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蕪湖老街巷的故事

蕪湖老街巷的故事

來源:蕪湖檔案館、網路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行走在蕪湖的街頭巷尾,縱橫交錯著太多的路徑,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蕪湖人,可能都很難認得每一條道路。然而,正是這些老街小巷,構成了這座城市難以抹滅的歷史記憶......

國 貨 路

中二街-中山路,1931年為國民政府更為現名。曾用名半邊街。

國貨路原名半邊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乾隆19年(1754年)以前就已存在。如此算來,半邊街已有近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

和平大戲院位於國貨路由東西走向轉向南北走向的轉彎處,它的門牌號碼是國貨路20號。如今三十歲以上的蕪湖人大概沒有誰會忘記它的。2001年和平大戲院被整體拆除。

▲和平大戲院

大有豐電台設於國貨路76號大有豐五金電料行內。該電台創辦於1933年秋,比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辦的無線廣播電台僅晚5年。

▲五十年代的國貨路

如今的國貨路已然脫胎換骨,不過依舊是人們購物休閑的勝地。那個曾經顯赫的老街,不經意間已然隱身於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之中,留存於一枚枚殘破的門票之內。

吉 和 街

南起新蕪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復現名,全長873米,寬14米。

吉和街是蕪湖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資格街道之一。由雞窩街到磯窠街、吉和街、反帝路,最後複名吉和街,變化的街名里濃縮了百年滄桑。

吉和街南端米號林立,會館遍布,像著名的廣肇公所、潮州會館、「欽差府」等都坐落於附近,它代表的是典型的東方情調。而吉和街的北端離建成不久的租界不過數百米之遙。那裡的花園洋房,散發出的則是別樣的歐陸風情。

▲中江塔下的這片老屋就是曾經的潮州會館館舍

吉和街中部的鶴兒山一直是蕪湖的名勝之地,分布其附近的八角亭、吉祥寺等讓許多文人騷客流連忘返,並留下大量詩文。

提起吉和街,就不能不提天主教堂。鶴兒山上的這座天主教堂在華東地區僅次於上海徐家匯教堂,素有江南「小巴黎聖母院」的美譽。

天主堂南面的原教會學校———內思學校大樓依舊完好無損

吉和街成街以後,又派生出很多的支巷。從大革命時期直到建國之前,這裡一直有中共地下黨在活動。李克農、柯慶施、王步文、郭士傑等都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吉和街新貌

冰 凍 街

東起北京路,西至來複會,全長326米,寬10米。地處范羅山的西北麓,穿過青山。

當年冰凍街最有名氣的是崔公館,主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上書朝廷直言提出設立議院的大臣——崔國因。今冰凍街蕪湖軍分區幹部宿舍、招待所,便是公館舊址。

▲崔國因府邸原址

▲崔公館舊址

日偽統治蕪湖時,李鴻章的後裔李慧龍經營保險公司、慧記洋行和精精製冰廠。製冰廠在這條街上建有一大片冰凍房,於是這裡就叫「冰凍街」了。

日本投降後,李慧龍逃到香港,國民黨政府接收,認為冰凍房和「崔公館」是敵偽產業,一律沒收充公。崔公館和精精製冰廠從此消失,只留下「冰凍街」的名字。

華 盛 街

沿河路-新蕪路,做生意人慾買賣旺盛,故名。

華盛街最早被稱作「洋街」。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後,蕪湖被闢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紛紛在江口一帶興建碼頭、棧房,開設洋行、輪船公司。僅十餘年,「洋街」就一躍成為當時蕪湖最具商業價值的地段。

▲90年代的華盛街走向

中江塔又稱仙姑樓,傳說始建於東晉至南北朝時期。 中江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寶塔,自建成之後就是蕪湖的一處勝景。1987年在省考古研究所的組織之下,對中江塔進行了全面維修。

▲早期的中江塔

李漱蘭堂是李鴻章長子李經方在蕪湖的府第。2007年初濱江公園興建,李漱蘭堂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一組「蕪湖米市」小品園。

▲「蕪湖米市」小品園

華盛街文化底蘊豐厚,老街雖已不復存在,而在其舊址上興建的濱江公園以其精緻秀美承載著皖南曾經名噪一時的富足繁華,演繹著永遠的徽風皖韻……

▲華盛街如今為臨江橋引橋部分

江 漢 里

進寶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會館設此,故名。

江漢里21號——蕪湖市育紅小學,創建於1879年。它的前身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天主教會的教理小學,1978年3月,該校被定為蕪湖市重點小學(實驗小學)。

吳 家 花 園

小營盤-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吳駐子家的花園。

在蕪湖市的鏡湖旁,曾有一個叫吳家花園的地方,上世紀初,吳敬修在這裡建造了一座久負盛名的私人花園。

解放後也就是剩了一塊招牌,半邊小街。

如今,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吳家花園這朵凋零的黃花已經被歷史埋葬,但是它浮現和沉沒的經過,以及其主人留給後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會流傳在民間的茶餘飯後。

狀 元 坊

中長街-中二街,宋朝狀元張孝祥在此建祠立狀元牌坊,故名。

狀元府第自宋代建成以後,雖廢興交替,然大體保存完好。現在是蕪湖市勞動保障局技工學校(蕪湖聯大、蕪湖技師學院舊址)。

距狀元坊不遠處,有一條很不起眼的小巷——興隆巷。狀元祠就躲在這條巷子的31號,這裡的老居民又稱之為「張公祠」。

▲門額倖存

▲祠堂門前的長街

歸去來堂在蕪湖的名氣很大,世人皆認為是張孝祥所建,其實,始建歸去來堂的不是張孝祥,而是張孝祥的父親張祁。歸去來堂建於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算起來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年的歷史了。

細細研究

那一段段隱藏在街頭巷尾的故事

總是別有一番滋味湧現心頭

文中沒來得及提到的蕪湖老街巷

作為老蕪湖的你是否願意與我們分享?

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的人了解蕪湖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