放下,與工作環境、家庭環境沒太大的關係。能離分別,則「照體獨立」,不妨「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便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火中生紅蓮。
二、佛法舍摩訶般若波羅蜜,其餘盡屬方便,咸非真實;「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說。所謂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離開摩訶般若波羅蜜,即無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說:「若有人能於此經(金剛經)受持讀誦……皆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何持誦呢?持誦前放下萬緣,以最誠最恭敬最信實的心,不起分別,一氣呵成,朗誦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誦不分段的,誦畢合卷,返觀自心,當下便入金剛定中。
所謂看自心即是觀照,觀照者,「念上有無念」也。此境界於朗誦金剛經愈多,愈無分別,保任愈久,進步愈快,古德所謂「照顧腳下」,意即觀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碼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從上便知,經中隨立隨破,無非破除當人我法二執,理事二障。所以誦金剛經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後合經返觀自心──離心意識,久之必獲金剛心,其遲疾胥視當人根基深淺、障之輕重、保任工夫久暫而定,起碼般若種子「一入識田,便為道種」,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1
11
心一師兄
為何不要解義持經
金剛經》師父之所以建議初修的師兄們不要解意讀,因為金剛經本身就是講的「離相離執」,你一起「執」,則與經意相北,你試圖用「意識心」去解經時,已經是"意識心"。一部經,你用「解經意」來讀還能無所住嗎?你沒有明白一個問題,「解意」本身是「意識心」的起用 ,而「無所住」本身是得定法。 所以說不是一直不能「解經」,而是開悟前解意讀經會走彎路,而且不同法門經典不同看不明白還會陷入理障。
對於《金剛經》不建議初修解讀有兩點原因第一,金剛經是佛的本體經 ,一起意解讀則與經背道而馳了;第二,以得定法可以作為契入「本心」的殊勝穩妥的方便, 非常快萬無一失;第三,有些初修未契「本心」,再怎麼解也無法契入核心,如果在某些法理上起執還可能陷於所知障,比如因為誤解錯解, 或不同經典不同法理引志, 他不能"融通"時會自陷兩難之地, 或落於「無為」坑裡, 而「得定法」百利無一害 ,不僅快而且安全, 當得定法見了「本心」保任到一定的時候 ,再看經典就很容易了, 其實不證入的人是不能明白的,所以誦《金剛經》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後合經「返觀自心」。
所以讀經不是不能「解意」讀,「解意」讀屬於「解入」,教下多半由此而入 ,但是「得定法」是禪修殊勝方便, 是明見「本心」的方便法。很多人不了解把「得定法」讀經和(教下解意讀經)混為一談。「得定法」三年所來所成果,可能「解意」三十年都未必達得到。研究經文不只一兩年之久了,用這麼長的時間還在枝葉上轉,如果你用「得定法」持經加上持經後的「觀心」可能跟本用不上這麼久你會「自心」有答案,而不必問別人。
而「得定法」持經就是丟開枝枝葉葉直根「本心」"明心見性"的殊勝方便,所以表面看都是讀經,卻和"解意"讀完全不是一個路子。可以達到"明見本心",這個時候 ,不管什麼經典是"解意"讀還是"得定法"讀,是"意識心"還是"本心",或任何法門,任何師父開示,對他都造不成任何障礙。
2
何為得定法持經
"就是完全拋開經文的義理",讀時放下萬緣,能"無所住"著的讀下去,最好連續三遍,讀完經當內心很清凈時,突然停止誦經,會發現讀時可能會有"妄想",但是停下的一剎那,"妄念"俱消,內外一切空朗明澈,在這個心態中自然安住就可以,如果有"妄想"只要"覺"而不隨。
"得定法"就是開啟"內在真經"的方便法,因為書本上的經本來就是出自(內心中無一字的真經)。所以只有通過實修"內心"里的"經"通了,你才可能活學活用。而真的做到位了,你不需要背一樣會懂,心裡的"經"是活的,背的書是死的,這個東西光會背,如果題一變你一樣答不上,但你先用"得定法""明心"開悟後,看經典和其他法門會觸類旁通,這樣會大大節省時間少走彎路。
共修安祥
一切只為安祥
願與您砥礪共進!
安祥禪叢書由浙江奉化佛教協會免費提供:
TAG: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