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教對財富的看法!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教對財富的看法!

道教奉祀的財神,影響最大的當推趙公明。據《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祛病,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凡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故而民間奉其為正財神,即常說的「天下總財神」。

01

天道生生不息,創造財富乃是"盡天之道"的必然要求。《周易·繫辭》中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人效法天道,則當"贊天地之化育",順天應人成就一番"盛德大業",從而"與天地參"。也就是說,人為萬物之靈,應當盡其天賦能力,努力為社會創造財富,成就大業。

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盡天道就是要盡自己的力量,浪費自己的才能也是不盡天道,為社會做貢獻亦是實現天道賦予人的人生價值。

道教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道教都是讚賞的。道教以"重人貴生"為特徵,希望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道教對人們追求財富的願望是予以肯定的。道教的財神,就是保佑大家發財致富的。但是,必須注意,道教特彆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

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劉宋道士陸修靜所撰《受持八戒齋文》中說:"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玉清經本起品》載元始天尊所說十戒國的第七戒規定:"不得欺孤貧,奪人財物"《妙林經二十七戒》中說:"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規定:"不得橫求人物。""不得強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

道教認為,以不正當手段謀取財富的人,必遇惡報。

02

在財富問題上,道教還有一些告誡:一是對財富的追求要適可而止,不可貪得無厭;二是即使富裕了,也還要節儉;三是要扶危濟困,不能為富不仁。《初真十戒》的第七戒說:"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這一規定,以簡練的語言,包括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告誡。

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應該遵從"聖人無積"的教導,對世俗的財富不要有任何貪求。《老子想爾注》說,修道之士"於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丹陽真人語錄》說:"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總之,修道之士,出塵離俗,安貧樂道,於世間無欲無求,當然更不會為財富而累身。那麼,對於信徒的布施,該如何處置?道教歷來的做法是,一部分用於維持道眾的基本生活,一部分用於維修宮觀,其餘的則全部用於賑災濟貧。

歷史上記載有許多道士散財濟貧的故事。當今道教界在捐款賑災、捐資助學、扶危濟貧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貢獻。這既是道教的優良傳統,也是道教的精神風貌所在。

道教在財富分配問題上,特別注重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公平的途徑就是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法則。《道德經》云:"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03

就道教看來,財富非一人一家可私有,惟有周流天地,財富的運行才符合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法則,廓然大公而周遍萬物,不因固執私心而滯於一隅。

道教認為,人們為生活的需要而對財富的正當追求,即所謂"富有之謂大業",也就要努力創造財富,但不是要做一個財富的主宰者,而是財富的管理者,把財富恰當的用之於社會,"道"生萬物但並不是要主宰萬物。順應「損有餘而補不足」之天道法則,就應讓財富進入公共領域,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也就是說,財富只有進入社會公益事業之中,才能周流無窮,方為天道生物之真意。《太平經》云:"天道生物,當周流俱足。"《太平經》云:"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又云:"或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其罪不可除也。"這些道經都強調財富不應為個人私有,而應進入公共領域發揮效用。

在道教看來,財富的終極歸宿應是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道教教誨我們,正是在利益他人、利益社會的過程中,財富發揮了最大的效用,找到了終極的歸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一身之氣貫於耳,耳朵這顆「養生丹」的用法,每天十分鐘,通暢全身氣血!
此「真君」非彼真君,看一個道士是如何左右一個王朝命運的!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