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火箭遨遊天際造「心臟」架「血管」

為火箭遨遊天際造「心臟」架「血管」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首飛;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一飛衝天;2016年11月10日,「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我國相繼發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設計研發過程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先後派出多個科研團隊為火箭造「心臟」、架「血管」,搭載飛行器,設計令人耳目一新的火箭「妝容」,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助力三枚火箭成功首飛。

從火箭「心臟」到「血管」,多項技術助「長征七號」首飛

2016年6月25日晚,「長征七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突破。這一壯舉背後,哈工大多項技術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了解到,作為無毒無污染、高可靠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最大亮點之一就是以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心臟」。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秉剛教授和馮吉才教授團隊對銅鋼高質量焊接技術開展攻關研究,研發出電子束自熔釺焊技術,解決了銅鋼薄壁接頭脆性相與組織控制、焊縫成形及接頭變形控制的難題,實現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大推力發動機的高質量焊接,使我國對該類發動機特定結構組件的焊接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如果說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那麼增壓輸送系統就是「血管」。五通件是增壓輸送系統關鍵構件,工作時承受著-183℃的低溫、衝擊和振動等苛刻載荷,只有採用整體結構才能滿足「長征七號」的高可靠性要求。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流體高壓成形技術研究所苑世劍教授、徐永超教授研究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大量實驗,成功研製出整體結構五通件,這是國際上首次研製出的整體結構五通件,大幅提高了低溫燃料增壓輸送系統可靠性,為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有中國風又具國際范,為「長征五號」設計logo

2016年11月3日,我國長征火箭家族中推力最大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一飛衝天,實現完美首飛。從技術支撐到外觀設計,哈工大科研團隊和設計團隊聯手為「長征五號」首飛成功貢獻了力量。

「長征五號」總推力破千噸,哈工大能源學院發動機氣體動力研究中心的王仲奇院士和馮國泰教授功不可沒。此外,能源學院於達仁教授團隊為「長征五號」研製了我國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航天學院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赫曉東教授團隊幫「長征五號」攻克熱防護難題,機電學院金屬橡膠技術研究所姜洪源教授和骨幹成員敖宏瑞、閆輝、任玉坤等為「長征五號」解決了高真空、大溫差、強輻射等極端工況下阻尼減振難題。

除了哈工大多位教授提供技術支撐,學校還派出工業設計系青年教師朱磊為「長征五號」設計logo扮靚妝容。「『長征五號』logo的創意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案,整體展現一個動感『5』的形象,紅色logo與國旗相呼應,整體塗裝形態和配色傳達出和平、大氣、理性等象徵當代中國大國形象的視覺語義,使火箭妝容兼具中國風和國際范。」朱磊告訴記者,作為我國研製的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塗裝及logo的觀賞性、藝術性要求很高,他和團隊經過一年多反覆思量才最後確定方案。

「長征十一號」搭載實驗降低微小衛星成本

2016年11月10日7時42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火箭搭載的脈衝星實驗衛星「XPNAV-1」順利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作為星上載荷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學院自動化測試與控制研究所研製的「可編程SOC計算載荷」開始了空間探索之旅,正在進行一系列科學驗證與空間探測實驗。此次搭載實驗是研究所在嵌入式高性能計算、空間輻射防護技術、系統健康管理等領域研究成果在空間的首次工程化驗證。

「可編程SOC計算載荷」旨在應對未來微小衛星、衛星星群的高性能、低成本計算需求。通過此次搭載,實驗成果將為衛星尤其是微小衛星、深空探測等航天任務提供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在軌計算能力支持,解決裝備在軌自主運行管理、在軌系統健康管理等先進技術理念的空間應用計算瓶頸問題,降低微小衛星成本,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多吃這3種食物能改善血管硬化減少血管堵塞跟疾病的發生!
喝酸奶補充有益菌?不如這樣做讓心血管也受益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