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識字率究竟有多高?史書上一句描述,現代人看了要臉紅!
關於明朝識字率的話題,網路上有各種猜測,但至今卻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但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即:在當時世界上,明朝識字率肯定是最高。畢竟,當時歐洲能受教育的,主要是貴族人士,而明朝私塾遍地。
那麼,明朝識字率究竟有多高呢?如今,談起明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黑暗」,僵化的八股文,因此推斷出:這樣的朝代,自然不會有較高的識字率!甚至於,和清朝的5%識字率相比,都要低了很多!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眾所周知,四大名著有三本出自明朝,到了明末話本小說更是數不勝數,《金瓶梅》、《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封神演義》等,無一例外的都是針對普通小市民!
如此眾多的「低俗」小說出現,代表有大量的讀書需求。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到,明朝普通人識字率很高,不然怎能看懂小說呢?需要注意的是,從明初一直到明末,明朝這一類低俗小說,都是層出不窮!
不過,從這一現象上看,並不能說明朝識字率很高。但史書的一句描述,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明朝識字率,現代人看了都要臉紅!
關於這一句描述,和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有關。此人叫楊繼宗,《明史·楊繼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即:「成化初,用王翱薦,擢嘉興知府.......大興社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在楊繼宗任嘉興市長的時候,「大興社學」,孩子不上學,就「罰其父兄」。大家想一想,這和明治維新時日本對待教育,何其相似也!如今不少地方也做不到這一點,現代人看了豈不臉紅?
當然,這裡有兩個問題,即:(1)楊繼宗的個人主張,(2)局限於一地。那麼,是不是由此可以認為,這一句話只是一個案,不能代表明朝整體呢?
實際上,明朝還真有全國性的鼓勵政策!明朝對社學的入學年齡規定:「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參加,入學時也不需要考試,招生數額也沒有限制,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
也就是說,明朝有讀書的氛圍,官方也很鼓勵讀書,所以楊繼宗才能「更進一步的嚴格要求」,否則不可能「步子這麼大」!需要說明的是,明代社學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私學的官學化,被嚴格納入正統教育的軌道!
正因為明朝200多年對社學的推廣,所以明朝很多市井百姓都能識字,不少人能粗通文墨。到了明朝中後期,所以話本小說更是流行,除了說明經濟繁榮之外,還說明普通人識字率高!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清軍入關之後,連續150年實行文字獄,於是明朝話本小說的繁榮盛景不見了,識字率也急速下滑,民眾眼裡只有「麻木不仁」!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們談及「愚民政策」,都會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罪惡之一!然而,從漢唐宋明來看,說政府實行「愚民政策」,實在有些牽強。
相反,被盛讚的康熙,卻被梁啟超等人批評,認為他才是愚民政策的總導演:康熙學習西方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傳教士張誠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劉備這一私心,晚年才暴露出來,關羽因此而死!
※王羲之為何阻止北伐?有一個關鍵私心,教科書說了六個字!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