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褚遂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褚遂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古人常以官職來做其人的稱謂,如王羲之為王右軍,王獻之為王大令,張旭為張長史,顏真卿為顏魯公......

而褚河南就是指褚遂良。

引言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一部以問答的形式介紹傳授筆法,分析古今書法之異同的論著,也是是顏真卿回憶整理出的一份張旭對書法藝術深入學習實踐後的總結性的「課後筆記」。

在這份筆記中,顏真卿與張旭採取一問一答的方法,融合了以往的書學觀點,以鍾繇筆意為基礎逐條明確了書法美學創作實踐的不同要求。具體就是,以「平、直、均、密、鋒、力、轉、次、補、損、巧、稱」這十二個字,解決了學書中點劃、結字、布置等基本問題;針對執筆、守法、布置和選擇紙筆等要素,解答了「何以得齊古人」的問題;針對高質量線條的錘鍊和對十二筆意的把握運用,傳授了「老舅」陸彥遠「如錐畫沙」的用筆之法。這就是顏真卿兩次拜師草聖張旭所得到的書學真知的全部。如果說這是「言傳」,那麼「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對以草書,或三紙、五紙」——術手不釋筆的不停揮灑則是「身教」。正是這些言傳身教點化了顏真卿,並最終使得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隨著他的千古英名而不朽。

其中末尾提到了執筆的方法:

曰:「敢問執筆之道,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雲:『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

從上文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顏真卿曾經師從張旭;

張旭筆法得之於陸柬之(陸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舅舅);

陸柬之曾聽教於褚河南。

褚河南就是褚遂良。

從中,我們知道,書法中常說的「錐畫沙,印印泥」的出處來源於褚遂良,這裡也順便糾正一下,是執筆之法,而不是筆法。

褚遂良(596年-659年),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後,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僕射,封河南郡公,故又稱褚河南。

唐太宗李世民臨死時,授予他託孤重任。就是那個叩頭以致於流血,強烈反對立武昭儀為皇后,而被武則天恨之入骨的褚遂良。後來,我們都知道,李治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而褚遂良因為違背聖意,然後被貶,被貶,被貶......

褚遂良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人稱「褚體」。其書法風格婉麗遒媚,筆法嫻熟老到,結體松而不散,線條綿綿不斷,氣息若無還有,餘韻裊裊不絕,率意自然中透露出輕靈流動之美。

《雁塔聖教序》立於唐永徽四年,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結字較歐、虞舒展,筆法變化亦多。

《書斷》評其書:「若瑤台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不任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

褚遂良書法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

同為初唐四家,相較歐陽詢的法度嚴謹,褚遂良的用筆在規之內具有一定自由度,有點類似太極,舒捲自如,結構也沒有那麼緊密穩定,但整體上卻總保持很微妙的平衡關係,通過疏朗的結構表達平靜緩和的情緒;極多變化和豐富多姿的筆端運動,在褚體楷中書若隱若顯,爛漫天成,婀娜多姿,通過線條展示出柔和、舒緩又遒麗的美,宛若無聲的音樂和曼妙的舞姿。

楷書當中筆意的表現,當以褚遂良為最高,起止都能體現出筆在空中運動的姿態。褚體楷書在端莊秀麗之中,因高度的和諧,而體現出方正莊嚴的廟堂之氣,自然自在,大氣沉著,流暢而不失為荒蕪,凝重而不失為拖沓。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愛的第一大特點。

劉熙載《書概》中對褚遂良有這樣的評價:「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廣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

愛書法,愛運動,關注六博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博之上 的精彩文章:

有唐之不遇人——孫過庭

TAG:六博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