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月航 人蔘記趣

宋月航 人蔘記趣

關東有三寶,那就是人蔘、鹿茸和貂皮。這三寶當中,人蔘尤為著名。

人蔘,在當我們地又叫做「棒槌」,是屬於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稱「百草王」,有大補元氣,舒筋活血,提神壯力,補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功能,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是著名的珍貴藥材,高級營養品。

這一點,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人蔘究竟是生長在什麼地方,是怎麼挖出來的,挖參中又有什麼樣的趣聞,卻就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的了。這一次,我跟東北有名望的人蔘老把頭到了那盛產人蔘的吉林省集安市的深山老林里去了一趟,才真正領略和得知這過去挖參的歷史以及挖參的種種樂趣。

人蔘既然是名貴藥材,當然,也就成了宮廷內王公大臣們的必需之物了。據說,清代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門擔負著向皇帝采貢人蔘的任務。那時候,吉林深山密林里的老山參資源還很豐富,採挖量很高。據盛京內務府檔案記載,順治四年,烏拉的五十二個株軒,就採挖人蔘四百五十多斤。

此外,清朝皇帝還直接派出寧古塔八旗兵四千名,開進山裡挖參。正因為清朝皇帝如此大規模的挖參,人蔘資源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產量日益減少,到了乾隆年間以後,每年只能挖到幾百兩了。現在,野山參已更難挖到,只好人工培植,目前,市場上大量出售的野山參(又名林下參或移山參)就是人工培植的。

可能是由於人蔘這種藥物太珍貴了,也可能是因為它太稀少了,所以挖參的人都把他看成神物,在進山挖參的時候有著眾多的講究和規矩。

進山挖參一般都是幾個人,一個把頭,幾個幫手。每年陰曆八、九月份,就開始進山了。他們背上足夠一二十天吃的乾糧,向著深山老林的深處走去。

上山初期,由參把頭確定方位,到指定地點挖參。參把頭當頭雁,左右各四個人,成一字形前進。他們每人手裡都拿著一根一丈多長的專用木棍,取名索撥棍,一面走,一面撥開身邊的草叢,尋找人蔘。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要求是眼睛能看見,敲擊聲能聽到,便於聯絡,統一步調。

進了老林以後,是不許說話的,只是默默的走,留心的觀察。如果遇到同行的人要問你挖到了人蔘沒有,也不能直說「人蔘」二字,而是說:「米口袋挫住沒有?」

如果遇到了老虎,也不能叫它老虎,而稱它為「山神爺」或「老把頭」。見到蛇,而叫它「錢串子」,並且不準打。據說,只要見到了蛇,離人蔘就不遠了。因為據說,蛇總是喜歡在人蔘附近轉悠的。

如果看到了人蔘,那就要喊山。什麼叫喊山,就是大喊一聲:

「棒槌!」

接著第二個人就要問:

「幾品(或匹)葉?」

「五匹葉!」

「快當!快當!」

所謂幾品葉,是指人蔘的莖在同一節處派生著幾個葉。一個葉叫「一品葉」,兩個葉叫「二夾子」,三個葉叫「登檯子」,四個葉的叫「四品葉」。葉數越多,表示參的年數越久,越老,越珍貴。在一般的情況下,如果遇到一、二、三品葉時,人們是不挖它的,保留著讓它長大,只有四品葉以上才挖。因此,當發現了人蔘,喊出了「棒槌」二字,另一人問起「幾品葉」時那就要看仔細,報清楚,不能有差錯。

如果是四品葉,那他們就會歡天喜地的來挖參,但挖參不能叫挖參,要叫「抬棒槌」。而抬棒槌,又必須是把頭親自動手。這抬棒槌是有講究的,也是很有技術的。挖參之前,要先用一根紅線,把參拴住,按照迷信的說法是,如果不拴住它,它就會遁去。其實,拴紅線繩是為了在深草沒棵中便於識別,以免風吹草動失去了發現的人蔘,漸漸低放山人給拴紅線繩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拴好了以後,就用一根尖而長的鹿角或狍子角(不能用鐵器),在人蔘周圍,小心翼翼的慢慢挖土,挖時要特別仔細,絕對不能挖斷一點鬚根,要把它完完整整一點不缺的挖出來。萬一挖斷了一點鬚根,在出售的時候,就會被降低等級,壓低價錢。

現在進山挖參,大都已經不再遵守這些老規矩了,但還有一些從小就在深山裡采參的老人,仍然還是沿用這種舊習俗。

這與其說是一種迷信,還不如說是一種習俗,正象那叫慣了的「棒槌」反而對「人蔘」二字覺得拗口一樣。更何況,這當中還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暫時還未曾認識到的科學道理呢。

作者簡介:宋月航,筆名滄海一粟。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編輯出版著作二十餘部,榮獲第六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河南省優秀圖書獎、儒學十大好書等獎項;多部作品列入《2014-2017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蔘 的精彩文章:

有錢人參加老同學婚禮禮金驚人,數額是你幾年的收入?

TAG:人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