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潘毅:原來吃飯七八分飽的道理在這裡!鍋巴好吃還能對付脾濕(收藏貼)

潘毅:原來吃飯七八分飽的道理在這裡!鍋巴好吃還能對付脾濕(收藏貼)

脾是什麼?


漢代的《白虎通》說:「脾之為言裨也」,

就是

對人體有裨益作?用的那個臟,

加個月字旁命名為「脾」。

那麼對人體最有裨益作用的臟腑是什麼?無疑是

近似現代醫學講的消化系統。




《說文解字》說:「脾,土臟也」。中醫的五臟是歸五行的,脾五行屬土,土的特徵是什麼?接受、容納萬物再化生萬物。接受容納跟消化系統的接受容納食物然後消化、吸收,化生人體的營養物質,那個意象是一致的。


中醫學本質上是農民的醫學,它很多的思維是按照農業氣象物候來的。




所以種過地的人學中醫,他有過種地的體會,學起來很容易。比如說種地的時候為什麼要鬆土?種花種什麼的都要鬆土的,為什麼?因為土地一松,氣跟水液在裡面就能夠初步運行,很流暢。



同樣,

土之松換成現代的操作就是吃飯時「七八分飽」 。

吃飯吃到七八分飽,此時脾胃有運的空間,而吃到十二分飽,脾完全缺少一個運轉的空間,運不轉就會停下來。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個是

運化。

這裡注意是兩個動詞,一個是運、一個是化。

很多人學中醫很喜歡跟西醫對,一跟西醫對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把脾主運化簡化成了脾主消化。根本

不是那麼回事,消化僅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嚴格來講,脾主運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還是可以分的。

比如說飲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醫的說法是有機械消化、化學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實是在胃裡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腸,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腸。




脾這個符號很大,它等於說把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都涵蓋了。

在這個標籤內,小腸的功能相當大的比例被脾包括了。




所以中醫其實很簡單,比如心功能減退,中醫一般叫心氣虛,脾功能減退叫脾氣虛,腎功能減退叫腎氣虛。但中醫講的功能減退跟西醫講的功能減退還不能完全對等。




主運化是指具有把飲食水谷轉換為水谷精微並將之轉輸布散的功能。

飲食水谷就是進來的最原生的東西。轉換為水谷精微又細化一點,其實這裡應該還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轉換成氣血。然後將之吸收,吸收完了轉輸到全身各臟腑。這就包括了運與化,化完再運。




中醫學的任何臟器都有它的實體基礎,但是功能不局限於實體基礎。所以中醫學的臟腑邊界不是以結構來劃定的,而是以功能來劃邊界的。

功能是邊界,結構不是邊界。




脾主運化


運化穀子+運化水液




食物首先經過口腔的咀嚼,然後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納腐熟,受納就是接受、容納食物,腐熟的意思有點像煮飯。米進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溫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後就降到小腸,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腸完成。




脾幹什麼?脾作為一個大符號,涵蓋了胃的一部分、小腸的主要功能,也涵蓋了結構上的胰。它起一個背景的推動激發作用。




當你的消化功能出現

問題的時候,中醫首先分是胃的事兒還是脾的事兒。




第一:

胃的那部分比較好分,最簡單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個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對小,比如患者來看病都說醫生我胃痛,他不會說我脾痛的。




第二:

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腸,當胃有病的時候,除了出現胃本身的不舒服,還出現胃氣不降的表現,比如噁心、嘔吐、打嗝、噯氣、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當出現了大便的問題,比如說大便爛,那是脾的。當你假如出現了腹部癥狀,你看它上升還是下降,上升癥狀為胃,下陷癥狀為脾。




當急性胃腸炎上吐下瀉,

算誰的?當然是脾胃同病!



  兩種運法 




脾的自轉輸+上輸於肺




所謂的脾的自轉輸,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氣血通過脾這種轉法運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




 意象


廣東很明顯。為什麼廣東雨水那麼多?太陽一照下來,河裡面、溪裡面、井裡面,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發上去,一蒸發上去,在天空成了積雨雲,然後成為雨就下來。這個蒸發上去的過程叫作地氣上為雲,然後變成雨了叫作天氣下為雨。




這個天地交感的模型落實到人體,脾氣上輸於肺,就是地氣上為雲,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運輸運到肺。




肺有宣發肅降功能,簡單表達一下,宣發是把脾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輸布,比如上到頭部、去到皮膚。宣發對應地氣上為雲。肅降是把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內通降,降到五臟六腑,供五臟六腑利用。肅降對應天氣下為雨。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推導了





辨證 = 定性 + 定位





1


脾氣虛


脾氣虛是怎麼回事?


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分割








定性


氣虛






我們先大略地跟平時所熟的概念溝通一下。中醫的氣略近於功能,它跟我們平時理解的能量很接近,儘管不能完全對譯





先這樣想,氣虛無非是功能減退、能量不夠,簡化來說無非就是體力和精神的疲憊。任何人說我覺得我很容易疲倦,很沒精神,就一定是氣虛。




在這個基礎上,舌象是舌淡(先記住這個)。脈象。你不是氣虛嗎,能量不夠嗎?所以脈的特徵是沒有力,一般表達是脈弱。




注意:

假如僅僅是表現出以上這一組癥狀,你最多說是氣虛,你不能說脾氣虛,為什麼?因為你缺少定位癥狀。







定位







 

脾主運化,當你化不了又運不了,一個是東西還在,另外一個是還沒運走。所以第一組癥狀是腹脹、納呆

(不同教科書可能有不同表達,比如納呆、飲食不振、食欲不振)

,就是既消化不了,也運不走。




還有,我們講過脾主運化的方式是向上運的,水谷精微應該往上走,假如不運走,就反過來,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爛泥一樣。




有以上兩組癥狀,完全可以確診:

定性為氣虛,定位為脾。






這是短時間的,假如時間久了


癥狀表現又有不同



脾不是化生氣血嗎?氣血不夠充養,還可以進一步,比如削瘦、肌肉無力。這個就對應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輕的可以是一般的肌肉無力,重的就如西醫所講的重症肌無力。




不管你是輕是重,在中醫中重症肌無力跟肌肉有關、跟無力有關,肯定是有脾虛的,至於你說我補脾療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輕重,我不敢說用了中醫的補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補好過不補,輕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藥配合,應該說效果也不錯。







其實,上面第一組癥狀是可以共用的





假如我們把「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這八字真言記住了,就很好推導什麼叫腎氣虛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脈弱,再來一個腰酸、夜尿多,定位在腎。




下來,你來一個精神不振,老是想睡覺。就是心氣虛。




定性+定位


所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你重複幾遍,你還好意思說你記不住氣虛?












2


脾陽虛


我們把這個變一下


講脾陽虛






由於是一個短時講座,陰陽學說我們先前沒有講過,但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先把這個陽理解為太陽,陽虛就如陽光不夠,陽光不夠最直接的表達是光明度不夠,熱量不夠。





  陽虛&氣虛 

 


陽虛跟氣虛的關係其實很簡單,陽虛大致可看作氣虛+寒象。陽虛一樣有功能減退,但是它是由於陽不夠,陽是有熱的感覺,就等於說熱不夠,加個寒象就是了。




比如肢冷是一個寒象,甚至你說我沒那麼典型,那腹冷也行;你說我也沒腹冷,這樣也可以,我受不了寒,不能耐受寒涼,我能耐受溫熱,反推就是寒象。




所以在氣虛癥狀的基礎上,假如有了上面其中一組陽虛癥狀,你的診斷就不是脾氣虛,而是脾陽虛





中醫有補氣葯,有補陽葯,分得很清楚。




但是如果說你辨錯了,明明是脾陽虛,而辨成了脾氣虛,有沒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減退的一部分你能改善,你最多說,你對寒象的改善沒那麼分明。




但假如說脾氣虛你辨成了脾陽虛又會怎麼樣?部分癥狀能改善,但是吃了葯有點上火。因為我本身不需要那麼溫,你雖然改善了癥狀,但是過溫了,因為脾氣虛寒象並不分明,你用了太溫的藥物就易上火。




陽虛有個特點,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說感冒的時候,咳嗽痰黃是熱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黃臭是濕熱,大便清稀是寒濕;小便黃是熱,小便清是寒。





  完谷不化 

 


這裡還出現了一個癥狀,叫作完谷不化。就是吃什麼拉什麼,比如我吃飯跟菜,拉出來還看見飯粒菜渣。吃什麼拉什麼在中醫就不是氣虛而是陽虛。為什麼是陽虛?我們比喻一下,煮飯的時候,你放了水放了米,鍋底沒有火,出來時米還是米,水還是水,飯沒有煮熟。鍋底沒有火,這就是陽虛。






…… 

運化水液

 

……




運化水液完全可以說是運化水谷的一個外延。我們吃進去的東西,除了固體的食物,實際上也包含了水。它的運作方式跟運化水谷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主運化,如果進來的是水,那這個化就不費勁,因為它不像固體食物,還要化的過程,所以重心是運。




還是一樣,經過胃腸,然後怎麼運呢?這裡有一個概念是現代醫學沒有的,叫作「三焦」。





  

什麼是三焦 

 


初學者又需要形態結構作指引的大概可以這樣理解。三焦近似於我們體腔內的組織間隙跟細胞間隙,凡是有間隙的地方,但真正的中醫理解它可沒有那麼實指的。它的功能是什麼呢?是氣跟水液運行的通道。你千萬別把它理解為一個具體的管道,比如說什麼淋巴管,那不靠譜。




你想想,西醫沒有氣這一說,但假如真的體內有氣,它的運行是彌散性的,你不應該有一個具體的管道限制住它,經絡也不是管道,只是氣運行的相對路線固定的通道。




那水更加不是,你說有哪條管道是有限制水在裡面流動的。雖然你說淋巴液裡面有水,血管裡面有水,但它沒限制,它可以自由進出的,你還有組織液,你還有細胞液。




所以這個「三焦」只有空的東西才能解釋,你不能把它實體化。




水液上輸到肺,肺宣發肅降,宣發是向上向外,而肅降則是向下向內供五臟六腑利用,利用後它多了一個途徑,往哪裡走呢?往腎,因為腎是排尿的。




關於這個的整個流程,這裡只講大概的框架性的結構(真正展開是在氣血津液那部分內容中)。




然後還有一個作用是脾自輸轉到全身,供人體利用。






水液代謝失調

 






水液運作過程出現了問題,其實在中醫無非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屬陰虛範疇。第二種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種產物,水、濕、痰、飲,這四種東西應該說接近同類,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完全一樣。




水就是水腫,比如按上去一個窩的那種叫水腫;還有腹水,很多人可能會說腹水不是肝系統的嗎。你知道肝系統是從西醫理念來的,從西醫理念確實是肝系統,但在從中醫裡面你這個水出現在腹部,除了跟肝系統外,跟脾系統的關聯也很大。




不管你是水,還是濕,還是痰飲,治療思路差不多,大部分跟脾關聯度大。《黃帝內經》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醫還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換成臨床表達就是,你碰到水、濕、痰、飲,差不多都要健脾。古代文人寫東西也有一個壞習慣,「語不驚人死不休」,往往會把程度誇大,所以上句話準確的表達應是,「諸濕腫滿」多半跟脾有關,而不是全部跟脾有關。




同時,跟水液代謝關聯度比較大的是三個臟,肺、脾、腎。中醫在考量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它還是分得清楚的:它到底是腎的,還是脾的,還是肺的?但是不管是肺脾腎,恐怕都跟脾有一點關聯。




你最多說在甲患者身上,可能是肺權重最大,脾第二,腎第三;乙患者是腎第一,脾第二,肺第三;丙患者以脾為主。但是不管你怎麼做,在中間這個脾都不能完全脫了干係,都有點點關係,所以這個就解作大了多數。




脾主統血


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






講白一點,就是控制血液的流動不讓它出血。




這個功能從哪裡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中這個氣的功用有很多,比如推動、溫煦、防禦,其中一個叫作固攝。




固攝:控制體內的液體不讓它無故流失。

臨床上只要見到體內的液體無故流失,基本上是氣虛固攝不足




什麼叫體內的液體無故流失?比如說自汗,病人有很多汗,而且這個汗偏冷汗,汗後還有疲憊感,中醫肯定是氣虛。




還可以落實到臟腑,這個汗誰管呢?心在液為汗,第一種可能心氣虛;肺宣發衛氣到體表,控制汗孔開闔,所以第二種可能肺氣虛。




到底是心還是肺,則看你伴隨的癥狀,如果是心系統的多一點,那就是心;是肺系統的多一點,那就是肺。你說你兩個系統的癥狀都沒有,就是自汗多,那也簡單,心肺一起治,用人蔘就行,人蔘補五臟之氣。




人蔘、党參是兩回事,党參補的是肺脾。中藥你懂跟不懂就差很遠,你不懂,覺得党參便宜一點,買了党參吃,最後吃了半天沒效,怪中醫不行,殊不知是你用錯了葯,你是心氣虛,党參不補心氣,而此時你用紅參就有效了。






人蔘:補五臟之氣


党參:補肺脾




我們說氣能攝血,能防止出血


那我們能不能反推,凡是出血就是氣虛?


不能!!







瘀血出血就用活血止血藥。這種葯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即雙向調節(比如田七)。




對於出血患者,同樣是皮下出血,可能甲中醫辨證為氣不攝血,乙是瘀血出血,丙可能是血熱出血。換句話說就是中醫的治療是因人而異的。西醫治療一個病,它的大方向差不多,但中醫不一樣,比如說感冒,有風寒、有風熱、有外感風寒內有蘊熱……一個感冒就能整出十幾個型出來,這樣的好處是針對性很強。





  

一不小心講個同病異治 

 


我個人感覺治感冒比較複雜,因為它變化快。比如說你早上來看病的時候,咳嗽痰白咽喉癢(外感風寒)。第二天早上可能痰有點黃了,咽喉有點痛了,而那個怕冷、無汗癥狀還在(外感風寒兼有里熱)。第三天你完全沒有怕冷的感覺,就是發熱、喉嚨腫痛,痰黃稠(熱邪雍肺)。三天我就開出三個方,你變我就變。






脾的生理特性


脾氣上升








脾氣上升指脾氣具有向上運動與維持水谷精微的上輸和內臟位置相對穩定的生理特性。其實主要就是講的就是脾主運化,運的方向。






1


升清





之前講過地氣上升為雲,運到肺,這體現的就是脾氣上升,即升清——水谷精微向上運(第二個是穩定內臟)





當升清功能不行,水谷精微上不去,不能濡養頭和目,就會出現頭暈眼花。所以一旦出現頭暈眼花,中醫很可能就用補脾升清,尤其是像現代醫學的低血壓。血壓不夠血上不去,我就用補脾升清的葯,如北芪,既補脾又補氣又往上升。然後用升麻,升麻雖沒有補的作用,但是它有往上升的作用。柴胡也沒有補的作用,但也有往上升的作用。




補中益氣湯就是由補氣葯組成的,但裡面有升麻、北芪、柴胡,既補了氣,還把氣往上打。氣行則血行,氣往上血就跟著往上,所以頭暈眼花用這種方法很容易解決。










上面是低血壓,另一個是低血糖,低血糖也暈。還有在很多南方潮濕的地方,人經常有一種昏沉感。昏沉的沉屬於濕,看濕的特徵,濕性類水,是往下走的,所以人就會有昏昏沉沉的感覺





其實濕也可以理解為水,水氣一蒙,氣就上不去,甚至是往下走的,這時治療就得往上升,也能夠解決昏沉感。這是在上部的。




第二個在中部的,升不上去水谷精微就停留在中間了,其實腹脹納呆你可以說它不運,而不運的特徵是升上不去還停留在中間。




再進一步,就是表現在下部,這種比較麻煩,水谷精微不升反降,就會出現便溏,甚至下利清谷。




注意:

下利清谷的表達要比之前講的完谷不化重一點。清谷肯定有完谷不化,但是完谷不化可以成形。而下利清谷除了吃什麼拉什麼,還有大便不成形。到了這個程度,就是脾陽虛了,比脾氣虛更重,連形都成不了了。所以中醫治療下利清谷,會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陽氣不夠,補陽;另一個就是幫你升上去。






2


升舉內臟






升舉內臟是治療內臟下垂的,瘦高的人容易內臟下垂。瘦則肌肉無力,高則空間大,就往下墜





既然脾有升的作用,所以凡是內臟下垂,中醫都用升脾的方法。內臟下垂,皆和脾有關。






肝下垂=肝氣下陷

腎下垂=腎氣下陷







脾屬土,土有什麼特徵?承載。承托東西是土氣的作用,你這個下垂就是土氣不夠承托不了,所以不管哪種下垂,都用補脾升氣。




腎下垂加點補腎葯,肝下垂加點疏肝葯。




  

一不小心又說了異病同治 

 


腎下垂、肝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它們雖是不同的病,但是在中醫看起來道理是一樣的,只要道理是一樣的,用的方法就一樣。內臟下垂輕的大概能搞定。






升內臟還可以外延,不要學那麼死板,中醫是講道理的,那就是凡是下垂就用補中益氣。






舉個例子

 






比如椎間盤突出,腎主骨,那個問題可能跟腎虛有關,先補腎。為什麼人家的椎間盤不突出,你的很容易就出來了,因為你的承托力不夠,跟不能升舉內臟是同一原理的。你要升上去。




同樣,老年人有很多眼袋,就是下垂,補中益氣昇陽。

還有女同胞很希望某個地方堅挺,一下垂,那不用講了,補中益氣昇陽。




同機理的可以互用,所以學中醫學得活就是在這裡,

而不是說我這個方治什麼癥狀,那我沒講過的癥狀你就不會用了。其實沒講過的癥狀,只要你學得聰明,你覺得機理一致的這個方就可以用。一個方的治療外延就大了很多。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而惡濕






脾喜歡乾燥的環境,不喜歡濕的環境。




關鍵:脾五行屬土。




中醫的五行還分陰陽,土分陰土和陽土。潮濕低洼的土叫陰土,向陽乾燥高坡的土叫陽土。土系統包括兩個臟腑:脾和胃。




中醫是這樣界定的,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脾為陰土,胃為陽土。就說脾和胃的喜惡是不同的,脾為陰土,是潮濕低洼的土,它就喜歡乾燥,土地太乾燥不能生長萬物,但是土地太濕依然不能生長萬物,要乾濕適中。反過來,胃是喜歡濕潤的。




所以,

乾燥的環境有利於脾氣升運,尤其是升,升是向上,而濕是沉重的,是往下走的。




病理就是如此


濕邪容易困阻脾氣





我們在這裡加些癥狀。比如之前講的,脾不運化的便溏。大便爛了,但是我怎麼判斷有沒有濕呢?其實很簡單,假如是純粹的大便爛,就是脾虛不能運化水谷。假如大便爛出現了黏的感覺,那就是濕。




濕性黏滯,只要有黏乎乎(表現為擦不幹凈)的感覺都是濕。還有一種,拉完又想拉,拉不幹凈,那種感覺還是濕。




再把這種感覺外延,人體出現的所有黏性的東西全部是濕,比如婦科的帶下,帶下是黏的,白帶是寒濕,黃帶是濕熱。眼屎多為黏的。還有油性皮膚油膩的,油性頭髮油膩的黏。還有舌上舌苔是黏的,這些都是濕。




中醫不單只有診斷,也有鑒別診斷,每一個細微癥狀它多了一點特徵,就會不太一樣了。




脾氣下陷升不上去的病機其實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脾氣不夠力升,一種就是濕困。但是我們教課書太強調第一點,就變成我們很多人下意識覺得,脾氣不升就是補脾然後升,而忘了還有濕困。你可能要除掉濕效果才能顯出來。




治療有這麼一句話叫作

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其實這句倒過來講也是一樣的,

治脾不治濕,非其之治也。

所以凡是補脾的方或多或少都有去濕的葯,比如說很出名的參苓白朮散,比如說四君子湯(裡面都有白朮和茯苓)。




講完知識講調理


1


常用食物






牛肉、牛肚、豬肚、蓮子、鍋巴


說說鍋巴。鍋巴是個好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咱們先倒推一下,脾是陰土,它怕濕,所以它喜歡什麼?當然是陽氣(中醫很少說脾陰虛),它喜歡乾燥,不喜歡濕潤(脾不怕因陰虛,脾喜歡陽氣)




一是因為鍋巴的特徵是溫的。倒推十來年前,沒有電飯鍋之類的之前,我們用普通的鍋煮飯,鍋底是有鍋巴的,儘管不是每餐都有鍋巴,但是大概三四天會有一次,這時我們吃的這餐飯,其實是溫性的。現在少了鍋巴的飯,最多是平性的。

脾喜歡暖的,現在少了一個溫性,讓脾少了一個暖的來源。




二是鍋巴是乾燥的。脾喜燥惡濕,很適合脾的生理特徵。






但是有人說吃鍋巴容易致癌。我想說,太焦的鍋巴誰會吃?都是找一些口感好的,而且三四天吃一次,致什麼癌?

偶爾吃一次有鍋巴的飯,我感覺是利大於弊。所以我現在到香港時,肯定是找煲仔飯吃。

所以,就這麼一個以往的生活小習慣,因為改了一下,脾虛的人就多了很多。




玉米、大麥、白果、芡實、薏苡仁

 


生薏苡仁是涼的,假如你是寒體的話,炒一下再食,炒了它就偏溫了。




生眉豆、黃豆、赤小豆、黑豆、冬瓜


冬瓜是涼的,它去水作用很強,但是有人說,我就喜歡吃冬瓜,我又寒體,怎麼辦?好辦,加生薑!有時候,有一些人很死板地說,這個東西我不能吃。怎麼不能吃?中醫的好處就是中藥是可以配的,我利用冬瓜去利水,但是怕它涼,我可以配溫的東西吃。




陳皮、扁豆、荷葉


荷葉是好東西。荷葉還能減肥(但是用量要很大)。荷葉能生升,能祛濕,又香,又醒脾。當時的鮮品最好了,但是鮮品並不好找。只能到藥店買干品了。




  

吃貨的注意事項 

 


適合體質是關鍵




第一個是知道該吃什麼,第二個是知道不該吃什麼。


 


濕體的人,肥膩和滋陰的東西都要少吃。所以,女性同胞比較麻煩了。女性容易血虛,但是大部分補血藥都是滋膩的(阿膠之類),美容的也是滋膩(比如燕窩)。但是不顧自己的體質猛吃猛吃,吃完了又說沒效果,又怪中醫。


 


你吃錯了好不好!你是補血沒補到,補陰也沒補到,先把脾胃糊住了,不能化成氣血。你硬要吃阿膠、燕窩之類的,麻煩請在補脾去濕的基礎上吃。




中醫永遠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2


常用食物與藥物






人蔘、党參、黃芪、五指毛桃、白朮、茯苓、白扁豆、芡實、甘草、木瓜、薏苡仁、陳皮、藿香、佩蘭、砂仁、蒼朮、荷葉、馬齒莧、雞骨草、土茯苓




普及一下人蔘。

我們現在好像花了很多冤枉錢。很牛的,我吃的是高麗參。




可以說,高麗參跟我們的人蔘是同品種,僅僅是它的包裝比我們的好,或者是你對別人的品牌信得過,因為它不會假。




是這樣的,越冷的地方長的參越好。你說是韓國冷,還是我們的東北冷?北朝鮮比南朝鮮冷,東北又比北朝鮮冷。




只是我們很多參的產品包裝不夠好,分級、大小個頭沒有人家弄得那麼好,或者時有假品。但不等於我們的人蔘比他們的差。




其實真正的等級是這樣分的:野山參是最高(不管產在哪裡)。人工種出來的叫園參,比較低。中間的叫作移山參,在森林裡面發現一株野山參的苗子,怕被別人挖走,把它移回家裡種植,因為它出身是好的,就變成半野生半種的,或者是相對好的園參移到深山老林裡面。





現在我們看的高麗參多半是種的,造成紅參類的,你只能說它的可信度高,但不等於高麗參就很好。






3


常用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散、四君子丸、香砂六君丸、六君子丸、藿香正氣水(丸、口服液)、二陳丸






中醫學到什麼程度,會不會開方


主要看你的願力


我希望自己就像一個醫生一樣能操作


你能做得到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學到幾成算幾成


那大概你最終會學會辨證和用中成藥







這種茶調理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解結湯調理甲狀腺結節、淋巴結節和脂肪瘤


參巧巧人蔘面膜 - 給女人最好的面子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劉力紅:這五句話說盡了人所有疾病來源
中醫無絕症,艾灸有奇效!(深度好文章,錯過必悔)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