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明朝 打仗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 還有各種繁瑣的禮儀

在明朝 打仗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 還有各種繁瑣的禮儀

在很多人印象之中,好像覺得打仗和禮儀這兩件事情根本不太可能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中國能被稱之為禮儀之邦,那絕對不是僅僅停留在生活層面上,在殘酷的戰爭中,古人也講究禮儀,而且軍隊打仗的禮儀也相當的正規和莊嚴。

在明朝,軍隊打仗有九種規格森嚴的禮儀,分別是:親征、遣將、禡祭、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閱武、大射、救日伐鼓。

首先是親征的軍禮,如果是皇帝要御駕親征,那必須先讓禮部制定一套出征的祭告典禮,然後派遣官員去進行祭祀。出征的部隊凡是走過的山川大河,必須要進行祭祀,當然,祭祀的規格也比較嚴格,首先第一種是規格叫太牢,要用牛羊豬三種牲畜來進行祭祀,一般是途徑一些大山大河的時候會舉行這樣的隆重典禮,其次是太牢,用羊和豬,來進行祭祀,最後一種也是規格比較低的祭祀儀式,叫特牲,只用一種牲畜來進行祭祀。

出征的軍禮之後,是遣將的軍禮,史載:「王者遣將,所以討有罪,除民害也」,皇帝要親自穿戴專門場合的武弁服,然後到奉天殿去,如果是受封大將軍,則受封的人要到奉天殿的西邊台階上去,然後要前後叩拜四次,並且光領取了將軍大印還不能擁有足夠的帶兵資格,還必須接受皇帝頒發的節鉞(一種禮儀用具),然後拿著節鉞到午門外指揮一下部隊,然後還需要武成王廟去親自祭拜獻禮祭拜完畢之後,方才可以出征。

禡祭也是軍隊禮儀的一種,在大將出征之前,要和皇帝在祭祀官的陪同下齋戒一天,這個齋戒的禮儀就叫做禡祭。在這個禮儀裡面,皇帝要穿戴通天冠,絳紗袍親自到太廟去進行祭祀,而且負責舉辦這個禮儀的官員還需要將出征部隊所持有的軍牙六纛放置在太廟的北面,然後整個祭拜過程和古時候歃血為盟的形式大同小異,在所有的工作進行結束之後,接下來就和我們平時看的電視劇差不多了,也就是軍隊出征作戰。

如果出征的部隊打贏了戰爭,然後降服了敵方的人員,那麼到時候也是需要舉行典禮的(連降服俘虜都要搞排場,大明果然非同凡響),在敵方降將投降之後,皇帝需要親自到奉天門去,受降的人員要在午門之外跪拜,然後派使者把降表送給皇帝,然後宣制官帶著皇帝的命令再到午門去宣旨,賜給投降的人官爵,然後才可以帶著投降的人員進入大殿,然後見到皇帝再行四拜大禮,然後朝廷的文物百官還要行賀禮。

如果是出征的部隊活捉了地方的賊首,那要舉行的典禮就是軍禮裡面的受降獻俘儀式。這個時候要將俘虜押送到太廟南門之外,然後皇帝親自前來祭告祖先,禮儀完畢之後,俘虜交由刑部進行處理,然後皇帝還需要穿戴專用服飾,打開午門城樓,發布昭告天下的詔書,「露布詔天下,百官具朝服以聽,儀與開讀詔赦同」。

外出作戰的部隊打贏了戰役凱旋而回,朝廷還需要舉行論功行賞的軍禮。首先是戰鬥的結果要先彙報於中書省,然後中書省在彙報到大都督府,大都督府再彙報於兵部,然後兵部再彙報於吏部,最後交由皇帝親自宣布。在論功行賞的當天,皇帝要穿戴袞冕來接見打了勝仗的軍官,然後一一對他們進行封賞。

除了正常出征打仗的禮儀之外,還有一些平日里涉及的軍禮,大閱就是其中的一項。大閱類似於現代的閱兵儀式。皇帝要到郊外親自閱兵,然後部隊要有都督府負責調配,基本上大閱軍禮是在八月舉行,然後活動的相關內容,均有禮部制定。

大射禮儀也是明朝軍隊日常的一種禮儀,史載:「凡郊廟祭祀,先期行大射禮,工部制射侯等器」,這種禮儀雖然以射箭為主,但是主要是祭祀活動的一項娛樂項目,在明朝的時候,大射禮儀一般不用皇帝出席,品官就可以代辦。

救日伐鼓是一個比較搞笑的禮儀,當年朱元璋制定了搭救日食的軍禮,在舉行這個禮儀的時候,一般要等到朔日日食的時候,皇帝要穿戴常服,不用到正殿去上朝,而且還要在中書省設立香案,文武百官要穿戴朝服去進行叩拜,然後軍隊的軍士一直不停的進行敲鼓,直到日食逐漸消失,太陽逐漸圓滿之後,才能夠停止。

後來到了隆慶六年的時候,有發生了一次日食,百官再度舉行了這樣一個宏大的軍禮,但是,敲鼓的習俗已經漸漸被廢除了,這也預示著這個禮儀的莊嚴性已經漸漸淡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