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科學不能作為主體,因為科學不是基於人性。而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皆是以成人為主旨(成聖、成仙、成佛)。

科學只會把任何事物都拿到顯微鏡下解剖、分解。科學解決的是物質世界,國家可以「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因為國家解決物質文明的現代化。

但文化不能以科學為主體,而應該以人的文化為主。

在科學發達的現代時期,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技術科學亦相互分庭抗禮。人文社會科學欲保持人文價值與社會關懷。然而,人文社會科學也不能全然的作為主體。人文社會科學對於人的作用是為現代人確定自身社會屬性與社會定位的。(我指的是對一般人有用的一面,而社會科學自我發展的純學術領域另當別論)。

我們需要定義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始祖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科」,就是綱目科屬種中的科。亦即分科研究。亞里士多德一改希臘自然哲學的以整體觀研究自然整體的哲學態度,而對自然進行分科研究。這就是「科學」的由來。

之後文藝復興的伽利略又增添了「實驗」的方法,而使科學具備基本的現代形態。

所以無論是分科還是實驗,都規定了科學就是方法論。在先進的方法論支持下,科學以及技術「開物成務」,為人類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開疆拓土,從而取得現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地位。

但,人類使用方法的先進並不能根本解決人之生存或曰此在的根本問題。(況且科學方法還經常造成人的異化)

最根本的方法是無法之法,無法之法即是心法。人類無論如何發展。作為生理基礎,心靈是人生存的根本器官。心靈的創造需要生存論的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意義、價值、美、境界等文化顯象。

人無論物質多麼發達,最終要解決人的自身完善的問題。這是儒釋道三家的共同歸旨。

科學只是器,是工具,是服務性的文化形態;而本在於傳統文化,這是道。傳統東方文化具有永恆的價值,但不是永遠處於主導文化位置。現在就是一個處於由隱而顯的過程中與科學較量的時期。唯科學主義導致的人類異化是人類歷史的必然。東方傳統文明的主導地位是人類的必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歸真子論道 的精彩文章:

TAG:歸真子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