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500㎡的地下室塞了32個房間,書店、影院、健身房一個不少,讓蝸居地下的陌生人都成了朋友
北京每年有近100萬人居住在地下室,他們忍受著那裡陰暗、髒亂和污濁的環境。
直到周子書的出現,他把封閉的地下室變得充滿色彩,明亮而溫暖。
同時拉近了地下與地上的聯繫,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近。
在北京亞運村安苑北里19號樓,你順著一個誇張的黃色箭頭往裡走。
你會發現一個只有5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有32個房間,每個房間都被設計者賦予了不同的功能。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圖書館、教室、私人影院、健身房、理髮室……總之,就是很酷!
也許你會說這也沒什麼呀,現在很多社區都有這些設施了。這個倒也是,可小城君想跟你說,
這個500多平方米的空間不在地上,而是在地下,對,就是地下室。
在此之前,這個地下室的牆面斑駁不堪,電線裸露在表面,到處都是髒亂的垃圾,空氣中瀰漫著散不去的廁所氣味和潮濕的氣味。
把地下室改造成這樣一個很酷的空間,這個創意來自設計師——周子書。
周子書,中央美院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國美術館設計師一職,他有很多出色的設計,比如領導人外交儀式的展覽策劃,汶川地震周年作品等。
之所以會選擇改造地下室,這要從他美院畢業之後的經歷說起了。
在美術館工作期間,他親眼看見有人在洗手間蹭自來水洗菜,
他開始思考現實
藝術
與理想藝術
之間的差距,這個時代需要的藝術是什麼樣的藝術?藝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應該為人服務。
33歲的他,辭去讓人羨慕的工作,去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留學。在英國學習期間,他在BBC的報道中看到了曼徹斯特的地下室,那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大量的工人湧入城市,很多人迫不得已住在地下室。
他想到了北京的地下室,那裡居住的都是異鄉人,被稱為「北漂」、「蟻族」,他決定將地下室的改造作為自己畢業設計的課題。
回到北京後,他最初想到的是自助圖書館,這樣不僅可以提供閱讀場所,還可以提供就業機會。
可是,社區內已經有圖書館了,但是借書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他再次思考,真正被需要的設計,應該是什麼樣的?
為了貼近地下室的生活,他選擇搬進瞭望京花家地北里的地下室。
走進去,坑坑窪窪的走廊,地上大大小小的水坑,潮濕的空氣,隨地丟棄的垃圾。
走進房間,他發現牆上的電線上還夾著菜刀,這是房東給住客的,當小偷光臨時用來自衛的。
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有一點「家」的樣子,周子書想幫助住客們,讓他們和地面上的人不再有差異。
他找到房東劉青,想租住一間房屋「進行改造」。劉青一開始是不同意的,他也只是一個管理者,保證這裡「不出亂子」就可以了。
經過兩次唇槍舌劍之後,劉青同意租一間房間給他們,並配合改造計劃,這時周子書發現牆上那把明晃晃的菜刀。
為了「接近」住客們,這個不善言辭的男人當起了掃地工,他借著掃地的緣由,和住客們打成一片。
他跟每一位住客交流,表達自己想要改造地下室的想法,一個哥們說:「別,這個沒有必要,我們來這裡只是打工掙錢回家蓋房子,對住宿條件沒有太高的要求。」
感覺到大家對改造的熱情並不高,周子書只好將自己住的房子進行簡單的改造,房子的上半部分保持原貌不動,下半部分刷成白色。
象徵著新舊生活的交接,也有夢想與現實很接近的寓意,只要你肯邁出第一步。
很多住客被這「特殊的」房子所吸引,紛紛走進來參觀,周子書見狀把他們聚在一起,讓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個小夥子緊張地說:「我是個收銀員,現在我最迫切的需求是想學習英語。」說這話的時候他的手攥緊了膝蓋處的衣服。
慢慢周子書發現,他們需要的是穩定的工作,擴展職業發展的可能性,還有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於是,周子書計劃搭建一個可以進行技能交換以及交流的社區共享平台,當他說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他發現很多人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他在一間屋子兩側的牆面繪畫上中國地圖,找來一些彩色的繩子垂掛在天花板上,這些彩色的繩子就像是一面牆。
參與者根據自己家鄉的所在地拉動一根繩子,在繩子系的卡片上寫下:「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想學什麼」。
如果有人想學這個技能,拉起繩子的另一端就可以了。一個想要學習設計的小夥子看到設計交流的卡片,他開心的說:「我要去認識新朋友啦。」
隨著繩子被拉起的數量增多,一開始垂落的繩子被拉成了一個屋頂的形狀。
一堵無形的牆消失,站在這裡的你我都在同一個屋檐下,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隔閡。
有一位汽車修理工,他想希望學習環保的知識;一個會「洗剪吹」的理髮師,他說自己有個文青夢,想學攝影和美術;還有一個燒鍋爐的小夥子,他想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
周子書說:「裡邊90%的年輕人,他們身上展現的活力和對未來求知的慾望,比地上的年輕人都好。」
畢業的時候,周子書憑藉這個《重新賦權——北京防空地下室的轉變》的畢業設計,成為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數十年來第一個拿A的中國學生。
9月回國,他的畢業設計已經被迅速傳開,來地下室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想和他合作。
亞運村街道辦事處向周子書發出了邀請,雙方經過反覆地討論,周子書及其團隊接下安苑北里小區一處地下室的改造設計和運營。
有了上次的經驗,周子書計劃在改造前,儘可能聽到社區每個人的聲音,也讓他們知道彼此的需求。
他發起各種調研和投票活動,讓大家各抒己見地描述自己心中想要的模樣。
小區一輛廢棄的垃圾車,被改造成一輛「調研車」,他們用4天的時間,在不同的地方採集到了187個人的想法。
也許「眾口難調」這個成語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我想有個圖書館」、「最好再有一個私人電影院」、「我們老年人需要一個活動站」、「有童娛樂園,孩子有地方去玩了」……
2015年底,周子書的團隊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地下室的改造,平安夜的時候,他們邀請社區居民一起開了一場聖誕Party。
2016年3月,改造後的地下室正式開始運營,運營時間是10:00-21:00,每每到這個時間,居民像提前約好了一樣都來到這裡。
地下室做了通風管道設計和空氣凈化,也沒有了渾濁的氣味,在北京的霧霾天,這裡可以成為新的避霾區。
地下室像串珍珠項鏈,中間的公共廊道空間穿起一個個小房間,整體的色調以暖色為主,絲毫不覺得壓抑。
圖書館裡的書由社區居民捐贈,
書籍扉頁上還有捐贈者的小故事,
有的也有他們的聯繫方式,
讀一本書,
也認識一個朋友。
簡單的理髮店,
一個理髮師,還有一個小機器人,
理一個清爽適合自己的髮型,
沒有推銷,也不用辦卡。
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誰還沒個腰酸背痛的?
有專業教練的健身房,
你的馬甲線、人魚線也是指日可待。
休息天的晚上,
買一張電影票,
享受一下屬於自己的小時光。
在創新教室辦生日趴,
在這裡找到和自己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有緣人。
還有共享式的客廳,兒童娛樂室,
各種小會議室等……
滿足你不同的需求。
年輕人工作之餘,在這裡開party、玩遊戲,或是讀書、學習;工作日去上班,老年人們則在這裡打打牌、嘮嘮家常
(不一定要去跳廣場舞的)
。如果你有一技之長,也是可以教別人的,這裡有繪畫班、英語班……
(不知道有沒有麻將速成班,小城君最近想學打麻將)
社區的居民還會把自己家的茶葉拿出來,放在牆壁上固定的圓形茶罐里,大家彼此分享著自家的茶葉。
這個地下空間,被命名為「地瓜社區」,「地瓜」的概念來源於周子書與朋友同吃一個地瓜的故事,對他而言,地瓜是一個分享的概念。
周子書的團隊也憑藉這一項目,拿下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對他而言,最大的褒獎還是「地瓜社區」存活下來了,還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地瓜社區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安苑北里社區的居民,但是,附近小區也有居民慕名而來,居民之間的關係也由陌生變得親近。
鄭阿姨說:「原來住在我對面的李爺爺,他家孫女和我家孩子是同班同學啊。」
「地瓜社區看上去是地下室改造,實際上是社會關係營造。」周子書說。
在這裡,無論你是誰,多大年紀,什麼職業,都可以找到一份簡單的快樂,那是一種共享的快樂歸屬感。
周子書希望,千千萬萬的地下室,通過他的設計連接在一起,變成一個有歸屬感的「家」,在這裡,一切都可以共享。
突然想到他們的logo「地瓜」,地瓜的根在地下,莖葉在地上,黑暗與光明,似乎是兩個世界,可還是連接到了一起。
就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關上門是兩個世界,走出來,陌生也變得熟悉。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內容
「當人們走到了一起,美好的東西就發生了!」
※他是15年前的「網紅」,現在用1000m2的地方裝進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劉若英老公改造天安門對面的衚衕房子,大家都來排隊看書喝咖啡
TAG:一人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