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家人被炸成碎片,戛納影后的苦痛比《三塊廣告牌》濃烈千萬倍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在去年的熱門奧系電影中,《三塊廣告牌》無疑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雖然科恩嫂飾演的角色難言「柔弱」二字。
而在同年,還有一部擁有類似氣質的影片在戛納大放異彩。
與《三塊廣告牌》相同的是,影片一樣塑造了一位飽受親人亡故摧殘的母親形象。
可不同的是,這部影片卻來的比前者壓抑、痛苦百倍千倍。
這部影片就是17年戛納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
憑空而來
Aus dem Nichts
卡佳(戴安·克魯格 飾)是一個平凡而幸福的母親和妻子。
她和丈夫的相識相戀有點特別。
丈夫賽卡西是一位土耳其人,大學時期的卡佳因購買大麻而結識他。
後來賽卡西因販毒入獄,可二人的感情卻沒有中斷。
他們甚至還在獄中完婚。
往事如煙,出獄後的賽卡西改過自新,而卡佳也懷上了他的孩子。
一個普通的周末,卡佳將兒子送到了丈夫的辦公室,而自己則和閨蜜安排了一個約會。
然而當卡佳傍晚返回工作室,準備接丈夫和孩子時,等著她的卻是一個晴天霹靂。
丈夫工作室的門前發生了炸彈襲擊,爆炸中兩名遇難者正是卡佳的丈夫和孩子。
由於不是普通事故,德國安全局很快介入了調查,可進展卻並不順利。
卡佳也承受著尋常人難以相像的壓力。
對丈夫與孩子疏於照顧的自責;
至親言語間流露的抱怨與責難;
安全局對亡夫前科詢問與質疑。
一瞬間,生活奪走了卡佳的一切,卻仍要繼續摧殘她。
亡夫之愁,喪子之痛,巨大的悲傷如潮水湧來,淹沒了這個可憐的女人。
可正當卡佳心如死灰時,事件的進展出現了轉機。
安全局抓獲了爆炸案的兩名主謀——一對年輕激進的新納粹戀人。
卡佳為了能見證惡徒能夠受到制裁,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接下來法院開庭審理案件卻並非她想的那麼簡單。
她所認為的「鐵證如山」,卻在被告方律師巧舌如簧的辯證中逐漸動搖;
而控辯雙方也在庭上陷入了激烈的鏖戰,漫長的庭審不斷的消磨著卡佳的耐心。
讓卡佳怎麼也無法想到的是,法庭最終審理的結果,是將二人無罪釋放。
當法律無法制裁罪惡時,卡佳選擇依靠自己。
兩名新納粹青年雖然在庭審後遁逃到國外,可還是被她摸清了行蹤。
卡佳開始購置化肥、鐵釘等物品。
這些都是製作土炸彈的原材料。自己的丈夫與兒子就是死於這種炸彈襲擊。
諷刺的是,製作土炸彈的方法,還是卡佳在庭審時學到的。
這個一無所有的女人將如何選擇復仇。
成了一個未知數。
在《憑空而來》這部電影中,遇襲身亡的女主丈夫賽卡西是一名土耳其人。
而影片的導演法提赫-阿金正是一名土耳其移民的後代。
他雖然生於德國,卻始終關注土耳其裔居民在德國的生存狀況。
這次的《憑空而來》,直指歐洲的政治頑疾——新納粹主義。
這也是非德裔居民在德國所面對的重大憂患之一。
而這樣一個故事,在當前歐洲難民危機的局面下,可以說引發了人們更多的共鳴與思考。
《憑空而來》在豆瓣的評分是7.4,個人感覺明顯偏低。
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國人對於新納粹主義以及非德裔居民在德國生存困境的問題沒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就是《憑空而來》這部影片實在是太過真實與壓抑。
同樣是在去年,成龍攜手皮爾斯-布魯斯南主演的《英倫對決》收穫不少好評。
影片中成龍飾演的關玉明,在恐怖主義製造的襲擊中痛失愛女。
在劇情背景上,和《憑空而來》十分相像。
在《英倫對決》中,關玉明老而彌堅,憑藉著自己當年身為特工的能力,將英國政府攪得天翻地覆。
片中不乏設計巧妙,以暴制暴的復仇場面,快意恩仇的劇情也讓很多觀眾大呼過癮。
反觀《憑空而來》,沒有那麼多商業片抓人眼熟的動作場面與勁爆元素,甚至影片都沒有展現那場恐怖襲擊的慘烈現場。
導演將鏡頭聚焦到了遇難者家屬的境遇與心理變化,同時將影片的重頭戲安排在了庭審的橋段上面。
卡佳原本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成了新納粹反人類的暴行的犧牲品。
這次爆炸襲擊的原因,既不是因為賽卡西曾經的犯罪前科,也不是因為卡佳一家得罪了誰。
而單純是因為賽卡西的非德裔身份。
這部影片與其譯為「憑空而來」,我覺得叫「無妄之災」更為貼切。
影片有大篇幅的片段,沒有台詞,鏡頭只聚焦於沉浸在悲痛中的卡佳。
家人的寬慰無濟於事;
吸食毒品也無法緩解痛苦;
甚至連閨蜜與孩子的互動在卡佳眼中也格外刺眼。
這個普通的女人沒有《英倫》中關玉明那種超級強悍的特工身手為家人復仇,
她能做的,只有終日瑟縮在兒子的小床上痛哭。
卡佳想到了自殺,她選擇在浴缸中割腕。
可垂死之際,政府抓獲真兇的消息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卡佳選擇活下去,並非為了自己,單純是因為她想要替丈夫和兒子見證兇手受到嚴懲。
可是死容易,生卻很難。
無助的自責,親人的態度,包括安全局對賽卡西前科的調查,都讓壓得卡佳喘不過氣來。
而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恰恰是曾經期盼的庭審。
法醫做為證人出庭時。
詳盡而冰冷的陳詞描繪著爆炸現場的慘烈與血腥。
每每想到丈夫和兒子身首異處,身體支離破碎。那種疼痛彷彿真真的施加在了卡佳自己的身上。
卡佳的大段獨角戲撐起了整部電影,扮演者黛安-克魯格,可以說貢獻了絲毫不遜於奧斯卡影后的炸裂演技,強勢拿下了當屆的戛納影后。
曾經「特洛伊」城中傾國傾城的王妃海倫,變成了哀思丈夫兒子的無助母親。
庭審之後,兩個新納粹兇手因證據不足而被釋放。
用法庭庭長的話說:
法庭只講事實與證據,只要被告不被法庭判罰有罪,
他們就會被推定無罪。
原本對嚴懲兇手抱有希望的卡佳,對法律,對正義徹底失去了信心。
她決定親自為自己的至親復仇,尋找屬於自己的正義。
法外執法,以暴制暴。
電影看到這,也許沒有人能夠講出「這種做法太不理智」的話。
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這,也許我們無法代入到德國社會的時局中去,
但是影片女主所經歷的痛徹心扉的傷痛與壓抑,卻讓每一個觀眾感同身受。
最終,卡佳將土炸彈製作完成。
可是第一次安置完炸彈後,卡佳卻放棄了襲擊,而是將復仇計劃推遲到了第二天。
導演在此安排了一個精妙絕倫,卻又讓人痛徹心扉的結尾,在這姑且給各位保留一個懸念吧。
影片結尾的留白,導演道出了拍攝此片的初衷。
德國僅在2000和2007年之間,「國家社會主義地下黨」,槍殺了九個具有移民背景的平民,還有一名女警察。
背後的唯一動機,是受害者的非德裔血統。
正義也許真的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可這正義的代價,未免太慘烈了些。
文/zhang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