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場孤獨的出走
哲人們說,人生不過是「居家——出走——回家」的過程。在我看來,讀書也是一場孤獨的出走,走得遠了,世界大了,卻又容易迷失,而後警醒,而後想家,然而回得去的卻寥寥無幾。
我天生視力不好,喜歡上讀書,大概是想從書本中看一看那些生活中看不到的東西。然而生於農村,並無多少書讀,幸而父親在務農之餘做挂面,買回許多用來包挂面的舊書,我便時常去書堆里翻撿。記憶最深的是幾本小人書,如《薛剛反唐》《哪吒鬧海》《說岳全傳》之類的,雖都是殘本,卻每每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還有幾本像《地下的星星》《反杜林論》《紅旗飄飄》之類時代感頗濃的書,因那時識字未全,便沒怎麼讀。也許便是兒時的這點機緣,讓我愛書至今。
讀高中進了城,一頭扎進書海,便再也沒出來。一時間從韓寒劉墉讀到金庸古龍,從魯迅史鐵生讀到余秋雨王小波,特別是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讓我沉醉多年。上大學毫不猶豫選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因無考試壓力,便有大把時間自由讀書,幾乎把圖書館當成了家,從諸子百家讀到唐詩宋詞,從古代文論讀到西方哲學,全然不覺日月流轉韶華偷逝。這時候讀書表現得「飢不擇食」,拿到一本書,往往迫不及待,囫圇吞棗,來不及思考,便已忘了大半。期間倒是總結出一個找書的方法,即從一本書里發現下一本書,比如讀王小波的時候,發現了奧威爾、卡爾維諾,進而發現了博爾赫斯;期間也養成了個習慣,遇到喜歡的作者,總要把他的全集買回來,比如魯迅、王小波、史鐵生、木心、卡爾維諾等等。
然而,時間久了漸漸發現,我的貪得無厭在書海的浩瀚無邊面前是多麼無能為力。站在延安大學偌大的圖書館裡,一股深深的無力感襲上心頭——窮盡一生,我又能讀多少書呢?曾經想從書中看萬象百態,到頭來依舊是浮光掠影鏡花水月,眼前十萬八千字,竟無一個住心頭!於是,我決定放慢腳步,於占卦解卦中想一想《周易》,於微風細雨中讀一讀《論語》,於晨光暮色中抄一抄《老子》,甚至通過聽誦《心經》《金剛經》去觸摸佛理。這一番入心入腦,方知讀書是教我們如何看世界,而不能代替我們要看的世界;這一番出入儒釋道,懂得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學會了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悟到了見我、見人、見眾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讀書始於觀照萬物的衝動,觀一不足,進而觀二、觀三,直到一朝覺醒,放下觀照萬物的奢望,歸於三,歸於二,歸於一,復歸於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便是如此,先日益,後日損,由繁入簡,方見本心。所以,書應該越讀越少,越讀越精,越讀越慎重。
讀書這一場孤獨的「出走」,到這裡,也就到轉身的時候了,轉身了才能意識到,原來的「家」已是另一個彼岸——兜兜轉轉走一圈,怎麼可能真是為了回到原點!我們是要為靈魂找一個新家。佛曰,念念回首處即是歸程;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讀書,終是要讓自己活得通達,活得安寧。
每個人的讀書生涯,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遇到一本好書,或許一剎那醍醐灌頂,這是機緣,總是恰逢其時,不用相見恨晚。所以我很少給人推薦書,因為不知道別人已經走到哪一步,推薦的書未必恰當。不過,我們手邊總要有一本《周易》《道德經》或者《聖經》《沉思錄》這類型的書,用一生去讀,用一生去思考、去踐行。
讀書,是為了將來無需讀書,可以不假於物,不假於人,直接觀照世界,觀照自我,那時才算「復歸於道」,才算「回家」,才算結束了這一場「出走」——誰又能真的走到這一步呢?我們大多數人,終是要永遠在這「出走」的路上。
※看奧尼爾吃泡泡糖,想起了小時候智障的自己
※從陳簠齋到黃賓虹:自《黃山湯口》再探黃賓虹藝術價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