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麗華: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加速轉型升級路徑探析

唐麗華: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加速轉型升級路徑探析

作者唐麗華系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導讀

如今,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實現差異化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了業內的普遍共識。但銀行業應從哪些路徑著手加速實現轉型升級呢?本文分別從業務轉型方向和基礎設施保障的角度出發,對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加速實現轉型升級路徑進行探析。本文原刊載於《中國金融家》2018年第4期。

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加速轉型升級的五大路徑

商業銀行藉助金融科技轉型升級可以從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運營管理和風控管理等方面進行推動,通過將技術與業務場景充分結合,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和產品服務,實現轉型升級的差異化。

資產業務方面,以創新獲客模式、優化資產結構為轉型升級方向。網路借貸、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資產類業務,通過深度應用金融科技, 實施精準營銷、批量獲客,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其中以直銷銀行為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直銷銀行成為商業銀行低成本切入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最佳實踐,由於直銷銀行產品推廣和運營成本極低,成為銀行低成本獲客的重要渠道。同時,通過運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虛擬現實(VR)技術等創新個性化、定製化產品,提高用戶開戶和購買體驗,增強用戶黏性。

負債業務方面,以降低資金成本、提升客戶體驗、擴大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為轉型升級方向。在各類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嫁接金融服務,運用金融科技,打通場景金融的供給端和客戶需求端,讓用戶在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如在各類社交場景、日常消費場景、學校生活場景等高頻活動場景中,接入相應的存款、理財、支付、匯款、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在滿足廣大用戶金融需求的同時,也沉澱了客戶資金。

中間業務方面,擴大非息差收入成為銀行業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發力點。在支付結算、跨境清算、信用卡透支、線上代理銷售理財產品等各類中間業務中,運用金融科技,提升用戶使用頻次和範圍,擴大非息差收入來源。以支付清算的應用為例,在聚合支付功能上,商戶不再需要投入耗材及通訊成本,僅通過掃描商業銀行提供的二維碼,就能完成微信、支付寶掃碼收單。這類產品在為中小商戶提供便利的同時降低了投入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覆蓋面,也是普惠金融的又一新探索。

運營管理方面,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用戶體驗成為未來主要優化方向。運營承擔銀行內部成本控制的大任, 轉型升級以持續降低營業成本、優化業務流程為目標,從以單純提升效率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通過運營數字化、智能化降低內部運營成本、提升用戶體驗為方向。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創新手段,構建標準化、流程化、智能化運營管理體系,既可以提升運營效率、控制風險,又可以支持業務發展、優化人員結構、縮短用戶響應時間,提升用戶體驗。網點智能化轉型也是運營智能化管理體系建設的一個有力實踐。

風險管理方面,深度運用技術手段持續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是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經營的核心內容就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能力更是衡量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提高運行效率、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銀行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深度運用,從風險識別、風險監測、風險預警到欺詐案件防控等諸多領域的風險管控能力都有了較為大幅的提升。如小微企業信貸智能風控、實時智能決策引擎、交易反欺詐管理平台等,通過技術運用,實現海量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低成本加工存儲、快速統計分析、業務模型探索、實時分析等需求。通過綜合運用實時流技術,實現對資金流、工作流、外部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分析處理的需求,從而及時、高效地做出風險監測和預警。

保障銀行業轉型升級的大基礎設施建設路徑

為保障銀行業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發展、順利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在架構轉型、徵信環境以及科技監管三個方面加強建設。

以金融云為架構轉型方向,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升級。金融雲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隨著雲計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完善,已成為更多金融機構的選擇。傳統的數據中心架構由於基礎資源整合、共享程度不高,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已經不能滿足金融科技強大的計算能力、高效的海量數據處理方式的要求。而金融雲以其虛擬化、可擴展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典型特徵,可提供更強的計算能力和服務能力,為金融創新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持、降低中小微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門檻,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同時,金融雲可以使中小微金融機構更加專註於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與專業化發展,促進金融業務與信息科技的合作共贏。

目前,金融機構紛紛擁抱雲計算技術,主動實施架構轉型。通過集中調度和管理所有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路資源和安全控管,構建綠色高效的數據中心,打造智能化運維體系,通過「雙活」或「多活」等方式提高數據中心利用率,提升信息系統可用性。行業雲平台成為未來金融行業發展雲計算的主流方向。行業雲平台以突出服務交付視角、支持雙模架構、安全合規風險可控為主要特徵,滿足了廣大中小金融機構對架構快速部署、自動化運維、低成本、高效率等實際需求。而公有雲的發展雖具有規模優勢,但由於監管合規和數據安全等制約因素,使金融機構幾乎未曾考慮大規模採用;私有雲相對公有雲來講更具差異化和個性化,但從長期來看其規模優勢較差,目前只有工行、建行等大型商業銀行正在建設或已經完成自身「私有雲」部署。

充分發揮科技徵信作用,促進徵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作為金融活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發展的源頭。徵信體系作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目前發展建設明顯滯後。

未來,有序完善個人徵信體系的建設將成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個人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對客戶行為偏好進行分析,不斷補充完善個人徵信體系的建設,擴大徵信人群覆蓋面;另一方面,積極促進社會徵信機構的發展,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第三方機構為輔助的社會徵信體系的建設,2017 年底成立的「百行徵信」成為這一領域的有力實踐。同時,通過雲計算技術建立起公共徵信平台的數據共享機制,打通二者之間的「數據孤島」問題。

用科技監管金融科技,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建設。隨著金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技術在金融業中廣泛應用帶來的風險也是不可忽視和迴避的。金融科技的風險性要求金融監管的體制更趨完善、監管能力更加強大。只有在監管的引導下,才能使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技術真正用於服務實體經濟,增強金融服務的有效供給,而不是進行監管套利。用科技監管金融科技,強化監管科技(RegTech)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各種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範和化解能力,是加強監管的有效途徑之一。

有效提升監管機構的監管效能,需要運用技術手段,建立起一套「監管協議和合規性評估、評價、評審機制」,使監管機構與被監管機構之間形成一個可信賴、可持續、可執行的監管通道。同時,從金融監管改革的全局出發,提升科技監管的定位,促進監管科技的發展;健全、升級IT和數據方面法規,促進有效信息共享;建立起數字化監管協議,讓政策、規定和要求能夠實現「機器可讀」,減少人工工作量,擴大包括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的應用範疇,更大限度的發揮新技術的基礎性作用。

可以預見,在平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監管的前提下,金融科技將迎來更加彭勃發展的未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過程中,自身盈利能力不斷增強,金融服務的有效性、覆蓋面和可得性得以升,在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進程中,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恆銀研究 的精彩文章:

廖欣: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迫在眉睫
張冬扣 王小山:新時代下交易銀行發展趨勢探析

TAG:恆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