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兩個邊緣藝術家 在時代內部抒情

兩個邊緣藝術家 在時代內部抒情

展覽: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

時間:2018年3月24日至7月1日

地點:北京中間美術館

正在北京中間美術館進行的展覽「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圍繞兩個藝術家個案的研究展開。這個展覽重訪了兩位一直徘徊於邊緣的藝術家的生涯,並且嘗試將中國藝術史線索的考察與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並置,激發美術研究和創作的對話。

《我》 楊雨澍 1976年布面油畫

玉淵潭畫派與無名畫會

趙文量和楊雨澍兩位老先生都生於1949年以前,他們完整經歷了新中國成立至今社會和藝術的變遷。兩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學畫的經歷中相識,並從此開始了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們的一生經歷坎坷,生活一直困窘,繪畫是他們生命的核心和唯一寄託。

趙文量1954年跟隨做俄語翻譯的父親來到北京定居。青年時代,他曾經報考美院而未被錄取。和楊雨澍一樣,他們都沒有在傳統的學院上過學,只是短暫地在民間美術組織「熙化美術學校」和半官方的美術學校「北京青年美術補習學校」受過訓練,在他們的內心,對於那種以素描訓練為基礎的寫實技法有著懷疑和不適。1961年,楊雨澍開始接受趙文量的指導,從事繪畫創作。從1963年開始,他們的創作轉向戶外寫生為主,他們在外出寫生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些青年繪畫愛好者,這些年輕人受到他們繪畫風格的吸引,與他們一起學畫、作畫,形成了鬆散的繪畫團體「玉淵潭畫派」。進入七十年代,他們又結識了新的一批年輕的業餘畫家,繼續從事繪畫創作,趙文量和楊雨澍在其中扮演了導師的角色。這些人就是「無名畫會」的主要成員,他們在1974年12月31日舉辦了一次地下畫展,在1979年和1981年分別舉辦了「無名畫會」兩次面向公眾的展覽。八十年代,在風起雲湧的現代美術潮流中,趙文量和楊雨澍並沒有在創作上做出巨大的調整,而是繼續深化和開拓在六、七十年代形成的創作方法,並且有意識地在思考中將自身的創作與時代潮流隔離,有時候也訴求於中國古典藝術的道德理念和美學作風。這種近乎苛刻的自持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天。

《十年成痞》 趙文量 1977年 布面油畫

開啟這樣一個關於兩位藝術生涯如此之長的藝術家個案研究,無疑是一項挑戰。他們的創作橫跨了近六十年,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美術潮流的演進。他們沒有在國家的美術機構接受過正式教育、工作過或者創作過,在當時幾乎所有文藝從業者都需要有單位依託的情況下,嚴格來說他們不算通常意義上的文化工作者。同時,在出身論的社會環境中,業餘畫家的身份也飽受質疑,這都將他們推向了邊緣。趙文量和楊雨澍一直通過自學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他們生活上的困窘和藝術上近乎苛刻的自持形成了強烈的張力;而在美術領域,我們今天的美術史意識仍然習慣於給予這種創作以「現代主義」、「浪漫派」、「馬蒂斯」等等指稱。

《中山公園》 楊雨澍 1976年 隔電紙油畫

抒情與唯美

我們通過三個視角立體和多維度地觀看趙文量和楊雨澍的創作。

展廳的二層嘗試從歷史批評的視野去處理這兩個創作個案與現實主義這一權威框架的複雜關係,試圖釐清這種被指稱為「浪漫派」或者「馬蒂斯」的創作如何裂變,它被賦予的地位是什麼。「抒情小夜曲」、「兩所民間美術學校」和「從寫實到寫意,從現代到古典」等主題,以輕重不同的方式出現在展廳的中央,與兩位藝術家的肖像、靜物和風景寫生畫作展開對話。這些議題既提煉自趙文量和楊雨澍的創作個案,也期望在與歷史經驗的對話中,提供一種歷史再想像的方式。

《光明》 趙文量 1976年 包裝紙盒油畫

在展廳的一層,分析和呈現各自美學語言的演變歷程。趙文量從五十年代中期起決定從事繪畫,他臨摹過俄羅斯現實主義的畫作,在藝術生涯早期的實踐中,他逐漸著迷於色彩的運用,受到在熙化美術補習學校時學到的「藍藍灰灰紫紫」的畫法啟發——這種畫法和印象派的關聯很大,注重色彩和外光的動態表現——他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大量運用原色和強烈對比色的「簡筆」風格。同時,他在繪畫中記錄了大量個人的生活遭遇和情緒變化,並且持之一生地將畫作與為人、處世等等關於正義與自由的價值判斷聯繫在一起,這也體現在他大量充滿蕭瑟感和孤獨意境的作品之中。

楊雨澍是在趙文量的引導下開始創作的,1961年,他開始跟隨趙文量學畫。從七十年代開始,他那種明朗、鮮艷、緊湊的色彩表達形式開始形成。他經常採用一種類似攝影鏡頭近景取景的方法,來固定畫面的四周輪廓,這讓他的畫面顯得活潑,形、色和物的關係更生動。進入到八十年代直到今天,他通過對冷色調、色彩邊緣硬邊的獨特處理,創作了一系列象徵意味極強的作品,也在藝術觀上徵用了中國古典美學的趣味和道德理想。

《荒灘》 楊雨澍 1985年 紙板油畫

同時,從六十年代開始,趙文量和楊雨澍開始在北京的玉淵潭等地持續地外出寫生,這一方面是一種繪畫訓練和靈感來源的需要,也與當時不具備在家作畫的條件有關。從七十年代末至今,他們堅持了寫生這種方法,沒有向後來廣為盛行的現代主義藝術靠攏。我們在根據繪畫地點的變化,呈現了他們的寫生作品。最後,也把兩位藝術家組織和參與過的展覽通過文獻的梳理和畫作一起呈現出來。

《前海落日》 趙文量 1960年 紙板油畫

展廳三層是一個相對樸素的展覽空間,這一層中趙文量和楊雨澍的畫作再次交替出現,它們不能完全歸類為肖像、風景或是靜物,儘管它們所刻畫的對象一開始就是從現實而來。它們似乎失去了時間的向度,這些作品有些帶有宗教的氣質,有些和夢境、期許和想像直接相關,甚至有的還具有相當抽象的意味。這些畫作沒有憂時憂國的焦慮或者順從於以風格表達思想的規則,很大程度上,它們開闢出了一塊唯美的區域,讓那些在現實主義框架中不能完全沉澱或者過濾掉的異質物,留有生命的空間,並以此激發一種內在性的可能和精神訴求。

《雙魚圖》 趙文量 1986年 棉布油畫

我們用「抒情」和「唯美」來指稱趙文量、楊雨澍老先生的創作。他們的藝術實踐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現代主義有著價值和方法上的本質差異,可以說是一種時代內部誕生的抒情。這種創作的特殊性在於他們持之一生的堅持,其中蘊含了巨大的情感能量和對於藝術的樸素信仰。他們的創作並沒有在美學話語交鋒的最前線誕生,那種在特殊時期美術演進中天然具有的鬥爭、改造、再創造等訴求並沒有直接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上。然而,它並非孤立和溢出於時代的存在,關於寫生的動作、色彩的運用、中國古典價值的再徵用等等,仍然可以看到其與當時社會及歷史的親緣關係。提出「時代內部的抒情」是一種歷史批判視角的觀察,同時,也並不違背我們舉辦這次展覽的一個初衷:以今天的視角重新觀看在歷史的磨鍊中產生的創作時,保持敬意。

文| 蘇偉(為本次展覽策展人)

本文刊載於20180420《北京青年報》b 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崇高悲愴的巨響中,藏著一封溫暖的情書
一言難盡母女情:你對我的愛是這世界上最殘酷的東西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