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吳學琴:共築億萬網民美好精神家園

吳學琴:共築億萬網民美好精神家園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交往、消費娛樂的重要媒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影響著人們對國家、社會、人生的看法。如何推進互聯網領域,尤其是網路社交平台的主流意識形態主導權、話語權,提高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滿足億萬網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課題。繼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網信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之後,他又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網信工作會議上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維護網路安全」,為我們加強網路意識形態建設指明了方向。

我國互聯網步入縱深發展階段

近年來,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網路社交媒體發展迅猛。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7.53億;微信朋友圈、QQ空間使用率分別達到87.3%和64.4%,微博也有40.9%。微信、微博已成為網民主要的社交工具和發聲平台。從用戶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30—39歲、10—19歲三個年齡段網民佔比分別是30%、23.5%、19.6%,總計佔比73.1%,這意味著5.5億年齡在10—39歲之間的網民在使用手機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從用戶職業構成來看,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企業/公司一般職員佔據前三位,分別佔25.4%、21.3%、12.2%,這三類人群幾乎佔網民總數的60%,總計超過4.5億人。從網民月收入來看,3001—5000元佔22.4%,2001—3000元佔16.6%,500元以下佔12.5%。這幾億互聯網用戶從網上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呢?統計報告顯示,4億以上的網民用於即時通信、看新聞、聽音樂、手機搜索、地圖導航、網上支付購物和遊戲,3億多網民用於網上銀行、網路文學、旅行預訂、手機外賣,2億多網民用於微博、收發郵件。此外,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7個小時,每天平均近4個小時。

從上述數據判斷,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企業/公司一般職員等收入不高或暫無收入來源的群體,每天花費約4小時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獲取信息。無疑,各類網路社交平台憑藉用戶基數大、信息傳播快、互動功能強等特點,逐步成為網上內容傳播的重要力量。比如,截至2017年9月,新浪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3.76億,每十分鐘更新一次的熱門話題能夠迅速形成網路輿論熱點甚至影響輿論導向,繼而形成不可估量的輿論效應。

加強網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

任重道遠

同現實生活一樣,網路空間也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語言暴力等負面消極內容。例如,使用字母、圖片、漫畫等形式詆毀黨和政府、抹黑英雄模範的情況時有發生,更有甚者,利用網路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今天的網路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各種力量角逐博弈,搶奪網路話語權。十九大以來,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已得到有力傳播,各種網路違法亂象得以有效控制,但由於網路空間的特殊性,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任重而道遠。

第二,網路上的學術探討容易上升為政治爭論。如今,網路空間充斥著各種以學術批判為名的尖刻謾罵、肆意攻擊,進而在政治層面亂貼標籤、扣帽子,極大損害了學術領域的繁榮發展。例如,只要有文章出現了「鬥爭」「革命」等字樣,即被部分網民判定為「左」,扣上走「老」路的帽子,使一般的學術討論轉化為政治攻擊。

第三,各種社會思潮在網上跑馬圈「粉」。當前,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思潮依然強勁,明哲保身的犬儒主義也呈蔓延之勢,西方「普世價值」論更是極具迷惑性。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藉助網路空間平台,刻意編造和虛構歷史,特別是肆意否定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史、黨史、國史,給部分網民造成了嚴重的思想混亂。比如,有人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實為已被歷史淘汰的舊勢力評功叫好,有人罔顧史實,刻意「戲說」「惡搞」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更有人主張帝國主義「侵略有功」等。

第四,境外敵對勢力通過網路強力滲透。依託網路傳播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一些境外敵對勢力利用教育和學術交流之便,向部分網民進行價值觀滲透,傳播錯誤思想和言論,逢中必呲,逢美必捧。網路空間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交鋒的主戰場,其激烈程度遠遠超過傳統的傳播媒介。正所謂「得網路者得人心」。

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網路空間

為了滿足廣大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網信工作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要建立統一高效的網路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準確把握網路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趨勢」。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組建一支政治思想堅定、組織能力突出、熟悉網路運作、富有開拓精神的「紅色」隊伍。這支隊伍既要有涉及政治、歷史、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能正確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製作一些解讀認識誤區、拓展知識視野的傳播內容,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又要有熟悉網路社交平台傳播規律、預見意識形態發展動態的輿情管理人員;還要有一定質量和數量的「活躍用戶」,及時進行轉發、評論,向微信群擴散、向朋友圈分享。

第二,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主流意識形態產品品牌或欄目。據統計,2017年我國各級黨政機關共開通政務頭條號賬號70894個,即便是佔據中央國家機關頭條號閱讀量之冠的中國政府網,其平均每條閱讀量僅10萬次左右,與7億多的網民規模相差甚遠。因此,根據網民閱讀時間碎片化、場所不固定,以及網路媒介的傳播特點,製作小批量、多式樣、多規格的意識形態產品。目前較為流行的把國內外大事動漫化,並嵌入聲音、影像和相關鏈接,即是創新意識形態產品的有益探索。又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全文發布的同時,推出了短短800字的極簡版,非常便於網路空間的精準傳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進一步建立健全網路信息傳播治理機制和技術管控。一是完善個人實名制註冊,加強網民自律和自主鑒別能力,以減少對有害信息的傳播。二是依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針對所有網路平台用戶建立一個網路輿論生態系統,便於統計用戶使用、擴散有害信息的次數,使網路監管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加快完善網路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推動網路輿情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四,發揮學校意識形態教育主渠道作用。當前,我國網路空間的主力是10—29歲的青少年,而如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因此,有必要在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各個階段,全方位講述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形成涵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哲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國民教育體系,真正把「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延伸。只有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與引導,夯實廣大網民的思想基礎,提高其網路素養和鑒別力,他們才會主動成為網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中堅力量,網路空間自然會風清氣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傳播研究」(14AZD041)、教育部社科司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任務成果「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哲學基礎」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原標題:共築億萬網民美好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目錄
思想原創力是打造智庫的關鍵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