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可能同時愛上幾個人嗎?| 繆斯夫人
?
圖源:Pixabay.com撰文 | 沈 洋
責編 | 靳永愛
●
●
●
筆者8年前在麗江碰到一位行為藝術家,他完全能理解並且接受妻子和其他男性的戀愛關係,在他妻子懷孕5個月時
(她和她的情人結合而導致的懷孕)
,他還能心平氣和地與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一起合照。在把照片展示給我看時,他的言談之間完全沒有嫉妒心。
當時閱歷尚淺,我對這樣的關係感覺困惑,但8年之後的今天,讀了有關多元之愛的文獻之後,在了解到自己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正在進行多邊戀之後,我才意識到,他們的關係可以定義為多邊戀,而行為藝術家這種超越嫉妒的行為,可以稱為compersion,即對於他人與自己伴侶的愛與性的實踐有著積極正面的情緒
(Wolfe, 2003)
。在多邊戀關係中不少當事人有過這類超越嫉妒的體驗。
需要在開頭指出的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鼓勵多邊戀和開放式關係,而是指出這類現象的存在,並且嘗試理解他們的行為。
多邊戀
(polyamory)
,或者翻譯為多元之愛,是屬於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
的一種。開放式關係通常指伴侶雙方互相約定,可以在伴侶關係之外各自找其他的性伴侶。這和「出軌」中的欺瞞不同,開放式關係的基礎是坦誠與雙方的一致同意。
而多邊戀者認為與很多其他實踐開放式關係人群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強調的不是開放關係中的性愉悅、性刺激,而是在多伴侶關係中的愛情、陪伴與長期承諾。
根據美國2002年的一項全國範圍的調研,18%的女性與23%的男性在過去一年中在核心伴侶關係之外有過其他性伴侶
(Aral & Leichliter, 2010)
,但該研究並沒有說明這樣的性實踐屬於「出軌」還是徵得了核心伴侶的同意。在美國,差不多4%-5%的人正在實踐多邊性關係(Conley, Moors, Matsick, & Ziegler, 2012)
。男性比女性、性少數者比異性戀者更可能是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Rubin, et. al., 2014)
。
Wolfe
(2003)
發現,對於大多數正在實踐多邊戀的人,這並不是一開始就想達到的目標,而是摸著石頭過河形成的關係。實踐多元之愛的目的存在區別,有人是致力於實踐性別關係的平等;有人希望能夠獲得更自由的親密關係;有人受限於一夫一妻制,希望能正視自己對多伴侶生活的嚮往;有人是理想主義者,認為對於愛的表達不應該被法律或者宗教所局限。他們承認一夫一妻制的缺陷,承認人的善變,並願意向伴侶坦誠。
根據Wolfe
(2003)
的調研,74.1%的女性多邊戀者自認為是雙性戀者,64.2%的男性參與者自認為是異性戀者。在性取向上的性別差異解釋了「兩女一男」的模式在多邊戀人群中的普遍性,因為這樣最容易達成兩兩互相愛慕的三角關係。最常見的是多邊戀模式是以一對關係穩定的伴侶為核心,接納他人,形成三人或者四人關係,這種模式被稱之為「polyamorous with a primary partner」(Wolfe,2003)
。至於第三人或第四人以何種程度介入核心伴侶的生活——是共同居住還是僅僅每月約會一次,這需要當事人自行協商關係的邊界。雖然在道德上很多人無法接受婚內出軌,但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多邊戀者認為自己的實踐符合道德倫理,因為這一實踐是基於坦誠的溝通,沒有謊言與傷害。70%的多邊戀者表示,在多邊戀關係中,他們的自尊和他們對於核心伴侶的愛提升了,90%的多邊戀者認為這段關係使他們更好得認識自己和自己的伴侶
(Wolfe, 2003)
。但是,多邊戀關係並不意味著沒有傷害。
對於參與者,一夫一妻制帶來情感上的安全感(emotional security)
被打破了,有嫉妒感是難免的,而超越嫉妒需要不斷調適自己的心態,並與伴侶達到有效的溝通,而並不是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完成這樣的調適;而如何與伴侶協商,要求個人有很強的溝通能力。此外,對於已經有孩子的多邊戀者,是否要對孩子與家人隱瞞這段關係,也是參與者需要面對的難題。
此外,值得反思的是,
多邊戀關係是否會打著性別平等的旗幟在複製性別不平等?
「知乎」上一位女性網友描述了自己參與到一對核心伴侶的開放式關係時,核心伴侶中的女方並不情願。我們需要關注在核心關係中,誰是多邊戀的提出者?是否存在情感剝削?處於弱勢的一方是不是由於不願意分手或者離婚而不得不接受?
目前,多邊戀是一種非主流的親密關係實踐,社會對於多邊戀關係存在污名
(Tweedy,2011)
。Tweedy呼籲主流群體不應歧視多邊戀者,並希望這一群體能引起法律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婚姻法》保障的是基於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以家庭為單位申請社會福利也多是基於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多邊戀者並不受到制度的保護。
多邊戀現象可以促使我們反思一夫一妻制的合理性以及愛情的意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佔有還是生存》中提到:「重『佔有』的生存方式所體驗到的愛則是對『愛』的對象的限制、束縛和控制……這種愛情只會扼殺和窒息人以及使人變得麻木,它只會毀滅而不是促進人的生命力。人們把這稱做愛情,實際上大都是對這一字眼的濫用,目的是掩蓋沒有愛的事實。」他認為愛是種創造性的活動,能夠喚起一個人的生活和增強ta的生命力
(1988:50-51)
。那麼,多邊戀是不是在實踐一種「祛佔有」的愛?在此拋磚引玉:假設伴侶對你坦誠自己對他人產生了強烈的吸引,那麼嫉妒仇恨是否只是反映了自己私心,而愛ta是否需要接納ta的一切?相關文獻:
Aral, S. O., & Leichliter, J. S. (2010). Non-monogamy: risk factor for sti transmission and acquisition and determinant of sti spread in populations.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86 Suppl 3 (86 Suppl 3), iii29.
Rubin, J. D., Moors, A. C., Matsick, J. L., Ziegler, A., & Conley, T. D. (2014). On the margins: considering diversity among consensually non-monogamous relationships. Journal Fur Psychologie.
Conley, T. D., Moors, A. C., Matsick, J. L., & Ziegler, A. (2013). The fewer the merrier?: assessing stigma surrounding consensually non‐monogamou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 Public Policy, 13 (1), 1-30.
Wolfe, LP. (2003) Jealousy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lyamorous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
Tweedy, A. E. (2010). Polyamory as a sexual orientatio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79 (4), 1461-1515.
弗羅姆. (1989). 佔有還是生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博士論文P圖
|
豬油
|
FPGA|
5G
|
突破獎
青蒿素
|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
|博士後
|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張鋒|
楊振寧|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劉若川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許田、仇旻為副校長
※前沿:傷腦筋,成年後人腦海馬區神經元不再更新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