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輕人在外企:我們是新時代的「隱形乞丐」

年輕人在外企:我們是新時代的「隱形乞丐」

改革開放初期,松下電器作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日資企業,緩緩拉開了外企在華黃金時代的帷幕。

而今40年過去了,每逢求職季,招聘宣講會上海報與條幅最張揚的是互聯網公司,而不再是外企。獨立調研機構優興諮詢(Universum)一項針對「95後」年輕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007年,有多達50.2%的大學生畢業後想去外企工作,而到了去年,這一數據下滑到18%。而另一項有關「應屆大學生擇業傾向」的分析報告則顯示,曾經雄踞榜首多年的外企,早已被「國企」「民企」所取代,其江湖地位幾乎將至冰點。

年輕人的「規模性逃離」似乎是一場直播:外企正在從「神壇」跌落回「凡間」。

蘇藍和同事們站在台下,看著那個正滔滔不絕演講的韓國人,皺緊了眉頭。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兩個角度來看,」韓國人操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說到這時頓了頓,站在他旁邊的翻譯迅速把這句話譯成了中文,傳遞給台下的數百名中國員工,「我們在韓國的員工雖然工資高,但他們的生活其實也很苦,吃個飯都要精打細算。而你們——我們在中國的員工,雖然相較之下工資要低得多,但物價水平低,過得都挺好的!」韓國人微笑著用眼神掃過每一位員工的臉,不放心地補上了一句:「我看好幾個員工都有車了!」

「那天晚上我就打了辭職報告。」談及前不久離職的原因,蘇藍情緒激動,「你說說,這人是不是覺得中國還在幾十年前啊?

一位製造業外企的招聘經理感嘆,外企已經進入了招聘鄙視鏈的底端。(網路圖)

「畢竟殺豬的都比我掙錢多」

幾十年前的中國,外企可是另一番光景。

1978年,鄧小平出訪日本,參觀了當時被譽為「日本驕傲」的松下電器大阪府茨木工廠。很快,松下電器便成為了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正式「落戶」。

經過短短9年的發展,松下就與4家企業合資成立了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是當時投資(248億日元)規模最大的中日合資企業,職工達到6萬餘人。上世紀90年代大規模下崗潮出現時,在松下等外資企業供職的員工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群體」。

松下電器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日資企業。(網路圖)

年輕人削尖了腦袋也要進外企,王勝利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初,30歲的王勝利已經做到了大連市委組織部處級幹部的位置上。猶豫許久,他還是遞交了辭職申請——另一端,一個開發區日資企業的崗位正等著他。組織部部長找王勝利談話,想問問他「非走不可的理由」是什麼。

「有一天我女兒想吃螃蟹,我帶她到了水產市場,從頭走到尾,卻發現我連一個螃蟹都買不起。我是一個父親,但是那天我只能兩手空空地帶女兒回家。」王勝利停頓了一下,接著低聲說道:「那家日企的工資是800塊。」部長沉默,隨後揮揮手放他離開了。

在那個大學畢業也只能拿到80塊錢月薪的年代,進入外企,意味著能拿到十倍工資,「盡情吃螃蟹」。但王勝利彼時沒想到的是,短短20年後,房價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外企的工資卻還是老樣子。2016年進入瀋陽一家韓資翻譯公司工作的蘇藍,第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兩千多。

那段時間,正趕上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熱播,遼寧省某高校2013級德語系的群里曾有過一陣熱議,因為劇中的情景,就是他們的生活。

「有時候覺得吧,這工作就跟電視劇里演得一模一樣。踩著小高跟、穿著鋥亮的皮鞋,西裝筆挺地進入會議室,每人夾著一個電腦,放眼一看,全是閃著光的蘋果Logo,特高大上。」王倩倩沉默了幾秒,補充道:「不過只是看起來很高大上。」

很多外企人似乎覺得,「人情味兒」就不該拿到工作中說事兒。(網路圖)

外企似乎已從「神壇」墜回人間,悲觀主義者甚至嘆道「外企黃昏已至」。

梁欣就是在這場「黃昏」中走進了現役公司的大門。

自從就職於這家德資企業分公司後,梁欣的母親每次打來電話,都要強調一遍「錢不夠一定要開口找我們拿」。

「其實像我們這種在外企工作的年輕人,家境一般都不會太差,也不會有多少養家糊口的壓力。」梁欣說,雖然到手的工資確實很難讓人滿意,但包括身邊的同事、領導都說,「這是大連同類型企業中待遇最好的了」。

「我媽說了,寧願我做工資不高但是比較體面的工作,」她自嘲,「畢竟殺豬的都比我掙錢多」。

「沒辦法,只有你投了簡歷」

蘇藍重新加入了求職大軍。

刷了幾天招聘啟事後,她突然放棄了——月薪三千幾乎已是瀋陽當地外資企業的薪酬天花板。

「我決定回老家了,」蘇藍跟室友告別,「我準備去做個自由職業的翻譯,翻一單收一單的錢,這樣日子過得還有動力。」

起薪低,外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自然遠不如從前。獨立調研機構優興諮詢(Universum)一項針對「95後」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007年,有多達50.2%的大學生畢業後想去外企工作,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下滑到18%。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則在花大價錢「搶人」。優興諮詢收集了國內110所重點高校的八萬名學生對企業的態度後,發現一個顯著的變化:以「有競爭力的薪酬」著稱的本土IT/互聯網企業越來越受年輕人的歡迎。

前程無憂發布的《2017應屆畢業生求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去年,25%的應屆畢業生選擇在國有企業開始職業生涯,選擇民營企業的則有19%,只有16%的畢業生選擇了跨國公司。這似乎宣告著外企正在從「招聘鄙視鏈」的頂端跌落,而更加恐怖的是,它似乎跌入了谷底。

作為一名外企「老司機」,前亞馬遜中國區副總裁張思宏難以接受這個現實。他帶著好奇和落寞上網,輸入「共享」「區塊鏈」「新零售」「趣店」等關鍵詞,搜索了一大圈後發現,除了比特幣、滴滴買了Uber、蘋果出了新手機、外企裁員潮、賈躍亭去美國繼續劈情操外,他再也沒有在「國內版塊」找到任何和外企相關的商業新聞。「由此可見,中國商業這碗雞湯,少了跨國公司的蔥花點綴,一樣可以做得香氣撲鼻精彩誘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基於智聯招聘大數據的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也顯示出了外企在招聘市場遇冷的境況。(網路圖)

現實中,光環褪去後的外企,確實被新一代大學生們拋在腦後了。

大四那年,王倩倩得到了某德國車企北京總部的面試機會。面試十分順利,坐在對面的部門經理——一個慈眉善目的德國大叔,通知她回去等消息。

而事實上……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所有人物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楊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你為首付發愁,TA們嫌房太多——房二代:坐著收錢太無聊
「直男」做錯了什麼,要被你們這樣diss?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