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動海之南
分析稱,對海南的布局不僅是打造一個點,更要打造出一個輻射南海、亞洲乃至全球的網路,海南在戰略定位上,已經比肩雄安新區,形成北雄安、南海南的格局
新時代海南將勇攀改革、開放、區域發展三大高地,堅持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實踐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規律,不斷形成新經驗、深化新認識、貢獻新方案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新時代,海南要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創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創優勢,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這是我們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最好方式,也是慶祝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大舉措。」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明確要求。
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人大會堂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謝環馳攝/本刊
一天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意見》賦予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四大戰略定位,並明確規划了「四步走」的發展目標。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在新時代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對拓展改革深度和廣度、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受訪專家們表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海南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有利於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我國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利於推動海南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造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亮點,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尤其在全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也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海南站在擔當國家使命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前沿位置,一定能夠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三大綜合優勢,爭當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改革高地打造高質量發展範例】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造就了海南經濟特區,成就了海南經濟發展業績。」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張燕生表示,在改革開放大潮之下,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海南已經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統計顯示,2017年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4462.5億元,與1987年相比增長了約22倍。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1987年增長約30倍和25倍;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和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別為2000萬人次和1938萬人次,全年旅遊接待人數達6745萬。
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
他強調,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素材和鮮活經驗。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探索實踐,有許多新的領域需要開拓創新。當前,改革在很多領域突入了「無人區」,經濟特區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實踐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規律,不斷形成新經驗、深化新認識、貢獻新方案。
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為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畢吉耀表示,過去40年我國經濟發展巨大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旅遊消費水平、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是黨中央賦予海南經濟特區的新使命,將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和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生動範例,成為這個新時代的新亮點。」畢吉耀說。
基於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特徵,《意見》明確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智能化水平等四個方面撐起海南現代化經濟體系。
其中,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意見》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統籌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高起點發展海洋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意見》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農墾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投融資方式、能源綜合改革等都作出了部署。改革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力求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頭。
結合海南改革部署,張燕生指出,海南要探索推動基於現代化美麗海南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制創新和路徑選擇,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互補充、務實求索與全方位合作相互支撐,創造海南改革開放新模式,並在大膽實踐中多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帶動全國改革步伐。
【開放高地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
當前,世界經濟仍然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新增長動能缺乏,增長分化加劇。一些國家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搞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抉擇。」畢吉耀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全面深化海南改革開放,探索實踐一批包括建設自由貿易港在內的擴大開放新舉措,打造中國與世界各國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新平台,充分彰顯了我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前景的信心,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
根據《意見》部署,海南將按照先行先試、風險可控、分步推進、突出特色的原則,分兩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第一步,在海南全境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賦予其現行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政策;第二步,探索實行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港政策。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總抓手。」畢吉耀認為,對於海南而言,闖出發展新路子、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需要一個能夠有力牽動體制機制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這就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此前,我國已先後在上海、廣東、天津等地設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行政體制改革、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積累成功經驗並在全國複製推廣,成為我國目前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
結合海南特色,畢吉耀認為,應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和公平統一的市場環境,「這將是我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必將成為新時代我國對話世界的重要窗口。」
自由貿易港一般指處於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便捷、絕大多數商品免徵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開放度顯著提高;到2025年,海南自由貿易港製度初步建立,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35年,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體系和運作模式更加成熟,營商環境躋身全球前列。
對於自由貿易港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區別,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分析指出,二者有著不同的戰略定位。自貿試驗區是在特定地區探索試驗可複製推廣到全國各地的經驗。自由貿易港的定位是全面開放的新高地,作為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需要在市場准入、金融、稅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包括貨物、貨幣、人員、信息,以及法律和監管等方面都需要全方位變革。
採訪中,多位受訪專家尤其強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這一定位。畢吉耀認為,「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取有舍,不以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為重點,而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二是分步實施,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體系。三是防範風險,深入研究論證各項政策,加強對重大金融風險識別和防範,優化海關監管。
在魏建國眼裡,「特色」不僅在於海南的面積遠超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自由貿易港,並有中國內地這樣廣闊的腹地作為市場支撐;更在於戰略定位上,海南有望成為中國在亞太、在南海地區安全上全方位發展和戰略服務保障的「定海神針」。
【區域發展高地撬動經濟新版圖】
海南地處我國對外開放前沿,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經濟合作的戰略支點。作為黨的十九大後首次落子的區域,海南也將成為區域發展的新高地,並在外聯內引中發揮重要作用。
對外方面,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成為海南改革開放又一新的歷史使命。採訪中,張燕生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中國內地的角度看,海南島是一個「神經末梢」,但從面對太平洋和印度洋、面對世界的角度看,它就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未來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海南從空間位置來講,毫無疑問處於一個非常優先的位置上。海南具備建設面向東南亞、覆蓋華南的航空航運綜合樞紐、經濟走廊的條件,可以與北部灣經濟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合作互動、互利共贏多贏的合作關係。
張燕生指出,打造這一重要門戶,需要多管齊下採取有效措施,包括支持相關國家港口、海運及物流倉儲等設施能力建設;擴大農產品、熱帶植物、水果、蔬菜、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合作,積極推動木材、天然橡膠等資源合作開發;推進區域金融和貨幣合作;鼓勵文化、旅遊、建築、軟體、研發設計等服務貿易;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結合海南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畢吉耀還認為,作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開放的重要門戶,海南地處我國最南端,被譽為「南海明珠」,擁有廣闊的海域面積和豐富的岸線、島嶼、港口、生物、礦產等海洋資源,「強化陸海統籌發展,形成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格局對我國發展改革大局至關重要。」
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海洋經濟、旅遊發展和對外交流水平不斷躍上新台階,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接近30%,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快速增長,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瀾湄合作領導人會議、中非合作圓桌會議等重要活動成功舉辦,「海」已經成為海南的最突出特色和最重要比較優勢。
正因如此,畢吉耀強調,「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海南要做好『海』的文章,進一步挖掘釋放海洋在經濟發展、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交流中的潛力,實現『因海而強』。」
對內方面,業內專家認為,海南的布局也是對國家整體區域布局的完善和提升。事實上,在對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部署里,除了強調海南自身的改革與開放之外,《意見》也對加強區域合作交流互動作出了明確要求:依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鼓勵海南與有關省區共同參與南海保護與開發,共建海洋經濟示範區、海洋科技合作區。密切與香港、澳門在海事、海警、漁業、海上搜救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與台灣地區在教育、醫療、現代農業、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深化瓊州海峽合作,推進港航、旅遊協同發展。
對於這一區域布局的意義,金融研究人士管清友認為,對海南的布局不僅是打造一個點,更要打造出一個輻射南海、亞洲乃至全球的網路,「從定位上看,中央是要把海南打造成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新標杆。海南在戰略定位上,已經比肩雄安新區,形成北雄安、南海南的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熊園表示,儘管「北雄安、南海南」的「雙核」局面有待時間驗證,但海南無疑已成為撬動我國改革開放新格局的新支點,並有望繼雄安新區之後再次重塑我國經濟版圖。
「過去4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革的真實寫照;未來30年,雄安新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成為我國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見證。」熊園說。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7期
※數字中國:跨越大數據「時空隧道」
※為亞洲和世界提供博鰲智慧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