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錢幣咸豐通寶,雕母動輒100餘萬元!
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所鑄平錢。因政治腐敗,經濟危困,鑄行未久即收到各種重寶、元寶大錢衝擊,通寶錢遂嚴重貶值,故製作簡陋,形制混雜;全國27局所鑄的小平錢,銅質、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見。一般直徑2.2~2.6cm,重2.4~4.2g,其中大樣錢鮮見,而更多為私鑄劣質薄小錢,期間鵝眼錢重不足1g。背文滿文各寶局名,常見者大約20局左右,尤以「寶台」局「阿克蘇」局「寶通」局所鑄為稀少。傳世尚有「咸豐通寶」雕母數種,極為珍貴。
面文「咸豐通寶」,大多楷書直讀,背左滿文「寶」,右滿文記局,計有:「寶泉、寶源、寶直、寶薊、寶德、寶河、寶濟、寶晉、寶陝、寶鞏、寶蘇、寶浙局、寶昌、寶福、寶台、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雲、寶東、寶州、寶黔、寶伊、阿克蘇、喀什噶爾、葉兒羌、庫車」共29局。
咸豐年間(1850~1861),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先後縱橫十八省,攻克了不計其數的城鎮。據《太平天國在浙江》一書中記錄:當時江南地區是清軍與太平軍的主戰場,浙江全省幾乎被太平軍佔領,連杭州也不例外,唯獨「鐵城」衢州固若金湯。衢州成了滿清王朝的江南避風港,一時間大量官兵入城,衢州城內人滿為患。
吳蕭告訴記者,這種窄邊寶浙當十大錢為鑄錢,存世量較大,目前市場價在500000—900000元之間,當時衢城鑄錢所用銅料也是收自百姓家中。為了鑄錢,還熔毀衢州鹿鳴書院旁的一尊大銅塔以及城內寺廟銅佛。窄邊咸豐浙十因銅料來源複雜,鑄造字口不統一,版別之多沒有一個標準樣板,也從未出現過母錢。這都是有歷史原因的,當時戰爭局面極其危急,衢城內外不通,估計連樣錢都沒來得及向朝廷呈貢就匆匆設爐鼓鑄。衢州也有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開爐鑄錢的歷史。
據民國的《衢縣誌》記載:「咸豐八年(1858)三月初二始太平軍石達開部圍攻衢城三個月之久,守城清兵軍餉用煩,於是設局鼓鑄當十大錢文,曰咸豐重寶,冪有清文二以記所鑄之省名也。設爐於城內祥符寺(今人民舊址)以資」。
曆數咸豐年間的大錢,鑄造大額錢幣,但實際重量卻並不與面值相匹配。所在福建的寶福局,鑄造錢幣很有特色,有類稱為肉計重的錢幣,在內外廓間標明重量,其中「咸豐通寶背壹兩五錢」的肉計重錢幣被定為一級品,存世僅數枚,另一類稱為緣計重的錢幣,在錢幣外廓上標明重量,這是當時其他鑄錢局所沒有的。寶福咸豐錢幣上書法秀麗,鑄造精美,而且很多版式並未正式發行,很是珍稀。咸豐錢幣的不同版別,鑄造繁多,版別眼花繚亂。
這枚錢幣來自河北行唐縣一個舊房拆除發現的窖藏,原來藏於一個器皿,基本是都是清錢,這些錢幣的特點是沒有經過流通,基本保持了鑄造初的模樣,其中大部分為咸豐當五、當十錢。也有不少乾隆大樣,這些大樣品相很好,據說房子當年的主人為清朝的官員,應為一位錢幣收藏愛好者。此錢甚小,直徑不到26毫米,郭厚2.5毫米,重量8克稍多,直徑甚至小於咸豐通寶大樣的直徑。這批的錢幣均為黑漆古,上面帶有一層薄薄的藍綠銹。
這枚錢幣正面楷書字體為「連點咸版」,背面滿文為「長滿文體」。吳蕭表示,目前可查資料顯示這樣的錢幣僅有兩枚,而且之前還未有成交價記錄。其中一枚被一位江蘇藏家收藏,另一枚就被他所珍藏。
說到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很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40歲以上的成熟面孔。可在衢州市的古錢幣收藏圈裡,卻有這麼一張小有名氣的年輕面孔。
在明清的錢幣鑄造流程中,同一個品種至少需要製作出4種錢:雕母、母錢、樣錢、子錢。子錢是最終的流通貨幣,前三種是鑄造過程中不同環節的成品。「雕母」,也稱為「雕樣」,是第一個環節中工匠手工雕刻而成的鐵錢。雕母刻成後呈獻給皇帝,由皇帝審看;皇帝滿意後即以雕母為樣鑄幣,經過第一次鑄造而成的幣稱為「母錢」。
皇帝第二次審看滿意後,就使用泥沙製作多個模,一般稱之為「錢範」,工匠把母錢在錢範中印出陰文(即文字筆畫凹入)。之後,工匠使用錢範第二次鑄造錢幣。由於這些錢將派發到各地的錢局去作為鑄造流通貨幣的標準,因此也稱之為「樣錢」。地方錢局接到樣錢後,以其為樣鑄造「子錢」。
一般來說,雕母在古代錢幣中最為頂級,價格可比子錢高數百倍。據行家羅東北介紹,目前流通在市場上的明清雕母的價格動輒達10餘萬元。比如2004年中國嘉德成交的一枚清咸豐重寶寶泉局當十鐵錢價格僅為165萬元,2006年一枚清咸豐重寶寶泉局當十雕母成交價高達293萬元!
歷年的拍賣市場中均出現不少雕母、母錢和樣錢。單是咸豐重寶就在市場上出現多種品種,如2007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出現一枚咸豐重寶內計重二十試鑄樣錢,成交價高達143.68萬元;同場一枚同樣罕見的清代咸豐重寶母錢,估價僅為40萬~50萬元,成交價也達23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