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卷多情似故人——關於讀書的一些典故

書卷多情似故人——關於讀書的一些典故

用愛寫的家

 空

劉臣 

00:00/00:00

明代政治家、詩人于謙有一首詩專寫讀書的妙處: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據說這一天是大文豪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生日。而中國是一個尊重讀書、熱愛讀書的國度,關於書的典故也是層出不窮、精彩紛呈。

「坐擁書城」恐怕是讀書人最喜歡「代入」的一個典故。《魏書·李謐傳》記載了李謐的一句名言「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思是大丈夫擁有了萬卷詩書,又何必像皇帝那樣統轄著百座城池呢?於是李謐放棄了產業,閉門謝客,一心一意校勘古書,終成一代著名學者。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坐擁書城」的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獃子。唐代著名政治家李泌,因軍功被封為鄴侯。這個李泌也因家藏圖書三萬軸,而被世人傳為美談。唐代大文豪韓愈有詩句高度讚美了李泌的詩禮傳家:「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為人強記覽,過眼不再讀。偉哉群聖文,磊落載其腹。」詩中描述李泌的書有三萬之多,但都光潔如新。這並不是因為李泌拿書本裝點門面,相反,這些書都插滿了書籤,說明都是讀過,只不過李泌博聞強記,過目不忘,所以書保存得「新若手未觸」。 李泌的書籤也有講究,經用紅牙籤,史用綠牙籤,子用青牙籤,集用白牙籤,和官府藏書的分類法基本一致。這說明四部分類法在唐代已經得到普遍認可。

讀書受人尊敬。漢代倡優東方朔,就是憑著向漢武帝的一段自我介紹而得到賞識:「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北魏大臣崔鸊飽讀詩書,名聲遠揚。一次地方名流李渾設宴,宴會上杯盤狼藉,喧鬧不堪。崔鸊來後,宴會頓時肅靜。有個叫鄭伯獻的人讚歎崔鸊:「身長八尺,面如刻畫,謦咳為洪鐘響,胸中貯千卷書,使人那得不畏服!」崔鸊除了身材魁梧,聲音洪亮,更重要的是他讀書萬卷,讓人折服。宋代朱弁《曲洧舊聞》記載,有一個叫宋次道的人不僅藏書,而且校書。他所校對的版本都是善本,以至於當時有志於學的人們都願意與之為鄰,以便借閱。而宋代杜鎬博聞強記。手下小吏如果有什麼事情不懂,杜鎬便告訴小吏可以在某本書某一頁某一行查閱相關知識,沒有一點差錯。時人對其佩服不已,稱之為「杜萬卷」。

古人讀書,可謂「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漢代孫敬因為家貧買不起竹簡,便拿楊柳葉當作竹簡,在上面抄字,以資學習。類似的故事還有漢代的路溫舒。路溫舒小時候替父親放羊,放羊間隙,路溫舒採集水中的蒲草,在上面抄字以為書。路溫舒後來學有所成,官至太守。當然,以他物為書也不僅僅是因為貧窮。郭憲《洞冥記》記錄董仲明勤學,常在山澤間讀書。又嫌竹簡太重,於是將書抄到樹葉上,以便攜帶。而宋代晏殊,雖然是著名的太平宰相,但也從來不敢浪費紙張。葉夢得《避暑錄話》記錄,凡是公文廢棄的紙張或者封皮,晏殊總是將其廢物利用,以香匙塗香屑於其上,將舊字覆蓋掉後,並用熨斗將其熨平,再用鐵鎮紙壓平。變成新紙後便用於抄書。

不可否認,自從漢代進入了士人社會之後,讀書幾乎是唯一的利祿之途。《漢書·韋賢傳》記錄了韋賢的一句名言:「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給孩子留下黃金,不如傳授一部經書。在漢代,只要精通一部經書,就有機會為郎為吏,進而為官。所以《漢書·夏侯勝傳》中夏侯勝說「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只要讀通了經書,高官厚祿也不在話下。東漢桓榮做了高官,一次指著他的車馬印綬說:「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今天的成就靠的都是讀古書啊。宋太宗「開卷有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一時讀書蔚成風氣,以至於大老粗的武將党進也突然學會拽文:「臣聞上古,其風朴略。」大家都覺得驚訝,党進說:「我見滿朝書生掉書袋,我也掉幾句也要讓官家知道我讀書來。」

這些故事,啟蒙時代的人們讀起來可能覺得庸俗,但筆者認為,制度是中性的。通經為郎的制度,以及其後的科舉制度,雖然使得讀書成為了紅塵滾滾的利祿之途,但不可否認它確實保證了政府的效率,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實現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使得千千萬萬貧寒子弟得以改變命運。雖然制度常常只是為絕大多數中等人設計,但不可否認這些制度也在照顧中人的同時,也成就了卓越高尚之人。比如狀元宰相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之後,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故事。可見利祿之徒並非除了功名便什麼也沒有,關鍵在於身處其中的人如何選擇。

古人不僅讀書,而且惜書。《梁溪漫志》記錄,司馬光所讀之書,即使十餘年也是光潔如新,因為他善於保養書籍。司馬光常常在晴日將書擺在几案。如果是行走讀書,也必須將書置於版上,並且避免手指與書大面積接觸,以免汗漬污損書籍。司馬光不僅自己如此,還要求孩子如此。而唐朝人杜暹,在留給孩子的每本書上寫著「清俸買書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教,墜之鬻之為不孝。」這些書都是自己的血汗錢買來並親手點校的,如果買了或者丟失了,這是大大的不孝。南北朝有一個叫劉僑的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他的兒子將《漢書》拿去賣錢。劉僑說:「寧可餓死,怎麼能拿書本去換錢呢?」有時候,書比生命更重要。

在古人那裡,書並不只是一本正經,也有不少和書有關的諧謔故事。邊韶是東漢大儒,身軀肥胖。一次白天假寐,弟子們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聽到之後,便馬上編了一句順口溜解嘲:「邊為姓,考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說自己大腹便便是因為滿腹經綸,而白天睡覺是夢見周公,你們這些劣徒又有什麼資格嘲笑老師?徒兒們馬上噤口,對老師頓時敬畏起來。唐代有一個人叫盧添丁,兒時喜歡在書上亂塗亂畫,父親便寫了一首詩批評:「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墨汁之黑比作烏鴉。「塗鴉」一詞便由此而來。

不少讀書人也因讀書而獲得雅號。漢代大儒何休,因為學問淵博,而被稱為「學海」;晉代軍事家、學者杜預,就因精通《左傳》,而被稱為「武庫」;晉代皇甫謐也因廢寢忘食讀書,而被稱「書淫」;五代朱遵,因為無所不知,而被稱為「書櫥」。當然,讀書人擁有的也不只有雅號。晉朝傅迪無數不讀,而劉柳只讀《老子》,傅迪於是看不起劉柳,但劉柳卻對傅迪說:「您讀書雖多卻不求甚解,只是一個』書麓』而已。」書麓就是書筐子。這也警醒我們讀書要讀精、讀透,不要做書筐子。

阿根廷小說家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確實,有什麼比在書中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更愜意的呢?而今流行一句話:「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書為我們提供了好的楷模和路標。朝著她,我們便能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美德和正義。美好的事物,常常遠在千里之外萬年之前,但也隱藏在書中的字裡行間。這就需要我們去閱讀,去發現,去學習。讓我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故里的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三月三:流觴曲水,對酒吟詩

TAG:典故里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