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奔向下一個太空擁抱——寫在「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奔向下一個太空擁抱——寫在「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奔向下一個太空「擁抱」

——寫在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航天發射25次、將53顆衛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航天自去年航天日至今一年時間內交出的亮麗答卷。

首顆硬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成功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正式投入使用;8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開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新階段……目前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太空中屬於中國的印記越來越多!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新的號角,我國航天事業正闊步邁向新的征程。

探索蒼穹新突破

上九天攬月,駐天宮攬勝。過去的一年,中國航天探索蒼穹邁出新步伐,在空間技術、空間科學、空間應用等方面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2017年4月,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試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圓滿完成。「天舟一號」完成首次「空中加油」,填補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也標誌著中國航天正式邁進「空間站時代」。

2017年6月,首顆硬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由地面觀測向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在軌測試期間,「慧眼」成功監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引力波事件,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閃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去年,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三號衛星投入使用,高分一號02、03、04星成功發射,高分地面系統數據接收站網全面建成,意味著高分衛星應用國家整體能力初步形成。

2017年,我國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就喜人。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成功發射,通信容量超過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在軌交付,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國際首顆大氣和陸地綜合高光譜觀測衛星高分五號、國內首顆設置紅邊譜段的多光譜遙感衛星高分六號研製順利,將於年內實施發射。

廣受關注的探月工程也按計劃穩步推進。嫦娥四號任務轉入正樣研製階段,即將在今年實施嫦娥四號中繼衛星和探測器發射,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方面,目前已完成23顆衛星立項實施,將為我國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氣象預報、防災減災、海洋監測和交通運輸等方面提供高精度、定量化、長期穩定的服務。

航天應用新成就

航天應用不僅讓人們生活更幸福,還創造出越來越大的經濟價值。據統計,我國衛星應用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20%,已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專家表示,不論是飛機高鐵的無線上網,還是偏僻山村的遠程通信,不論是遠洋航行的導航定位,還是農林水文的監測分析,都離不開衛星技術的支持。以實踐十三號衛星為例,在地面無線信號覆蓋不到或光纜接入達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這顆高通量衛星方便地接入網路,享受不間斷的高速上網體驗。實踐十三號還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試驗由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晶、譚立晶教授帶領的團隊負責,取得了許多技術突破,開創了國際衛星激光通信發展的新局面。

截至2017年底,高分專項部署了20餘個行業應用示範系統建設,設立了30個省級數據與應用中心,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風雲」、「海洋」、「資源」、「環境」等對地觀測系列衛星形成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

尤其是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下,航天技術成果不僅用於「上天」,而且「下海」「入地」,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研究制定衛星、運載火箭和地面設施等商業化發展指導意見和鼓勵政策,加快航天製造業和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航天產業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的增長點。一批民營企業積极參与航天活動,0.5米解析度的遙感衛星已開始商業化運營。商業航天邁出堅實步伐,2017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快舟一號火箭「一箭三星」商業發射第一單,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國內首家火箭公司完成12億融資……

開放合作新格局

和平利用太空,共享航天成果。過去的一年,我國航天國際合作成果頗豐。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李國平介紹,按照《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總體要求,我國全面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的建設與應用,中國航天技術及服務進一步融入全球、開放共享,惠及「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新亮點。

據介紹,嫦娥四號任務已確定搭載荷蘭、德國等國家的4台國外科學載荷。今年2月,中國與義大利聯合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此外,中法海洋衛星研製進展順利,將於今年下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中法天文衛星已進入工程實施階段。中巴地球資源04A星研製工作進展順利,開啟「南南合作」新篇章。

李國平透露,當前「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多任務小衛星星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我國航天宇航產品與服務「走出去」方面也亮點紛呈,中國為阿爾及利亞研製的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兩國元首互致賀電,開創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航天合作的成功先例,將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今年航天日期間,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還將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正式簽署並發布合作意向書,三方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戰略計劃,實現風雲氣象衛星對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更全面的覆蓋,提供氣象衛星數據資源和加密觀測服務,進一步提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目前,正在太空遨遊的俄羅斯宇航員,也為中國航天日送來了祝福。

「中國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張開懷抱,與世界各國同行,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的過程中,深入開展交流合作。」李國平表示。

奮力邁向新目標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新時代對中國航天的使命召喚。中國航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的拼搏奉獻,彰顯出自主創新的中國高度。

「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全面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第一步,2020年左右實現重點突破,加速邁向航天強國;第二步,2030年左右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第三步,2050年之前實現超越引領,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李國平這樣描述建設航天強國的路線圖。

根據規劃,2022年左右,中國空間站將會建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展開,各項研製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今年是第三步任務的關鍵之年,為空間站任務改進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轉入試樣階段,後續將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滿足空間站任務需求,目前已經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其中既包括航天駕駛員,也包括航天飛行工程師。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方面,截至2018年底,我國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中國航天正在全面發力。我國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具備發射高、中、低軌不同類型航天器的能力。目前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故障調查完成,今年底將實施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後續,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將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實現月面著陸、月壤採樣並返回地球。未來,我們還將開展月球南北極的探測,建設月球科研站,不遠的將來,中國人駐足月宮的夢想有望變為現實。此外,我國還將瞄準月球以外的深空,實施火星探測任務,開展火星環繞及巡視聯合探測。

目前,中國航天一線的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0歲出頭,被認為是國際同行最羨慕的地方。在「航天強國」新目標的指引下,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網 的精彩文章:

騙領養老金 印度男子用冷凍櫃冷凍母親屍體3年
魅力哈爾濱盡顯冰情雪韻之美 「航拍龍江」大型系列融媒體報道活動走進哈爾濱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