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學入門大綱
前言:此成文於兩年多前,現偶然翻出,稍作修改,僅一己之見,觀者自鑒。版權所有,如引用,請註明出處。
根據個人經驗,要學好並能靈活運用中醫進行治病救人,從根本上是「理、法、方、葯」這四方面入手,達到高度的統一辯證。
目前,國內的學術科班中醫,受西醫體系的影響,絕大多數是在「方、葯」這兩方面入手,檢病、對症、用方、施藥,完全走西醫的方法。而於「理、法」方面,則無從下手,極少探究,因而謬誤診治常常十有七八。如對某病人,一見有喉嚨痛、咳嗽、發高熱等癥狀、即用清熱下火藥,而從不探究造成此癥狀的原因,不察看病理演變的過程,往往誤診,造成不可挽救的結果。
另外,民間師徒傳承中醫(雖經過一定的考核,國家也承認),但往往由於門派見解,閉門造車漸至人才凋零,且多是片面不成理論體系,對於小病小痛尚能應付一二,至於大病急病絕症則無從下手,造成中醫的式微和門派的衰落。
無論是自學的,或是專業科班的,要改變上述兩種格局,必須從頭開始,先打國學基礎,再去研讀醫經。
《黃帝內經》為醫之始祖;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整個中醫體系的靈魂核心。如單從醫術效用的「理法方葯」看,《傷寒》一書足以;但要更深層次理解人體內的氣機運轉,則必須《黃帝內經》。此二書,即使讀者已有一定的國學基礎也難以入手,言語艱澀且缺少實際應用案例和記述不詳,初涉醫者,難有恆心研讀,更對實操應用無從下手。
為此,先撇開此兩經典籍,從後世醫家典籍中選取一二理解透徹者,先學先用、現學現用,逐步對「理法方葯」形成一定層次的理解,再回歸《黃帝》《傷寒》。然後,以《黃帝》《傷寒》的高度,重新審視後世醫家典籍的「理法方葯」。必須要注意的是,後世醫家典籍,均為著者對《傷寒》的個人見解,由此形成不同的門派。如《易經》一樣,後世諸子百家,各人感悟所得,各自立門派,個中亦不乏謬誤之處,流弊不淺。
正文:一,關於國學基礎的學習體系
國學是一個大系統,內容博大精深、無微不至。中醫是國學體系內的一個應用性十分強的子系統,理論上同出一撤,而偏重各有不同。中醫偏重天人合一,傳統國學偏重心物。
後世人對國學體系的具體劃分各有不同見解,儒家、道家、釋家、法家、兵家、諸子百家等等。為簡化起見,將其劃分為三家:大儒家、大道家、大釋家。法、兵、諸子等都納入三家之中。學問最高境界之處,三家相通,唯表達不同而已。三家合參,相互印證,更容易理解。
由於所求中醫,而非國學,因此,研讀國學三家,整體理解即可,不用深究。當然,對三家的整體理解,無論是對中醫,還是日常其他事情事業,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於初學者的國學入門,推薦南懷瑾先生的書籍,其他人士不作推薦(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人士不通儒、道、釋三家,或不能深入淺出講解,不成體系)。以下除《六祖壇經》外,均為南懷瑾先生的書籍。
儒家:
必讀《論語別裁》、《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1)此三書讀完,即可對儒家的來歷和過程演變及主要思想體系等等,有個大體的概念。
2)原著《論語》《易經》,由於年代久遠語言體系缺失,難以直接研讀,故以南懷瑾先生的書作為拐杖。至於儒家的其他書籍如《孟子》、《中庸》等,有時間可讀,無時間就跳過,道理同出一撤。
3)《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此二書,初讀難免有點困難,但必須要對書中的「太極「「陰陽「」八卦「」十二辟卦「」五行「」河圖洛書「等概念,有個印象,以後讀醫書時有些概念要用到。
道家:
必讀《老子他說》、《莊子南華》;
選讀《參同契》、《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1)其中,必讀《老子他說》、《莊子南華》,此二書讀完,即可了解整個道家體系的文化,博大精微。
2)選讀《參同契》,是理解《黃帝內經》的一把鑰匙,此書雖然十分重要,但要道家和佛家以及對易經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方能讀通,因此選讀,無時間可以先跳過。
3)選讀《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此書,從非常高的哲學高度描述人體,比《傷寒雜病論》更高的維度,屬於治未病的狀態,而《傷寒》是治已病。
釋家:
必讀《金剛經說什麼》、《藥師經的濟世觀》
選讀《六祖壇經》、《楞嚴大義今釋》
1)必讀《金剛經說什麼》、《藥師經的濟世觀》,讀完此二書,即能對佛法的整體有初步了解,最好先讀《金剛經說什麼》,再讀《藥師經》。
2)佛經在唐朝由印度傳入,但多方面與道家吻合,因此,可相互印證。
3)選讀《六祖壇經》,此書顯淺易懂,明心見性,後世影響甚大。但亦因顯淺易懂,致使真正的佛法參悟式微。
4)選讀《楞嚴大義今釋》,此書從嚴禁的科學辨證角度,辨識佛法,非常精妙,但十分難讀,如想有進一步修為,可讀。
二,注意事項
1)傳統國學與西方的現代科學,是方向完全相反的兩個體系。以鄙人之見,兩個體系的整體都是對的,都是絕對科學的。只是兩這個科學體系的維度空間是不一樣的(如二維、三維、四維等空間的真實存在一樣)。研讀時,必須要進入相應的思維體系,否則是不可能讀通、讀懂傳統國學的。
西方現代科學是形而下的,簡單說就是不斷向下細分演繹,用放大鏡、顯微鏡、超級顯微鏡等,不斷的去分辨事物,企圖窮盡事物的本源。如力學,就分成古典力學、量子力學、場力、混沌理論……,如醫學,更是不斷的向下細分病症,創造諸多的病症名詞。
而傳統國學,則是形而上的,簡單說就是不斷向上總結歸納。諸如將世間的萬事萬物,最終歸納成《易經》六十四卦;將人體的所有病,歸納成「八綱六經「統領。
2)研讀道家和釋家時,千萬要十分留神。此兩家的思維體系,以遁世為主,特別是釋家,易使人產生空的境界,厭世避世。年輕人定力不足,尤要小心。醫者,須以大無畏精神,解救世人疾痛。所以予以《金剛經》的大無畏,和《藥師經》的濟世觀。如厭世避世遁世,與入世相去甚遠,如何救人?連自己都陷進去了,救不了!
3)以上的整個國學的基礎體系中,必讀7本,選讀4本,內容甚多。第一年,就以此些書作為基礎,先練基礎;第二年,開始從後世醫家典籍入手,然後再進入到《黃帝》《傷寒》。
因為主要目標是中醫,所以並不要求深入去探究以上書籍的內容,但基本的概念要有印象。國學內容,到最後一定是相同的,因此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先跳過去,不必深究,遲早能相互印證。
就筆者個人而言,以上每本書籍一般都讀了兩遍以上,每天都讀點,有時間就讀點,前前後後大概3年左右的時間,期間也讀了一些其他諸子百家的東西。獲益良多。
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因為要學中醫而讀以上書籍,只是後來因為偶然的機遇接觸到合適的中醫(何謂合適?一脈相承,道理相通相佐),並開始學習和具體應用中醫,取得不錯的效果。後來,有人要求教學,思前想後,定出以上國學基礎體系的典籍,作為自學用。而最終能不能成,除了悟性外,就是恆心。悟性弱,花的時間長點罷了,只要有恆心,總能成的,因為國學並不是論智商高低的學問。之前求學的人,智商可謂出眾,總歸是耐不住沉不住氣,不了了之,甚為可惜。
三,醫學入門典籍(如無上述國學基礎,以下書籍,恐難以讀懂)
【請按次序研讀】
1)劉力紅著《思考中醫》,盧崇漢著《扶陽講記》
2)中醫火神派三書,鄭欽安著《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周鴻飛(校)
3)彭子益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校)
4)李可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述書籍中,
1是熱身入門的書籍,言語較為通俗簡單,增強入門信心,篤信中醫價值效用;
2是南派中醫理論體系:萬病求諸於腎
3是北派中醫理論體系:萬病求諸於脾
4是近現代重大疾病案例
上述的「國學典籍、醫學入門典籍」都看完了,再回頭審視《傷寒》《黃帝內經》,方能融匯。如若照著國內眾多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計,是永遠入不了門的。
TAG:龍吟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