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波西米亞樓》
——寫給第22個世界讀書日。
我看書記不住,記不住看過什麼書也記不住書中的內容,更記不得作者名字。
去年看了電影《芳華》,看著裡面一些片段,我感覺,這本書我雖然沒讀過,但是其中的節選我肯定看過。
從那天開始,我才對嚴歌苓這三個字有了印象。
後來知道嚴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漁》《天浴》還有《金陵十三釵》都被拍成了電影,非常幸運,這幾部電影我一部都沒看過。但是《少女小漁》我讀過,《天浴》的故事梗概我也知道。
貌似關於嚴歌苓,我知道的僅此而已。
直到數月前的某一天,我在大連的時候,百無聊賴之際打開了電視機,一個讀書類節目,我有一句沒一句的聽著。聽著聽著怎麼感覺心裡不是滋味呢?我可不可以歸納為一個深愛著對方卻被無情拋棄的母親。抬頭看了一眼,文章名字叫《母親和小魚》。
父親再婚後很幸福。媽媽見到我就問:「她會做菜吧?」我當然明白「她」指誰,我說:「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煙了……」她趕緊垂下頭走開,不敢再聽。
……她說,再有場「文革」就好了,你爸又被罰到鄉下,低人九等,就沒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才要他。她不敢抬頭看我,怕我看見她眼裡還是那片無救的天真,還是小姑娘似的那張因非分之想而緋紅的臉。
說來也巧,那天電子書給我推送的幾本書中有一本《波西米亞樓》,這封皮好漂亮,讀讀看看吧。
額嗬,目錄里這不是《母親和小魚》,加入書架,慢慢閱讀。
現在這種生活工作狀態下,留給讀書的時間都是碎片式的,有時候讀了一兩頁就不得不去忙其他事情,返回來再讀的時候,前面的又一個字都記不得了。
這可能是我能夠順利讀下去的書中讀的最慢的一本,到現在也才不過讀完三分之二。
《母親和小魚》中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對父親少女般的愛戀和幸福感,被父親一句「從沒有真正的愛過」硬生生的切斷,愛得深傷得也最深。
但是,哪裡又有對錯呢。
回來再說書名,書名其實就是首篇文章的名字,一個作者曾經的棲息地。
樓是普通的40年代公寓樓,但內部裝潢卻很奇怪:粗礪的原木門窗,牆壁的磚石壘砌全然祼露,壁爐也是精心設計出的笨拙,兩張盪椅被粗大的鐵鏈吊在橫椽上,所有的傢具都顯出質樸和灰暗的調子,樓中的氣氛因此也就是沉重而憂鬱,透著一層無可言狀的懷舊情緒。
「波西米亞」在英文中也是個形容詞。比如我的一個畫家朋友向我推薦一處住所時用種讚許的口氣說:「那幢樓你我這類人會喜歡的——特『波西米亞』!」他指的「這類人」,意思是掙扎中的藝術家。
我對建築風格方面知識知之甚少,除了"興亞式」還有一點了解,什麼哥特式、羅馬式一概混亂,所以到現在可能我心裡都沒有一個波希米亞風建築的概念。我只記得歌詞里有那麼一句:
再見大篷車,再見小辣椒
再見星空當面紗、新月作耳環的波希米亞人
再見,卡門
盛開
阿朵
00:00/03:07
《波西米亞樓》有這樣幾個部分,海外生活,留學,結婚,和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後面的我還沒看,有創作發生的一些故事,還有些演講稿。總的來說,《波西米亞樓》是嚴歌苓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時間跨度很大,內容範圍涵蓋也很廣,非常真實展現了嚴歌苓生活的經歷以及方方面面。
隨意截屏,大家隨意欣賞:
看到萌娘那段的時候正好在車上,邊看邊感覺自己心理很脆弱,看幾句就趕緊把手機翻過去,平復一會兒心情再看,就像看一部恐怖片一樣,不敢看卻總想看一下。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就這一篇文章就度過了,還好,沒在車裡哭出來。
同樣的,「生命力飽滿的人,會在某一天倉促長辭」,見得多了,這句話我也是無比贊同。
好吧,雖然說了這麼多,
其實,我是不建議大家來讀這本書的,
因為,大家現在要是開始讀了,
可能,都會比我先看完。
TAG:納文慕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