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負責搞笑——二戰中的義大利

我們負責搞笑——二戰中的義大利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最為差勁。儘管如此,義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產生的影響,在戰史研究的領域中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課題,而且資料也比較缺乏;但並不因此而減低其價值和趣味,尤其是在義大利的經驗中,可以發掘出不少有關大戰略的教訓,這些教訓也深值得後人去記取和反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誠如俾斯麥所云:「愚人說他們從經驗中學習,我則寧願利用他人的經驗。」

本文的內容將首先說明義大利這個國家的背景,再繼續分析其投入戰爭的經過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然後再檢討其失敗的原因和對於戰局的影響,並解釋其經驗中可供後世作為教訓的特點。


直到1815年——也就是維也納會議召開之年,象徵著拿破崙戰爭的正式結束,也代表歐洲近代史的起點——義大利和日耳曼仍然還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尚未形成一個民族國家。在19世紀,義大利在撒丁尼亞領導之下,日耳曼(德意志)在普魯士領導之下,分別完成了統一建國的任務。從表現上看,這似乎是兩個非常類似的平衡發展,但就實質而言,其所建立起來的兩個國家卻相差得不可同日而語。德意志變成了歐洲(也就是當時世界)的第一等強國,姑不說是第一位強國。義大利則只是一個中等國家,最多只能勉強列入大國之林,但排名毫無疑問還是最後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軍隊

為什麼這兩個國家會相差得這樣遠呢?那可以說與天時地利人和都有關係。如果要想作詳細的分析,則也許要另外再寫一篇專論,所以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只能作非常簡單的解釋;(1)義大利的地理環境太差,全國多山,人口稠密,資源缺乏。(2)義大利的地略形勢也不佳,它是一個狹長的半島伸入地中海內,與歐洲的權力中心遠隔,既不能問鼎中原,在防禦上也處於不利的地位。(3)德意志的建國歷經三次戰爭,其民族受過嚴格的考驗,義大利的建國則並未經過如此艱辛的過程。(4)兩國的民族性大不相同。德國人是標準的北歐人,態度認真徹底;義大利人是標準的南歐人,一切都是馬馬虎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的權力平衡是掌握在英法德俄四國的手中,義大利只是一個鑲邊的角色,而無任何決定性作用。義大利也不乏自知之明,它並不想在歐洲爭霸而只想在地中海和北非求發展,雖與德奧締結同盟,那不過是聊壯聲勢而已。1914年戰爭一爆發,義大利立即宣布中立,這對於該國而言,實不失為明智的決定。

到1915年,義大利在西方同盟國利誘之下,終於投入戰爭。當時義大利是一個人口4000萬的大國,可以立即動員的兵力約90萬人,但其參戰並未使德奧感到驚懼,因為義大利部隊素質低劣早有定論。在三年的戰爭中,義大利損失極為慘重,但對於同盟戰略而言,除牽制了少數敵軍兵力以外,即更無其他貢獻可言。

戰爭結束,義大利由於忝居勝利國的地位,在和會中總算是分到一些贓物。但與戰爭的損失來比較,應該算是得不償失。所以到1920年代,義大利的情況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如果它能中立到底不參加那次戰爭則結果應該是較好。

墨索里尼的興起

戰後的義大利是經濟破產、民不聊生,而政治方面也是極不安定,政府經常更換,一切政務都處於癱瘓狀態之下。這就替墨索里尼奪取政權鋪好了一條道路。墨索里尼生於1883年,比希特勒大6歲,本是社會黨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即已任該黨機關報總編輯,在新聞界已是知名之士。由於主戰之故墨索里尼被社會黨開除黨籍,遂自創義大利《人民日報》,並組織一個新黨,即所謂「法西斯黨」。不到10年的時間,這個黨已經變成了義大利最大的政治力量。

1922年,墨索里尼率領其黨徒所組成的「黑衫」軍向羅馬進軍,迫使國王和國會任命他為總理並實行獨裁。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到1925年,他的政權遂完全鞏固,所有異己分子都已被清除。從此義大利都是在他統治之下,直到1943年被推翻時為止。

墨索里尼

平心而論,墨索里尼不失為一流的歐洲政客,他這個人頭腦靈活,機智善變,儀錶出眾,辯才無礙,文筆犀利,精通四國語言(英法德意),擅長戲劇化的表演,對於群眾有高度的煽動能力。但儘管有其一切的優點,墨索里尼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尤其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偉大領袖。他的私心極重而且崇尚虛榮。他不僅好大喜功而且有時也缺乏理智。尤其是缺乏貫徹其意志的決心和能力,所以遇事都是敷衍塞責,不了了之。這也正是義大利民族性的基本弱點。

在其執政期間,不能說是沒有成就,文治武功均可稱道。但不幸都是虛有其表,此種粉飾太平的政策對於國家不但沒有貢獻,反而足以(左亞右斤)喪國家的元氣。更壞的是他為了提高其個人威望,遂盲目地從事侵略冒險,結果不僅是浪費國力,而且愈陷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不過作為一個獨裁者,墨索里尼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僅憑內政方面的成就是不足以使人民感到滿足,所以為了想使其政權能持久不毀,他只好以攘外為手段來達到安內的目的。

若與希特勒作一比較,墨索里尼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他雖然有其優點也有其弱點,但比一般人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反而言之,希特勒非常人也。他是一個不正常的怪人,介乎大才與瘋人之間,他的性格和心態都與一般人不一樣。所以他們兩人在思想和行為上是有顯著的差異。尤其是他們所統治的國家更是完全不一樣。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德國都是頭等而義大利則只能算是三等。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墨索里尼固然不能辭其咎,但這個國家本身基礎太差,實為主要原因。


當希特勒於1933年在德國取得政權時,他的納粹黨幾乎完全以法西斯黨為模範而組成。已經執政10年的墨索里尼也的確把希特勒當作高足弟子看待,時常用老師的口氣教訓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寫給希特勒的信中說:「任何人都不會比我懂得更多,因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經驗。」但是希特勒憑著他的天才以及更好的權力基礎,其地位迅速升高,使得這位老牌獨裁者相形見絀,大有不勝今昔之感。

為了互相利用,他們之間不得不合作。經過了許多的波折,德意兩國於1939年5月21日締結了所謂「鋼鐵條約」,這無異是確定了希特勒的領導地位。墨索里尼之所以肯如此低頭,是因為他在4月間已經出兵侵入阿爾巴尼亞,所以急需希特勒的支持。同時他也希望穩住希特勒,使其不貿然在歐洲發動大戰,好讓義大利有一段休息和準備的時間。他向希特勒強調歐洲和平至少應該維持到1942年底為止,而希特勒也欣然表示同意。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確是出自至誠,其原因有兩點:(1)義大利在1935年向衣索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發動侵略戰爭,到1936年才結束;在1936年又參加西班牙內戰,到1939年初始結束,接著在同年4月間又侵佔阿爾巴尼亞。連年用兵,損失頗大,所以確實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機不斷發生而和平又未絕望的情況之下,他的應變特長始有發揮的機會。例如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時,墨索里尼談笑風生,雍容揖讓,顯得比誰都更出風頭,好像是由他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如果戰爭發生,則義大利由於實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因此,當希特勒在1939年8月決定發動戰爭時,墨索里尼的反應是失望和憤怒兼而有之。他與他的女婿(外長)齊亞諾商量之後,決定坦白對希特勒說明義大利尚未完成準備,不能採取軍事行動,對德國的支援只能限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墨索里尼這樣的表示,希特勒是一點都不驚訝,他對義大利只作了三點要求:(1)義大利的報紙和廣播盡量支持德國;(2)儘可能虛張聲勢以牽制英法兵力;(3)提供德國工業和農業所需要的人力。所以還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義大利雖然是德國的同盟國,但暫時並未投入戰爭。這對義大利而言,是一種明智的決定,既然自知準備不足,自然不應冒險。一面準備,一面觀望,等到有利時機來到時,再作進一步的決定,實在是不僅安全而且有利。

對於德國而言,也無任何不利甚至更為有利。戰前德國有一個流行的笑話:「假使戰爭爆發,義大利最好能守中立,這樣它也許可以牽制敵方10個師,假使它投入對方,則德國只要用5個師就可以將其擊敗,但假如加入德國方面作戰,則德國反而要用20個師去保護它。」此項預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義大利能守善意中立,則對德國的貢獻將比參戰遠較巨大。巴爾幹和地中海都可平靜無事,於是德國也就可以專心去進行其決定性的作戰。


但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堅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終於還是向法國宣戰。因為眼看著德軍勢如破竹,勝利即將來臨,墨索里尼感覺到此時如再不參戰,就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儘管法國表示願意讓出某些殖民地,但仍遭其拒絕。但直到10天之後,義大利部隊才慢吞吞地開始向法國的南疆發動攻擊,接著又很輕鬆地為法國微弱守軍所擊退。到此時德法之間已經簽訂了休戰協定,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義大利皇家海軍主力戰列艦

法蘭西戰役結束之後,希特勒開始考慮下一個步驟:眼前的問題是英國,而遠程的問題則為俄國。他先向英國發出招降的訊息,結果遭到拒絕,於是也就不能不進攻英國。等到「不列顛之戰」失敗,「海獅」計劃胎死腹中之後,用直接手段擊敗英國的希望遂完全落空,因此希特勒所能採取的計劃就只有下述兩點:(1)積極準備進攻蘇俄;(2)同時用間接手段來孤立英國使其不能為害。此種間接路線又可分為下述三項:(1)拉攏日本以對抗英美合作,而且也可牽制蘇俄;(2)利用西班牙和維希法國以及義大利來控制非洲和西地中海;(3)鼓勵東南歐小國加入三國同盟,來控制巴爾幹和東地中海。在這樣的全面戰略之下,希特勒遂嚴禁墨索里尼在巴爾幹方面再作任何擴張企圖,這當然使後者深感不快。

這兩位獨裁者雖然一向宣稱他們合作無間,但事實上,他們很少見面和會談,而兩國參謀本部之間也無聯合戰略計劃,兩國政府之間更無共同外交政策。他們表面上是互相標榜、彼此捧場,實際上則鉤心鬥角、彼此猜忌。希特勒的一切行動事先都不告訴墨索里尼,等到事後才向他作一個禮貌上的「報備」,因為他認為義大利最不能保密。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的一帆風順是又羨慕又妒忌,而對於希特勒的態度日益專橫則更是憤怒和痛恨。

1940年10月4日,他們兩人在布里勒隘路會晤,希特勒對三天內德國即將開入羅馬尼亞的決定完全保密。事後,墨索里尼非常憤慨,因為僅在幾星期以前,希特勒還曾嚴令禁止義大利在巴爾幹採取任何行動。所以他向齊亞諾說:「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我現在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要讓他從報紙上看到我們已經佔領希臘的消息,這樣才能讓我出一口氣。」

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

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劃完全破壞,這對於鋼鐵同盟真是莫大的諷刺。希特勒對此毫無辦法,因為事先不通知同盟國就採取行動本是他首創的惡例。墨索里尼的輕舉妄動已經鑄成大錯。這正是孫子名言「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另一次證明。墨索里尼輕舉妄動固然已經大錯,但更壞的卻是義大利的部隊無能,他們很快就被敵人擊敗,不僅破壞了軸心國家百戰百勝的形象,更留下一個爛攤子,使希特勒不得不替他收拾殘局,這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在另一方面,英國人卻獲得了一個暫時翻本的機會。義大利發動攻擊一星期後,一支象徵性的英軍已在希臘登陸,其海軍也突襲塔蘭托港,炸毀了義大利5艘軍艦。此種戲劇化的成功加上希臘的英勇抵抗遂使聲勢為之一振。於是本來那些想加入軸心組織的國家都暫時觀望或索取高價(例如西班牙)。由於義大利招架不住,英國空軍又已在希臘建立基地(可以達到羅馬尼亞的油田),所以希特勒決定使用德軍去趕走英軍並征服希臘。一方面是收回軸心組織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潛在的威脅。

德國與希臘之間隔著4個國家,即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前兩個國家本已為德國附庸,而後二者也已同意德軍假道。不料南斯拉夫突然發生政變,推翻了同意加入軸心的政府。希特勒大怒,決定要嚴懲該國。儘管里賓特洛甫(外長)力勸先試用外交手段暫緩用兵,卻為希特勒所拒絕。德軍於1941年4月6日進攻,4月17日南斯拉夫已被征服,4月27日,德軍又進入雅典。

墨索里尼視察軍隊

這次巴爾幹戰役只是一段插曲,但對德國而言卻是得不償失,至少產生了兩點不利後果:(1)發動侵俄戰役的時間受到了相當的延遲;(2)一部分德軍在參加巴爾幹作戰之後,就立即調往東線,來不及休整,作戰能力受到相當影響。這兩點對於侵俄的失敗雖非決定因素但可斷言有相當影響。嚴格說來,整個地中海的作戰(包括巴爾幹和北非在內)都是畫蛇添足,如果義大利能守中立,反而可以使德國在東進時無後顧之憂。


自從投入戰爭之後,義大利真是倒霉到了極點。不僅在希臘碰了釘子,在非洲更是一敗再敗,幾乎把整個殖民帝國都丟光了。義大利在北非享有壓倒優勢,有大軍50萬人,而英國在埃及只有5萬人。在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意軍超過20萬人,而英國在蘇丹和肯亞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但從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墨索里尼的東非殖民地已完全喪失,而在北非方面,英軍也已經進到了班加西。如果不是丘吉爾為了要把兵力送往希臘而下令停止前進,英軍很可能順利進佔的黎波里並把義大利人完全逐出非洲。

因為義大利實在支持不住,所以希特勒不能不給予援手,於是隆美爾始被派往北非。從此遂展開了長達3年的北非戰役。在這個戰役中扮演主角的是隆美爾以及他所指揮的少數德國精兵,至於義大利部隊則被視為無足輕重的卒子。至於整個南面戰場,在理論上是由義大利負責,但希特勒又派凱塞林元帥以德國南面軍總司令的名義駐羅馬,實際上負督導之責。

到1943年5月,北非戰役結束,聯軍乘勝進軍西西里島。7月初聯軍在該地登陸,立即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後果——7月25日,墨索里尼被義大利國王免職並被拘禁。長達20年的法西斯政權隨之完全崩潰。此時聯軍雖未進入義大利本土,但整個南歐戰役卻已成尾聲,而義大利的退出戰爭也已成定局。義大利境內的戰事一直拖到1945年才完全結束,但那都是德國人打的,與義大利已經無關。(這些作戰的經過與本文的主題並無多大關係,所以從略。)

南部空軍總司令凱塞林

義大利在戰爭中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蹩腳?凱塞林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有很詳細的解釋,現在就摘要簡述如下:

1.義大利全國上下從來不曾對戰爭採取認真的態度。這與其民族性有關。義大利人從無緊急感,根本不講求效率,說話也不算數。他們最擅長的就是「作秀」,把生死存亡的決鬥視為兒戲。

2.墨索里尼本人也是如此,他的一切政績都是虛有其表,經不起嚴格考驗。義大利的陸海空三軍都是供表演之用,完全不能打仗。部隊的訓練和裝備都不夠水準。儘管義大利部隊並非沒有勇士,但戰爭中的決定因素並非個人的英勇行為,而是全軍的組織和精神。

3.義大利當局根本無意充分利用其戰爭潛力,他們的動員機構完全不適當,所以人力和物力都被閑置或浪費。

4.義大利的軍官缺乏專業精神,他們不務正業,與士兵生活完全脫節。軍官與土兵的待遇差距極大,官愈大愈享受,而一般土兵的軍餉常被剋扣和延時發放。這樣的軍隊又如何能同生死共患難。


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雖不光榮,但並非不重要。義大利對於德國可謂毫無貢獻,反而言之,卻真是幫倒忙,扯後腿。它破壞了德國戰略的完整性,使其受到不必要的牽制和擾亂。而且德國也因此損失了寶貴的時間,並對資源作了不必要的消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義大利對於西方同盟國卻真有若干間接的貢獻:(1)破壞了希特勒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2)使英國在慘敗之後獲得振作士氣的機會;(3)北非戰役使聯軍有了用武之地,並為未來勝利奠定基礎。

如果義大利不輕舉妄動而把它在非洲所消耗的兵力用來支援德國在東線的作戰,則對於德國將可作相當重大的貢獻,甚至能左右戰局亦未可知。從非洲的經驗看來,義大利部隊完全獨立作戰時真是不堪一擊,但在德國將領統一指揮之下,並且夾在德國部隊之間使用,則仍能擔負若干次要的任務,這樣也就可以騰出德國的精兵來做其他的工作。在東線上德國人曾使用相當數量的附庸部隊(以羅匈兩國為主),至少義大利部隊可以與他們相比擬,但數量卻遠較巨大。

對於後世而言,義大利的故事可以提供不少的教訓,舉其最主要者也許是下述五點:

1.國家的強弱,民族性是一重要因素。不過民族性並非完全是天生的或不可改變的。如果民族性有弱點,當政者應努力加以改造,始能轉弱為強。這當然是一種長期工作,非一蹴可致,卻並非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可忽視的根本政策。

2.當政者必須有自知之明,國力不足時決不可行險僥倖。墨索里尼應知其軍隊不堪一戰。因為在西班牙內戰時,曾有兩師意軍被完全擊潰。義大利海軍素有「好天氣艦隊」之稱。此皆為人所共知之事實。他不應自欺。

3.國家大事的決定不可意氣用事,而必須冷靜合理。孫子的名言值得每一位國家領袖奉之為金科玉律。不僅墨索里尼在決定侵略希臘時犯了這種錯誤,希特勒在決定痛征南斯拉夫時也是如此。否則他也許可以用較短時間和較小犧牲來完成同樣的任務。

4.國家建設必須腳踏實地,切忌粉飾太平。尤其是在國防方面更是如此。軍隊是用來打仗的,不是用來表演的。打仗必須憑真實功夫,花拳繡腿是毫無用處的。

5.同盟戰爭必須有完整的同盟戰略,嚴格說來,軸心組織雖號稱鋼鐵同盟,但只虛有其表,而且並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同盟,至少,是沒有統一的戰略指導。假使希特勒在當時真能控制其同盟國(不僅限於義大利而且還有日本)的行動,使其趨向於共同的目標,則歷史可能要重寫。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當我們檢討義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經驗時,似乎應有此同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2個月滅掉6個國家
此國曾被皇帝賜名「倭奴國」,為何二戰後,國民身高突增10公分?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