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建法工作室——程光煒

林建法工作室——程光煒

林建法工作室(ID:linjianfagzs)

林建法工作室(一二八)

程光煒

程光煒,2013年第二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獲得者。

▲《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封面人物為程光煒

程光煒第一次出現在《當代作家評論》上,是1989年第六期發表了《曾卓論》一文。

▲《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6期發表程光煒的文章《曾卓論 》

▲2006年11月程光煒(左)與王堯(右)在莫言研討會上

2006-2011年、2011-2012年為《當代作家評論》主持過二個欄目,「重返八十年代」在國內外文壇上影響很大。

他寫過閻連科的多篇評論,還組織過閻連科新作《四書》、《發現小說》研討會。

▲2009年1月程光煒、勞馬、閻連科合影(左起)

後來,我主持《東吳學術》的編輯工作,請他到「東吳講堂」上講演。

2013年《當代作家評論》設立的第二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程光煒被評為獲獎者,對他的授獎辭是這樣寫的:

程光煒是近十年來有建樹的當代文學史家之一。他以「重返八十年代」為中心的文學史研究,對八十年代作家、作品、思潮、制度、刊物、事件的重新闡釋,深化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

他以文學史家的厚實與內斂的筆致,參與當下的文學批評,產生了一組被學界稱為「史家批評」的精彩文章。《八十年代作為一種方法》、《文學「成規」的建立——對〈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的「再評論」》等論著,是其「重返」的方法應用於批評實踐的成果,也為當代文學批評增添了新的內容。

▲唐曉渡、程光煒、汪政、王彬彬、陳眾議、丁帆、吳義勤、欒梅健、張清華九位獲獎者在頒獎會上合影(左起)

作者簡介

程光煒,1956年12月生,江西婺源人。1978至1982年就讀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後在湖北師範學院任教。1992年師從武漢大學陸耀東教授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1995年6月獲文學博士學位,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現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劃文學藝術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編。

2005年起,帶領博士生團隊開展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研究,主編"八十年代研究叢書"。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曾下鄉插隊,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1983至1998年期間,主要從事當代詩歌批評和詩歌史研究。曾為八十年代先鋒詩歌的主要批評家,發表過大量跟蹤式的詩歌批評文章。

1992年後,轉向詩歌史研究,對李瑛與五十年代社會意識形態關係的研究,對食指詩歌與經典化的研究,是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成果。與此相關的著作有《中國當代詩歌史》、《程光煒詩歌時評》等。

1999年,編選的《九十年代文學書系·歲月的遺照》(九十年代詩選)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後,在詩歌界引發關於"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大討論,對這一現象,多本中國當代文學史均有記述。

1998年至今,放棄詩歌批評和研究,完全轉向中國當代文學與當代文化、重要小說家和文學史研究。做過兩三年的四五十年代文學"轉折"研究、"十七年文學"研究,出版著作有《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76)》、《文學想像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與孟繁華合著)。

近年來注意力主要放在"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的研究上,在《當代作家評論》、《當代文壇》和《海南師大學報》等雜誌上開闢了"重返八十年代"(與李楊主持)、"知識、權力與八十年代"、"人大課堂與八十年代文學"等專欄。

目的是通過對八十年代文學、文化的"再討論",清理若干文學史遺留的問題,探討八十年代知識立場形成過程中的文化氣候、域外影響和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它的"重讀"策略不是簡單的歷史還原,而是要認清同代作家和學人"今天"的知識立場,並與由此而延伸的九十年代後的中國文學展開對話。

《當代作家評論》和《東吳學術》發表程光煒的文章以及對他的評價:

(括弧中·前為期數,後為頁碼)

《當代作家評論》

1989

曾卓論 程光煒(6·7 2)

2001

印象點擊 程光煒(1·58)

2004

文論下載 程光煒(1·150)

怎樣對「新時期文學」做歷史定位?(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一) 程光煒(3·15)

經典的顛覆與再建(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二) 程光煒(3·23)

追求整體的當代文學史(讀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的隨想) 樊 星(3·31)

《文藝報》「編者按」簡論 程光煒(5·19)

2005

文論下載 程光煒(5·156)

2006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2·20)

文學「成規」的建立(對《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的「再評論」) 程光煒(2·20)

「另類」姿態和「另類」效應(以汪曾祺小說《受戒》為中心) 錢振文(2·30)

魔幻化、本土化與民間資源(莫言與文學批評) 程光煒(6·11)

2007

啟蒙文學史觀的合法性及其限度(以程光煒《文化的轉軌》為例看當代文學史寫作的觀念問題) 劉復生(1·107)

徵用的維度及其複雜性(讀程光煒的《文化的轉軌》) 孫國亮(1·117)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1·45)

重返八十年代: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學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訪談) 李 楊(1·45)

從「出走」到「回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家族敘事及其文化含義) 曠新年 馬芳芳(1·54)

王安憶與文學史 程光煒(3·4)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4·122)

認同重建於「山川」中(試析張承志《北方的河》) 張凡姍(4·123)

「讀者」與「新小說」之發生(以《上海文學》[一九八五年]為中心) 楊慶祥(4·13)

閻連科與超現實主義(我讀《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和《受活》) 程光煒(5·50)

啟蒙·後現代·文學批評(評周景雷的小說評論) 程光煒(5·121)

文論下載 程光煒(6·155)

2008

「資料」整理與文學批評(以「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為題在武漢大學文學院的講演)程光煒(2·45)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2·120)

「人」與「鬼」的糾葛(《廢都》與八十年代「人的文學」) 黃 平(2·120)

可疑的起點(《班主任》的考古學探究) 謝 俊(2·131)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4·45)

重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賀桂梅(4·45)

讀勞馬的小說 程光煒(5·50)

文論下載 程光煒(6·171)

2009

如何理解「先鋒小說」 程光煒(2·4)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3·83)

「改革文學」的「認識性的裝置」與「起源」問題——重評《喬廠長上任記》兼及與新時期文學的關係張偉棟(3·84)

「身份」轉換與「認同」重建——兼論《人啊,人!》進入歷史敘述的方式白 亮(3·94)

封面人物 程光煒 (第2期)

2010

程光煒研究專輯

新時期文學的「起源性」問題 程光煒(3·78)

文學、歷史和方法 程光煒 楊慶祥(3·95)

程光煒:「知識-社會學」批評及其歷史意識 梁 鴻(3·107)

「重返八十年代」與當代文學的變局 黃 平(3·114)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1·176)

足球賽與新的國家想像——劉心武紀實小說《五·一九長鏡頭》解析張偉棟(1·176)

「范導者」的失效——當文本遭遇歷史:《頑主》與「蛇口風波」李 雲(1·187)

重讀八十年代文學——以「年代文學現場」為根據〔日〕加藤三由紀 著 孫放遠 譯(1·198)

2011

文學批評瑣談 程光煒(2·60)

致力於現代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和實踐道路的探索——「陳思和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紀要林建法 程光煒 王 堯 等(2·183)

重審傷痕文學歷史敘述的可能性——閻連科新作《四書》、《發現小說》研討會紀要程光煒 邱華棟 等(4·52)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李 楊(3·143)

從西昌到成都——對第三代詩歌雜誌《非非》生產的社會學考察羅文軍(3·143)

《重放的鮮花》與「撥亂反正」 吳舒潔(3·153)

細讀與歷史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黃 平(5·175)

小鎮的娜拉——讀王安憶小說《妙妙》程光煒(5·175)

▲程光煒(右)與學生黃平(文學博士,現為華師大教授)

2012

細讀與歷史

主持人的話 程光煒 黃 平(2·199)

小屋的恐懼和救贖(《山上的小屋》中的歷史講述) 楊慶祥(2·199)

焚書之後(讀閻連科《四書》) 程光煒(5·89)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發表程光煒的文章《焚書之後——讀閻連科》

2013

民間節日詼諧形式的精神風格化 程光煒(3·103)

《東吳學術》

2010

余華的「畢加索時期」(以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九年寫作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等小說為例子 ) 程光煒(2·063)

2012

張承志關於魯迅和《史記》的讀書札記 程光煒(2·051)

2016

高密剪紙和泥塑(莫言家世考證之十) 程光煒(5·005)

▲2006年11月程光煒(左)與莫言(右)

--END--

林建法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建法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林建法工作室——郜元寶

TAG:林建法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