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今日頭條和 Facebook 危機之後,我們必須理解這十二條科技行業的基本原則

今日頭條和 Facebook 危機之後,我們必須理解這十二條科技行業的基本原則

科技到底是什麼?

科技並非一個行業,它是一種轉變今天已有系統和體系內文化和經濟的方法。但如果你認為科技不過是你掏錢買的那些消費級產品,那麼前面的這句話的確很難理解。科技絕不僅僅是手機行業,想要在科技公司改變我們生活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就必須理解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的一些基礎性的改變——尤其當你想要影響到那些真正發明科技的人的時候。

就算是那些深度參與科技世界的人們,也有可能會忽略那些塑造其影響的驅動力。所以在這裡,我們將提出一些關鍵的原則,這些原則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科技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科技不是中性的


Tech is not neutral.

科技創新者的價值觀深埋在我們能看到的每一個按鍵、鏈接和圖標上,要想理解應用和服務,這一點尤為重要。軟體開發者在設計、技術架構或者商業模式上做出的選擇能夠對用戶的隱私、安全乃至公民權益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當那些應用鼓勵我們拍攝方形而非三角形的照片時,當它們把一個永遠開啟的麥克風放置在我們的客廳里時,又或者,當它們讓我們的老闆能夠隨時隨地聯繫到我們時,它實際上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圖源:葛宇路作品《對視》

那些技術創造者將偏見和喜好注入那些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新技術,而當我們每一次使用這些最新的技術時,改變都如期發生。

二、科技並非必然


Tech is not inevitable.

圖源:chinaz

流行文化讓人們誤以為科技消費品在不斷進步,它似乎有著一個不斷向上的進步過程。但在現實中,新的科技產品常常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功能的改進可能會導致用戶隱私和安全上的問題,新技術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意義非凡,但對其他人而言卻並非如此。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僅僅因為一項技術在某些方面是「好的」,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夠接受,同時,它也未必能夠促進其他技術的發展。

現實中的技術進步與生物世界裡的進化有幾分相似: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死胡同,甚至倒退、不平衡的現象,即使從長期來看有著更廣泛的進步,但這些「進步」的弊端仍然存在。

三、科技從業者大多滿懷善意


Most people in tech sincerely want to do good.

我們可以對現代的科技產品和公司保有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非篤信大多數科技從業者都是「壞的」。在認識了軟硬體領域成千上萬的從業者之後,我可以證明,他們想要改變世界的陳詞濫調是真實可信的。技術發明者是真的想要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但同時,這些一心向善的科技公司也需要明白一點:積極的出發點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工作不會帶來消極的後果,也不能免除他們需要為消極後果承擔的責任。

科技從業者有著積極的出發點,清楚這點頗為重要,因為它會讓我們保有善意,從而削弱那些惡意者帶來的影響。同時,還需要保證我們對科技從業者們思想膚淺的刻板印象不會影響到大多數充滿思想、一心向善的人們。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相信,如果我們希望大多數科技從業者對他們所創造的科技產品負責,那麼我們就必須相信他們在創造這些技術產品時懷有積極的目的

四、我們對科技歷史的記錄和理解還不夠


Tech history is poorly documented and poorly understood.

科技從業者很容易就能在他們最愛的計算機語言和設備上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但他們幾乎無法弄清楚為什麼這些技術成為了主流,另一些則漸漸銷聲匿跡。我們仍處在計算機革命的早期,很多計算機革命的先鋒仍然在世,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技術,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常常能發現,有些科技的歷史——近至幾年前——已經被抹除,無處可尋。你最喜歡的 app 為什麼能夠成功?為什麼其他的 app 不能?在創造這些 app 之前,有過多少失敗?創造這些 app 的過程中遇到了多少麻煩,又引發了那些問題?在我們記錄如今世界最大的科技巨頭們的歷史時,哪些創作者和創新者的名字被不幸地抹除了?

在科技的歷史中,這些問題或輕描淡寫,或銷聲匿跡,甚至有時,人們有意記錄下錯誤的答案,只為了在科技世界裡構建出一個更加流暢、無暇、看似必然的故事。當然,這並不是科技行業獨有的問題,其他行業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但在科技行業,對前人錯誤的不尊重,往往會給今天乃至以後的科技從業者們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五、道德教育在科技行業的缺失


Most tech education doesn"t include ethical training.

在法律和醫學這樣的成熟學科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專業課程中融入了幾個世紀的學習內容,同時帶有著非常明確的道德教育要求。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難以阻止許多不道德的行為。然而,從業人員對道德問題的基本了解,會使得這些領域在職業道德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這樣他們就可以進行有著預設背景的溝通。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能夠讓那些希望做正確的事、用道德的方法做事的人們擁有一個堅實的思想基礎。

但直到最近,科技世界裡出現了一些嚴重的越界行為,可我們在將道德倫理教育納入科技教育的方面,依然沒有大的進展。目前針對科技工作者道德知識的教育項目非常少,繼續教育也大多集中在學習型的技術技能,而非社會技能。這個問題還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那些認為讓計算機專家與人文學科的專家們緊密合作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想法未免太過膚淺。但顯而易見的是,要想讓科技從業者們繼續得到他們目前享有的公眾支持,就必須讓他們更加流利地表達倫理方面的問題。

六、科技產品常常建立在對其用戶的無知之上


Tech is often built with surprising ignorance about its users.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社會對科技行業的尊重有了顯著的提高,但這常常會導致人們誤將技術發明者看作絕對可靠的人。技術的發明者如今常常被認為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比如媒體、勞務、交通、基礎設施乃至政治政策,然而他們並沒有這些領域的背景。知道怎麼做一款 iPhone 的應用並不意味著你理解一個從未從事過的行業。

最優秀、最有思想的科技從業者會與他們想要幫助的社區進行深入且真誠的接觸,以確保他們能夠解決這些社區的實際需求,而非不加選擇地「擾亂」他們現有系統的工作方式。有時,新技術會對他們的目標用戶群體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大多數科技產品的創造者擁有足夠的資金來資助他們繼續開發,以至於他們注意不到其產品設計中的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在他們接觸不到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們的時候。讓這一切更糟糕的是,這些問題存在於科技行業內部,意味著那些在這一情境下,最為脆弱的目標用戶群體在那些技術團隊中幾乎沒有代表,這讓他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邊緣人群的特別需求。

七、從來就沒有一個獨立的天才創始人


There is never just one single genius creator of technology.

在流行文化的認知中,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技術創新往往發生在宿舍或者車庫之中,在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刻,創始人發明了一切。這樣的場景為史蒂夫·喬布斯等人創造了神話背景,一個人包攬了「發明 iPhone」這樣千千萬萬人共同努力下產出成果的功勞。事實上,技術永遠來源於發明者對所在社區的觀察和價值取向,並且,幾乎所有突破性的時刻都有著數年乃至數十年人們不斷努力創造類似產品的背景。

有時候可能會有兩個;圖源:CNBC

這種「孤獨的創始人」的傳說尤其具有破壞性,它加劇了困擾著整個科技行業的排斥問題。那些被媒體描繪出的孤獨天才很少有著真實社區中人們形形色色的背景。雖然媒體能夠給個人帶來獎勵和認知度,或者教育機構能夠激發人們去打造個人傳奇,以享受其背後的榮耀,但真實的故事其實非常複雜,並且有著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我們應該對除此以外的故事報以強烈的懷疑態度。

八、大多數技術並非來源於創業公司


Most tech isn"t from startups or by startups.

大概只有 15% 的程序員在創業公司工作,而在很多科技大公司內部,大多數員工都不是程序員。所以,用大名鼎鼎的科技創業公司里的程序員文化和喜好來定義科技,嚴重扭曲了社會中普通人應該看待科技的方式。我們應該了解的是,大多數創造技術的人,並不在所謂的科技公司中工作,他們往往來自於一些在我們眼裡一點也不「科技」的組織和機構。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獨立的科技公司,小型的工作室或者家庭經營的網站、app 以及定製軟體,很多最具天賦的程序員更喜歡這些組織里的文化和挑戰,而非那些更為出名的科技公司。我們應該注意到,創業公司只是技術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我們不該讓那些創業公司內部極端的文化扭曲了我們理解技術的方式。

九、大多數科技巨頭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掙錢

Most big tech companies make money in just one of three ways.

如果你想要了解科技行業的運行方式,科技公司怎麼賺錢是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廣告:Google 和 Facebook 幾乎所有的收入都來源於將你的信息販賣給廣告商們。幾乎每一款他們打造的產品都在竭盡所能地收集你的信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根據你的行為和偏好建立起一個更加詳盡的個人資料,隨後廣告商購買的搜索結果和社交網站信息流就能夠向你推送與你相關度最高的廣告。這是一種圍繞著監控建立的商業模式,因為它是大多數 C 端互聯網企業依賴的商業模式,所以尤其引人注目。

大型商業:一些更大,或者說更「無聊」的科技公司,比如微軟、甲骨文和 Salesforce 通過向其他企業出售商業管理的軟體盈利,這些產品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有趣,尤其因為購買這些產品的老闆們大多喜歡控制、監控自己的員工。不過,售賣這些產品的公司往往是科技行業里最賺錢的。

個人消費品:像蘋果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希望你直接付錢購買他們的產品,或者是其他商家在他們商店裡售賣的產品(亞馬遜的 AWS 雲服務屬於上面第二條)。這是最直接的商業模式。在購買 iPhone 和 Kindle,或者訂閱音樂平台 Spotify 的會員服務時,你很清楚自己得到了什麼。因為它並不依賴廣告的模式,也不會將你的控制權轉交給你的僱主,所以這些公司的顧客擁有最多的個人權利。

幾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通過以上三種商業模式之一賺錢,看他們如何連接這三種模式,我們能發現他們做出選擇的原因。

十、大公司的經濟模式扭曲了科技行業


The economic model of big companies skews all of tech.

今天,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們大多有著類似的發展套路:

1、 創造出能夠改變一個巨大市場的產品

2、 從風險投資人那裡獲取大量資金

3、 燒錢,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用戶

4、 找出能夠將海量用戶轉化為利潤的商業模式,給投資人以巨大的資金回報

5、 開始在市場上同競爭對手進行激烈的爭鬥(或者收購)

這一模式與傳統公司的增長模式大相徑庭。傳統的公司大多起步於小型企業,主要通過吸引顧客購買其商品和服務來實現增長。遵循上述的這種新模式,創業公司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遠遠快於依靠消費者盈利的傳統公司。但這些新公司對進入市場的責任感也相對較低,因為他們服務於投資人的短期回報,而非其用戶和社區的長遠利益。

這種商業計劃的普遍存在,使得沒有拿到風險投資的公司幾乎沒有參與競爭的機會,那些依靠顧客賺錢的普通公司,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虧損。這並非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它意味著創業公司要麼體量小而無所作為,要麼成長為駭人的龐然大物,留給兩者間的選擇並不多。從最終的結果看,這與電影行業非常相似:除了小型的獨立製作和超級英雄大片以外,其他電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

那麼這些科技大公司們最大的成本在哪裡?招聘程序員。他們將拿到的絕大部分投資投入到招聘和留住那些構建新的技術平台的程序員身上。這些資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被用來為社區服務。創造一家市值極高的公司,同時為形形色色的人們提供工作機會,這樣的想法並不存在。

十一、 對科技來說,時尚和功能同樣重要


Tech is as much about fashion as function.

在外行看來,製作 app 或者硬體設備是一個「超理性」的過程,工程師會選用最先進並且最適合的技術。但事實上,選擇編程語言或者工具包往往會受到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的偏好影響,或者會受到潮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科技產品創造的過程或者方法會追隨潮流和趨勢,影響著從產品討論到開發的方方面面。

有時,產品的開發者會熱衷於新鮮感,有時他們又會選擇復古的方式,但這些選擇除了技術的客觀價值以外,往往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一個更加複雜的技術並不總能創造出一個更加有價值的終端產品,所以儘管許多公司喜歡吹噓他們的新技術多麼有野心,多麼尖端,但這並不能保證他們為普通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價值,尤其需要點明的是,新技術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許多 bug 和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十二、 沒有哪個組織能夠阻止技術被濫用


No institution has the power to rein in tech"s abuses.

在大多數行業,如果企業開始做錯事或者剝削消費者,就會有媒體記者對他們進行調查和批評,如果這些侵權行為愈演愈烈,他們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今天,大多數科技媒體都在集中報道新產品的發布以及已有產品的更新,那些真正關注科技帶來重要社會影響的科技報道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它們與新手機測評發布在同一板塊,而非商業或者文化版面顯眼的位置。雖然隨著科技公司變得越來越強大、富有,但在媒體公司內部的文化中,這些報道仍然不被重視。傳統的商業記者通常在媒體活動中更有資歷,但他們對基本的科技概念卻一無所知,這對於那些報道財經或者法律的記者來說簡直不可想像。與此同時,那些對於科技給文化帶來的影響有著更深刻理解的專業記者通常被指派去報道產品的發布,而非更廣泛的公民和社會問題。

這些問題在監管者身上更為嚴重,他們常常吹噓自己對技術的無知。政治領導人連在手機上下載一個應用都學不會,想讓他們合理地監管科技行業,或者在科技從業者違反法律時分配法律責任,就似乎更加不可能。雖然科技為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但立法者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卻遠遠地落後於技術的發展。

沒有足夠的新聞和立法的力量矯正其錯誤,科技公司常在沒有監管的環境中運行,而這一境況帶來的後果往往由科技行業以外的人們承擔。更糟糕的是,社會活動家們往往依賴傳統的方法進行抵制和抗議,但這一套在商業模式相對間接的科技公司身上行不通,他們依靠廣告和監視用戶數據盈利,同時能通過從風險投資那裡獲取投資來維持運營。

缺乏問責制是如今科技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只有充分理解里以上這些,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科技行業。

一旦我們了解了塑造科技的力量,我們就可以開始推動改變。我們知道科技巨頭最大的成本投入是吸引和僱傭程序員,那麼我們就可以鼓勵程序員積極地向他們的僱主倡導道德倫理和社會進步;我們知道哪些大公司的投資人會對市場上的潛在風險較為敏感,那麼我們就可以關注他們投資的公司對社會產生了哪些不良的影響,這將帶來怎樣的風險。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大多數科技從業者都滿懷善意,但他們缺乏相關歷史和文化的教育背景,那麼我們就可以確保他們受到足夠的教育,以保證不可控的負面影響不再發生。

那些創造了科技產品的人們,享受著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的人們,他們都在與這些技術給社會的帶來的負面影響鬥爭著。但如果我們從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科技行業的基本原則出發,解決科技行業帶來的那些宏大的社會問題就或許並非遙不可及。

本文編譯自 Medium,原文標題為《12 Things Everyone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Tech》,作者 Anil Dash,有刪減。

責任編輯:克里斯

題圖來源:Themocrac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汽車人的「百年夢想」:飛行汽車
雖然沒有新品發布,但「索尼魅力賞 2018」還是分享了不少乾貨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