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酒文化】學霸齊聚瀘州,共論楊慎經典

【詩酒文化】學霸齊聚瀘州,共論楊慎經典

原標題:【詩酒文化】學霸齊聚瀘州,共論楊慎經典


23日,第二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暨天下文宗·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楊慎)高峰論壇系列活動之天下文宗·共論「慎」典——楊慎學術論壇舉行。



昨日,《升庵吟》詩詞吟誦大會在酒城大劇院上演▲


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楊慎的人物生平、學術成就、詩詞佳作等,共論楊慎經典。

楊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者和踐行者


姚樂野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楊慎?是因為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者和踐行者。他雖然遭受「逆鱗廷杖」,放逐雲南,亦造福一方,是為「立功」;四百餘種著述、三千多篇文學作品,是為「立言」;勤勉立功和立言的過程中,實現了「立德」。



楊慎是明代文士中文化造詣最高之人,他著有兩千多首詩詞,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在天文、地理、歷史等學術方面均有涉及。他積极參与滇蜀地方文化建設,在雲南以文章魁天下,以文章教後學。他是明代唯一的四川籍狀元,也是《四庫全書》收錄個人作品數量最多的人。


楊慎為中華民族團結凝聚而教化育人


譚繼和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


楊慎由於「君子儒」的教育和家學相承,「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忘身」的教學家訓,養成一身浩然正氣,是一位真君子、真醇儒。



楊慎在被貶謫期間,為推廣民族文化教育,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熏陶傾盡了心血,培養了千百人;為中華民族團結凝聚教化育人,也為文化的民族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新時代,我們當用全新的視角來研究和認識楊慎,從他對文化中國、對中華民族、對民族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四個方面的貢獻來重新認識他的歷史地位。


楊慎研究漸呈繁榮局面


雷磊 湘潭大學教授


楊慎學術淵深廣博,研究成果也頗為豐碩,綜述實難。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楊慎研究,大致起步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初興之勢。經過兩代學人的努力,現在漸呈繁榮局面。



對楊慎的研究,當前大致分為對楊慎生平研究、楊慎文獻研究、楊慎文學研究、楊慎語言學研究、楊慎史學研究、楊慎哲學研究等方面。在未來,對楊慎的研究還應當不斷夯實楊慎基礎研究、開拓楊慎前沿研究,推進楊慎綜合研究,強化楊慎學會和研究機構功能。


「大禮議」是明嘉靖時期禮制改革先聲


張兆裕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大禮議」的討論是明嘉靖時期諸多禮制改革的先聲。在嘉靖七年「大禮議」告一段落後,明世宗嘉靖皇帝又啟動了一系列禮制的改革,包括郊壇分祀、廟制改革、祭孔之禮等。


「大禮議」事件是人們對相關立法的理解因為出發點不同而產生歧義,這也是「大禮議」發生的根源。「大禮議」經歷了情與禮到權與勢的變化,世宗皇帝的個性對「大禮議」的發生產生重要影響。閣權在嘉靖朝時成為皇帝的附庸,「大禮議」改變了明代政治的面貌。


楊慎是蜀學歷史上的豐碑


舒大剛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蜀學」作為誕生並主要流行於巴蜀大地的學術,源遠流長、體系鮮明、內涵豐富,楊慎是其中貢獻最大的幾位學者之一。



楊慎博學多能,極大地豐富了蜀學的內涵。楊慎對巴蜀文化、蜀學人物進行了系統關懷和研究,極大地推動了蜀學的研究和繼承。特別是對蜀學制度、蜀學義理、蜀學信仰等的關注和闡釋,為我們研究蜀學、振興蜀學奠定了基礎,樹立了榜樣。


楊慎考證瀘州方言古詞


李國正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在僑居瀘州期間,楊慎除了留下詠賦瀘州山川美景、風土人情、名優特產等諸多詩詞,他還考證了不少瀘州方言古詞。


楊慎在明代考據學上成果卓著,特別是對「文字音義」的考據為明清考據學家所重視,他寫的《俗言》一書中考證了五十多個古詞語,其中有兩個至今保留在瀘州話里。即為:殻濁蟲、磨鋊,其中,「磨鋊」不是現在人們吃的「魔芋」,而是指「凡物用久了,漸漸磨光或磨去稜角都叫鋊」。


楊慎獨愛瀘州的荔枝,在楊慎詠江陽八景中,沒有「琴台霜操」,而是多了「荔子丹兮」。


楊慎揭起明代考據學大旗


何孝榮 中國明史學會副秘書長


楊慎被貶謫,志向難酬遂轉向學術,其「實證」考據之書一出便廣受歡迎,可以說楊慎首先揭起明代考據學大旗,是明代考據學的開創者;同時,楊慎考據正誤並存,時人紛紛撰著,糾駁其誤,推動了明代考據學的復興。



楊慎考據學著作多以「丹鉛」命名,包括《丹鉛余錄》《丹鉛續錄》《丹鉛贅錄》等11種,涉及「儒家經典、文字音義、史事地理」等方面的考訂和研究。


楊慎對儒家經典、文字音義、史事地理的考據,很多篇條能得其實,揭示出歷史真實,解決了眾多學術問題。總體來說,楊慎考據成果卓著,既解決了學術史上的諸多問題,也為後人繼承發揚,影響直接波及到清代的乾嘉考據學派。


楊慎在人生苦旅中依然積極樂觀


藍勇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明代不只有徐霞客和王士性兩位旅行家,楊慎也應該與這兩人並列為明代三大旅行家。只不過三人的行旅方式有所不同,徐霞客是富游,王士性是宦遊,楊慎則是苦游。遭受人生重大挫折的楊慎因為流放經歷,行旅艱辛可想而知。但他的詩積極樂觀,體現了他強大的心理。楊慎的人生苦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遇到挫折應該積極面對。



楊慎30多年流放生涯往返雲南、四川,大多數時候選擇走瀘州,這與當時的歷史格局有關:明代,雲南政治經濟中心開始向東南推移,瀘州是雲南入蜀之處,當時百噸大船能到達瀘州,人們更多選擇走水路,瀘州自古有之的優越航運地位,也是如今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落戶瀘州的原因之一。楊慎從雲南過瀘州回新都,雖然路程不是最短,但卻是途經發達地區最長的路程,走起來更安全。


瀘州日報記者 朱虹


實習記者 黃秀玉


責編:謝蕤 編輯:袁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瀘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瀘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