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香港,海南錯過了什麼?
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海南迎來了重大利好,國家批准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並不稀奇,全國已經開闢了11個,獨特之處在於建設自由貿易港,這分明是對標香港和新加坡的重大開放舉措。可海南開發已經30年,還需政策的強力扶持,海南特區的「特」,能夠支持它對標香港嗎?
海南的人均GDP接近5萬元,在全國排在中下游水平,這的確和全國財富滾滾南流難以形成一幅統一的畫面。節日期間上萬元的酒店房資、平日里天價的海鮮價格,僅三亞每年就有20萬老人過冬,所有這些人都會把相當部分的退休金留在那裡,更不用說購置住房是衣食住行等各種消費中的大頭,房地產順理成章地成為海南的支柱產業。藍天白雲與烈日,海南與北方陰霾的天氣之對比是如此強烈,如此獨具吸引力,可這個寶貴的財富並未發揮出其應有的水平,可見海南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會。
海南房地產一業獨大的局面,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勢。2017年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246萬平方米,銷售額2637億元,相比2016年上漲幅度分別達到了52.0%與62.2%;相對於4463億元的GDP總額,房地產銷售就佔到一半。當然GDP的統計方法並不以銷售額計算,而是以建築業的工程投入為依據,但即便以一半的銷售價格計入建築成本,海南國民經濟增加值中也有一小半為房地產建設,海南省賴以運行的稅收資源有相當比例來自於房地產稅收。當建築業及其相關產業具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時候,海南在經濟轉型中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今年4、5月份海南連續升級限購,在海南有房的外省家庭全面限制購房,顯然這是在房價快速上漲與產業轉型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政策變動。
俗話說無工不富。旅遊業是典型的服務型產業,缺乏科技企業的超額利潤,也沒有工業企業的規模效應。旅遊業難以聚集大量的財富,給其從業者帶來的回報也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海南成了高消費的代名詞,可當地人收入卻普遍不高的原因。這也可以說是資源詛咒的一種表現,當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省心又省力的獲利方式,其他財富創造的可能性於是被排擠。自建省以來,海南便陷入了房地產與粗放旅遊的循環中,這一模式從未被打破。雖然第一輪地產泡沫留下的爛尾樓已經被清理乾淨,高樓大廈與花園景觀把海南裝飾為現代化的旅遊島,可國際旅遊島概念卻蛻變為賣房子、炒作房地產的一個噱頭,房地產仍是這一海島身份最大的產業部門。海南漫長的海岸線則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樓盤,甚至填海造島的項目都在興起。而房地產的利潤主要流入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手中,給當地人帶來的收益並不多。房價先於城市經濟的發展而起飛,其後果已無須贅述,與海南同期開發的深圳已經對標香港,浦東則成為全球金融中心。
就地利而言,海南當然不如深圳、浦東。因其地理偏僻,孤懸海外,人們甚或渴望通過興建一座跨海大橋把它與廣東連接起來,以享受廣東的產業溢出。但一橋飛架海峽工程上的難度還在其次,給海南特殊旅遊島的地位帶來的影響未免太大了,以至於牽涉到方方面面巨大的利益衝突。大橋一通,交通成本驟降,海南的高端旅遊島定位恐怕要重新定義。如今,國家給予海南自由港這個自由貿易中最高的自由度,更是希望它以高度開放自由的狀態引領格局,而不是成為廣東的附庸。
留給自由港的最大懸念除了旅遊購物,就只剩下博彩。但香港式的跑馬博彩並非一個大產業,而博彩的最高境界是賭場,這就要動澳門的蛋糕了。海南未來的政策動向,令人充滿期待。
(圖片來自網路)
世界讀書日,全場滿減進行時
大家都在看這些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