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中國人的鄉愁,這部紀錄片有《舌尖》前兩部的水準
除了超市,你知道食物原本都來自哪裡嗎?/ 《源味中國》
美食真的重要嗎?重要。可更令人動容的,不還是從食物身上散發的那一點生活的溫熱嗎?
——————
泱泱華夏,飲食之邦,要是沒有幾部像樣的美食紀錄片,實在說不過去。
在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慘遭滑鐵盧之後,一部叫做《源味中國》的紀錄片及時出現,在豆瓣上斬獲8.4的評分。
在深夜裡的無數個屏幕前,人們反覆默念著「不吃不吃,我就看看」,用鏡頭裡的美食填補心靈的空虛
。
《源味中國》顧名思義,突出的是食材的「源味」,節目組從全國2000多種地理標誌農產品中精挑細選出30種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物產,講述食材背後的地理山川與鄉情鄉味。每一集都不長,只有28分鐘左右,更適合作為下飯劇。七集七個主題,七種敘事,也是七個有關味道和鄉愁的故事。
我們的食物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失去本真。
什麼食物才最好吃?「源」來如此
——————
「源」是這部紀錄片的核心。
他們把那些複雜的刀工、繁瑣的步驟統統拋諸腦後,「以源說味,以味探源」,挖掘環境、食物和生活三者之間秘密。
和被吐槽
變成了 「購物節目」的《舌尖3》
相比,《源味中國》里的食材可不是用錢就能買到那麼簡單。
寧夏中衛,地處賀蘭山脈與黃土高原交界,年降水量180毫米,蒸發量2400毫米,氣候極度乾旱。但就是這種對人類不太友善的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物產:硒砂瓜。晝夜間巨大的溫差使這種瓜格外甘甜,炎炎夏日,地頭的農民隨手摘一個大快朵頤,觀者禁不住大流口水。
都市人哪裡懂得地頭吃瓜的快意。
凝結自然精華的食材,不必太精細地烹調,也能呈現誘人的滋味。當地人將未熟的硒砂瓜去皮切片切絲,撒上鹽和辣椒油,稍稍攪拌,就是一道清涼可口的小菜。
如果手上是成熟的硒砂瓜,則一切兩半,用筷子把瓜瓤搗碎,拌勻後再把當地特有的油餅子掰碎,
一塊塊餅浸透了瓜瓤的汁水,又是另一番美味
。
第二集里的土豆蜂蜜糍粑更簡單,不過就是把灶上蒸熟的土豆搗爛,土豆泥拉出的絲蘸蜂蜜吃。這種粗獷的吃法,讓久居都市的人們看得躍躍欲試。
圍坐一起的一家藏民在喝茶。
《源味中國》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精雕細琢,
所講的不過是食材本身,但依舊讓人垂涎欲滴
。
打動我們的,也許正是那份已經疏離的、來自土地深處的氣息。
敲黑板:美食紀錄片怎麼拍?
——————
動人如《源味中國》提醒創作者們,不要太多發散思維,美食紀錄片就是要旗幟鮮明地以食物為核心。
例如飽受好評的微紀錄片《原味》,由《舌尖1》導演任長箴指導,鏡頭深入田野鄉間,摘桃擠奶、生火烹飪,用大量篇幅展現食物的原貌和生產過程。當看到主人公歐陽應霽凌晨兩點到桃園摘桃子的時候,似乎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泥土和露水的味道。
日劇《小森林》
日劇《小森林》和《源味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平凡的女孩市子因無法忍受大城市的熙攘,回到自幼長大的家鄉小森,下地勞作,操心一日三餐,真的過上了海子所說的「從明天起喂馬劈柴」的日子。
但只是切白蘿蔔的長鏡頭,獨自吃飯前的一句「我開動了」,就讓觀眾感到那種對食物的真誠與敬意
。
反面案例無疑就是《舌尖3》。第三集里關於平江「十大碗」背後的習俗和禮節,足足講了十多分鐘,而「十大碗」的真面目卻被匆匆掠過。屏幕前的觀眾撓一撓頭,感覺自己看完了一集《百家講壇》。
《舌尖3》評分慘淡。
好的紀錄片,應該用鏡頭探索人與食物間關係的幽微
。為了展示而展示,走馬觀花,匆匆一瞥,也無非是風景畫冊式的影像,無法打動人心。
紀錄片《一城一味》找來七位廚師,潦草吃過七座城市,程式化地下館子、買菜、烹調,配以導遊詞般的解說。煙火氣是夠了,卻少了應有的人文關懷。食物沒有了性情,就和旅遊宣傳片無異。
所以說,
有食物,有內涵,還要有故事,融入日常和人情
。《源味中國》里,漁民們每年捕撈到第一批青蟹後,都要去村裡的祖樹下祭拜,感謝先祖和大海的恩賜。這原本是《舌尖1》賴以成名的橋段,如今倒被別人運用得恰到好處。
《尋味順德》中的雙皮奶。
美食、人文、故事,三者的關係應該是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的。那些廣受喜愛的紀錄片《尋味順德》《川菜的品格》《老廣的味道》《延邊味道》《味道雲南》無不調整好了三者的配比。
不需要尷尬的人生說教,只是原汁原味的食物,和與之相關的平凡生活,就足以通往人與食物的共情
。
想讓人們愛國,宣傳美食就可以了
——————
「
一碗人間煙火就是生命里的歲月,歲月不能長久,生活值得守候
。」
製作精良的美食紀錄片常常喚起我們的鄉愁,因為打動我們的遠非只有味蕾的愉悅,而是隱藏在食物中的生存體驗。
對現代人來說,一頓優質早餐絕對是奢侈品。
「一年就像一天」,美食紀錄片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完整的生活,一種遵循春播秋實樸素自然觀的生活,一種靠自己的勞動向自然換取果實的生活,一種我們已經快遺忘掉的生活。
生活在城市裡,當我們掛著惺忪的雙眼,把花生醬抹在麵包上,或者匆匆接過一個雞蛋灌餅時,一定感受不到牧民將玫瑰花醬塗抹在饢上時的滿足和快樂。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里,五郎肚子餓時表情誇張,我們才恍然想起:
原來「餓」是這麼值得認真對待的一件事
。
吃飽喝足的五郎先生。
從某個角度而言,今天的中國人,都生活在異鄉——要麼是地理維度的遠離,要麼是心理維度的遠離。而
最容易把過去和現在、把人們和腳下的土地勾連起來的,就是味道
。所以作家毛尖說,想讓中國人愛國,宣傳美食就可以了。
美食真的重要嗎?重要。可更令人動容的,不還是從食物身上散發的那一點生活的溫熱嗎?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