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慈愛濟物:仁及鳥獸,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下)

慈愛濟物:仁及鳥獸,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下)

文/李遠國 李黎鶴

道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從正反兩方面講述了重生與濫殺給個人與社會帶來的不同結果。如江陵郭暉天性慈愛,買雷公藤以焚之,救河川中魚蝦螺蚌之生命百萬,享年九十六歲,子孫皆登科為官。

救河川中魚蝦螺蚌之生命百萬(資料圖)

鎮江有一位范姓人士,其妻身患癆病而命危,醫生讓其夫買了上百隻小雀,以合葯治療。其妻說:「為救我一條命,卻殺一百隻雀兒的命,我不忍心,情願死也不做此事。」於是開籠放生。不久妻子的病居然好了,並生了兒子,人們說這皆是善心感天的報應。

相反,唐代張直方殘忍好殺,肆伐生命,凡鳥獸蟲蟻見之必殺而後快,後因殺人於市,滿族遭誅。《白話勸戒錄》收錄的「病中夢遊陰曹」、「殺害生命的果報」、「害雀兒的報應」、「歡喜殺生的報應」、「打雀兒」等故事,都是在強調無辜殺生的罪行,必然造成深重的惡果。

依託天道、顯現因果(資料圖)

這種依託天道、顯現因果的說教,實質上仍然是根基於人間的報應,是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變相反映,只不過采以了「天道」的信仰化形式而已。

其目的還是規勸人們,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多一些愛心,使生命得以保護,使萬物得以生存,使人類生存的環境更加美好。

從秦漢到明清的二千餘年之中,道教史上有許多致力於維護生態、保護環境的代表人物。因為他們普遍慈悲為懷,以拯救萬物生命為己任,道德高尚,修持精深,故被世人目之為神仙,並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祝雞翁,秦時洛人。據《列仙傳》記載,他在屍鄉北山下養雞育種長達百餘年,規模頗大。種雞有千餘頭,祝雞翁任其自由地在山中生息,「暮棲樹上」。每一頭雞皆有名字,「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

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資料圖)

後來祝雞翁又去吳地,作養魚池,飼養各種各樣的魚類。魚池傍的吳山上,又有白鶴、孔雀等珍稀動物,「常止其傍」。看來這位祝雞翁對於雞禽魚蟲非常熱愛,正是為了保護、殖育這些動物,他才奔波各地,建立養殖保護區。

他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商業上的利潤,因為他「賣雞及子,得千餘萬,輒置錢去之」。這種與物致化的精神,深得時人稱讚:「人禽雖殊,道固相關。祝翁傍通,牧雞寄歡。育鱗道洽,灑雞樹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人禽雖殊,道固相關(資料圖)

李奚子,據載為晉代東平太守李忠的祖母。《墉城集仙錄》曰:其心性善良慈憫,多行善助人,兼及動物,以陰德為事。「每興一志,務於救人,大雪寒凍,積稻及谷於園庭,恐禽鳥餓死,其用心如此。」故人們謂其得道成仙,「而居華陽洞宮中也」。

董奉,字君異,三國時侯官人。《神仙傳》稱其精醫學養生之道,後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求報酬。「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

這種奇特的方法,使得廬山增添了一大片森林,為老虎、珍禽等動物提供一處安養生息的天地,真可謂保護環境的一大功績。

不僅如此,董奉還在林中設立倉庫,時人慾買杏時,可將穀物放在倉中,自往取其相同價值的杏子,「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

這樣一來,又幫助了許多貧困無助的人。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動了歷代的民眾。道教將其列為神仙,後世每以「杏林春暖」讚譽道教醫家的崇高醫德人品。

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資料圖)

鄭思遠,東晉時著名高道。據《洞仙傳》載,鄭思遠隱居廬江馬跡山,慈愛濟物,仁及鳥獸。他所住山中有老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驚逸,虎子未能得食。思遠見之,將還山舍養飼,虎父尋還,依思遠」,從此三虎相伴鄭氏,形影不離。

後人對於這種善待動物、仁及鳥獸的行為大加讚揚:「《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思遠可謂上善者也。至於養道林泉,仁及鳥獸……可謂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陸法和為北齊隱士,他隱於江陵百里洲,其衣食居處如同苦修行者。或謂出自嵩高,遍游名山,即入荊州。他隨緣勸化,或顯神跡,或示因果,規勸人們愛護動物,切爾濫殺無辜。

養道林泉,仁及鳥獸(資料圖)

《北齊書·陸法和傳》記錄,他曾在襄陽城北大樹下,令弟子掘之得一巨龜,身長尺半,法和謂此龜已有數百歲,放其歸山,「龜乃入草」。有人戲截蛇頭,來詣法和。法和說:「汝何意殺蛇?」因指出以示之,「弟子乃見蛇頭齒乍襠而不落。法和使懺悔,為蛇作功德」。

陸法和飄泊江湖,所泊之外,「必於峰側結表云:此處放生。漁者皆無所得。才有少獲,輒有大風雷,船人懼而放之,風雨乃定。晚雖將兵,仍禁諸軍漁捕,有竊違者,中夜猛獸必來欲吃之,或亡其船纜。這些記載雖頗神奇,但陸法和苦心勸化、保護動物的善行是值得嘉許的。

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爾有虎數百頭相繼而至(資料圖)

李元基,為唐代道士。據《南昌郡志》記載,唐武德年間他居於建昌葛山,精通道術,以符水丹藥救人無數,且仁及禽獸。凡遇動物有急有難,務必拯救,「探虎骨,針鵲影,活魚鱉,甚眾。」與動物親善相處,有人「見元基跨青鹿如飛」。

唐代太白老人,隱居陝西褒中太白廟。唐玄宗開元初(713),有百餘名巴人入褒中隨山伐木,到太白廟前,見有松樹百餘株,各大數十圍。巴人大喜,伐之已倒十餘株。

有老人戴帽柱杖而至,勸阻巴人說:這些都是神樹,不能砍伐,必須停止。巴人不聽仍伐。老人說:若再不止,汝當俱死無益。巴人仍不覺悟。「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爾有虎數百頭相繼而至」,傷其惡人而將松林護下。世人傳說,這位老人就是太白神。

常蘊仁慈,凡所舉動,務行陰德,濟物為功(資料圖)

孫思邈,他不僅是一位大醫學家,亦是一位保護動物的仁者。《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九載:「常蘊仁慈,凡所舉動,務行陰德,濟物為功。」一次偶出路行,見牧牛童子捉殺一條小蛇,小蛇已受傷出血,「思邈求其童,脫衣贖而救之,以葯封裹,放於草內」。」

類似的救護事迹甚多,後人評論說:「小蛇之傷,昆蟲之微爾,思邈以葯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蟲,非人可及。至於龍宮之報,感靈異之若此。《道德經》曰: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孫思邈以之。」

邊洞玄,唐開元時幽州女道士。據《墉城集仙錄》記載:「幼而高潔敏慧,仁慈好善,見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之未獲間,忘其饑渴。每霜雪凝冱,鳥雀飢棲,必求米穀粒食以散喂之。歲月既深,鳥雀望而識之,或飛鳴前導,或翔舞后隨。

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資料圖)

後至成年不嫁,入觀修道,多貯五穀之類,「每朝於後庭散米穀以餉禽鳥」。倘遇歲飢,又分所貯米麥以濟貧者。如此行善積德,始終不懈,「三十年積聚五穀,餉飼禽蟲」。以至道成功圓,傳說飛升成仙。

黃靈微,唐代著名女冠。《墉城集仙錄》謂其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自唐初來往江浙名山靈洞,常有異鳥靈獸隨伴。「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前。」

王柯,字仙柯,四川青城橫源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九曰:「形狀異常,幼穎異拔,俗家巨富,不以經意。長則仁慈好善,見老弱窮困者,惻然衰之,形於顏色,周急施惠。每大雪時,施粒食以濟禽鳥。」如此善待萬物,道備功滿,相傳於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飛升成仙。

每大雪時,施粒食以濟禽鳥(資料圖)

總結以上所述,可見道家、道教中人在保護環境、愛護動物植物、保護珍稀物種、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始終一貫地身體力行。

這種優良傳統非常可貴,應該總結、繼承並發揚光大,使之加入當代世界環境保護運動,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養生三要》:簡潔明了的養生重點
這裡有一份成仙小指南,請您查收!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