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紀錄片都是對的?數數這些年忽悠我們的槽點

紀錄片都是對的?數數這些年忽悠我們的槽點

近日,互聯網上曝出消息,英國BBC公司的工作人員親口承認,史詩級紀錄片《人類星球》存在造假現象,這使得一項在拍攝紀錄片方面有著良好口碑的BBC形象大損。藉此機會,讓我們來曆數一下紀錄片中出現的槽點。

一、 最經典的衛星:滑齒龍

納尼?你不是要講古生物滑齒龍嗎,它跟天上的衛星有什麼關係?難道世界上有一顆叫滑齒龍的衛星?看到標題,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這樣。

BBC給出的衛星滑齒龍(紀錄片截圖)

BBC給出的衛星滑齒龍(紀錄片截圖)

名詞解釋:「衛星」原本是某個特殊時期,虛報產值時所用的詞,現在指一切被嚴重誇大的事物。

場景一:侏羅紀時代的歐洲,微風輕撫過蔚藍的海面,一隻體長4米,身材酷似海豚的大眼魚龍從水下露出頭來,大口呼吸著空氣。在它的身後,一隻饑寒碌碌的鯊魚正慢慢逼近,卻突然間改變方向逃之夭夭。一個巨大的魅影快速襲來,一口將大眼魚龍咬成兩截。

場景二:一隻體長7米的美扭椎龍來到海邊,低頭俯視著海面,似乎是在尋找食物。嘩,海面上突然濺起高高的水花,一個巨大的魅影一躍而起,一口咬住美扭椎龍將其拖入水中。(名詞解釋及場景換一種字體,以下幾段也照此辦理)

具體分析

上面兩段文字中提到的魅影,就是在BBC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震撼登場的滑齒龍,對於它,解說詞中給出了如下評價:25米,150噸,地球上最大最兇猛的肉食獸。

BBC對滑齒龍的評價(紀錄片截圖)

在BBC強大的影響力作用下,獲得如此高大上評價的滑齒龍一下子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終極大Boss。

遺憾的是,真實存在過的滑齒龍遠沒有這麼給力。滑齒龍的全名為平滑側齒龍,名字含義為側面光滑的牙齒,屬於蛇頸龍目下的上龍科,是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海生爬行動物,與長脖子的蛇頸龍是遠親。

通過出土的化石推算,滑齒龍的平均體長在5—7米之間,體重1—1.7噸。這樣的體型在海洋爬行動物里根本連前20都進不去,當霸主真心是個笑話。

至於25米,150噸這些給力的數據,其實是古生物學家誤把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的化石當成了滑齒龍的脊椎骨,錯誤的推測出25米的體長,又參考藍鯨的體重,得出了150噸的體重。

或許是出於讓節目更有震撼力的目的,又或者是希望本國的古生物足夠威風(最早的滑齒龍化石發現於英國),BBC想都不想地照搬了錯誤的數據。

真實的滑齒龍(上)比美扭椎龍還小一些(下)(網路圖)

二、 霸王龍的抗議:甲龍「神教」俺不服

名詞解釋:神教指一切戰鬥力被嚴重誇大的生物。

場景一:一隻捕獵回來的霸王龍意外發現一隻甲龍擋在了自己巢穴的前面,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霸王龍硬著頭皮衝上去搏鬥,被甲龍尾巴末端的巨大鎚狀物打中腿骨,最後重傷而亡。

場景二:一隻霸王龍借著夜色掩護攻擊一隻甲龍,被一尾巴打死。

場景三:霸王龍從側面出擊,成功咬斷了甲龍的脖子,卻被垂死掙扎的甲龍一尾巴打斷腿骨,最後死在河邊。

甲龍尾巴打中霸王龍腿骨(水印)

具體分析

以上內容全部是紀錄片中霸王龍和甲龍搏鬥的場面,霸王龍最後無一例外地死亡,甲龍宛然已經成了霸王龍的剋星。

如果霸王龍泉下有知,它一定會大聲抗議:老子才不怕甲龍的尾巴呢。

這絕對不是吹牛。目前已知的最大甲龍體長6.25米,體重4噸,身高1.7米,而霸王龍的平均體長至少超過11米,體重可達8噸,身高4米。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即便是最大的甲龍在身高、體重、體長等方面也都比霸王龍至少小了1倍。霸王龍在力量上可以對甲龍形成碾壓般的優勢,就像非洲象對犀牛或者河馬那樣。

被高估體重的甲龍(紀錄片截圖)

被低估體重的霸王龍(紀錄片截圖)

而且,從最新的研究看,甲龍尾巴的骨頭非常僵硬,而且並不堅固,揮動的範圍和打出的力度也都比較有限。相反,兩足行走的霸王龍的腿骨則異常粗壯並且長滿了肌肉。如果甲龍使出全力抽打霸王龍,那恐怕它自己的尾巴會首先斷裂。

體型一般的霸王龍和最大甲龍的對比(百度貼吧)

當然,如果甲龍真的能像紀錄片中那樣長到10米7噸,霸王龍只有5噸,那還是有可能做到的。只不過,那只是由於找錯了化石而估算出的錯誤體型。

三、 巨型犬熊:我怎麼變瘦了?

紀錄片中有像滑齒龍那樣被強行擴大變成衛星的,也有被故意縮小變成地洞的,例如上面只有5噸的霸王龍,例如下面要介紹的巨型犬熊。

名詞解釋:「地洞」與「衛星」相對應,指與事實相比,一切嚴重縮水的事物。

場景:在紀錄片《遠古巨獸大復活》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在中新世晚期的北美荒原上,一隻體型龐大粗壯,滿嘴尖牙利齒的犬熊正準備享用自己剛捕獲的獵物,肉的血腥味招來了一群長相更像狗的上犬。雖然犬熊可以輕鬆拍死上犬,但在對方的數量優勢面前也不得不拱手讓出食物。

紀錄片中對犬熊和上犬體型的介紹(紀錄片截圖)

具體分析

在這段內容所搭配的字幕中,清晰地寫著「犬熊的體型大約是上犬的兩倍」。這樣的文字,搭配上一群上犬才敢搶奪一隻犬熊的食物這樣的內容,看上去似乎也合情合理。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犬熊不僅被搶走了食物,體型還嚴重縮水。

犬熊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掠食性哺乳動物的統稱,因長得像熊和狗的結合體而得名。最早的犬熊出現在始新世晚期,體型只有胡狼大小,但到了中新世時期,已經演化出了體重超過500公斤的種類,成為當時陸地上的頂級掠食動物。

巨型犬熊復原(水印)

上犬是一類已經滅絕的犬科動物,其中的海德尼上犬是體型最大的犬科動物,但它們的最大個體也只有136公斤(相當於人類中的姚明),跟犬熊的500公斤相差的遠不止兩倍。

上犬復原(水印)

四、 關公戰秦瓊:安氏獸VS錘鼻雷獸

名詞解釋:「關公戰秦瓊」是侯寶林說過的一段經典相聲,用來嘲諷不切實際的胡亂安排。

雖然現實中不可能讓相差好幾百年的關羽和秦瓊一較高下,但近年來還是湧現出了不少穿越題材的影視劇和網路小說,就連本應該嚴謹科學的紀錄片也不例外。

場景:在《與古獸同行》系列節目中,一隻在生產時夭折的小錘鼻雷獸屍體引發了兩隻安氏獸的爭搶,不知實情的母錘鼻雷獸毅然決然地衝上去,試圖用龐大的身軀護衛已經死亡的孩子。

錘鼻雷獸(左)與安氏獸(右)對峙(紀錄片截圖)

具體分析

從母性的角度考慮,雌性錘鼻雷獸這種看似憨傻的行為讓人動容。只不過,它根本沒有在安氏獸面前表現的機會。

錘鼻雷獸是已經滅絕的奇蹄目動物,體長可達5米,身體如犀牛般粗壯,頭部前方長有如面板一樣向上凸出的鼻骨,生活在始新世晚期的亞洲。

錘鼻雷獸(水印)

安氏獸是一種嘴巴較長,身體有點像野豬的雜食動物,化石發現於始新世中期的內蒙古、河南、廣西等地,比錘鼻雷獸生存的年代早了好幾百萬年,跟後者實在沒什麼交集。

安氏獸(水印)

紀錄片中把兩者放在一起,完全是由於早期的學者,把發現安氏獸的內蒙古伊爾丁曼哈組(組表示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一段岩層。如果動物生前能夠相遇,它們的化石通常位於一個組內。)地層錯誤的算在了始新世晚期。

五、 豺和胡狼:傻傻分不清楚

名詞解釋:「傻傻分不清楚」出自蔡依林的歌曲,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淆。

場景再現:炎熱的非洲草原上,一隻正趴在樹蔭下避暑的獵豹突然回頭起身,輕輕踱了幾步後,快速朝胡狼追去。

具體分析

在非洲有一類身材嬌小的食肉動物,它們的模樣和體態看起來和狼很像,一些種類的背部覆蓋著黑邊銀灰色斑紋的皮毛,這就是胡狼。然而,在一些有關非洲動物的紀錄片中,它們卻只能以豺的身份出現。

紀錄片把胡狼當成了豺(騰訊視頻)

其實,這兩種動物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首先從分布地上說:豺只生活在亞洲,胡狼則遍布亞非大陸;其次是外表:相比於胡狼,豺的嘴巴和腦袋看起來更短更圓,總體的樣子更接近狐狸;最後是生活習慣:豺通常集群生活,憑藉數量優勢,敢於攻擊像野豬這樣兇猛的動物,甚至打劫豹子,胡狼則基本上單獨行動,以小型動物為食。

成群生活的豺(維基)

黑背胡狼(維基)

作者:趙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想玩好冰壺,你先得學好物理
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鳥類卻能看見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