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在這片中國最美的小森林裡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在這片中國最美的小森林裡

原標題: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在這片中國最美的小森林裡




一種文人,文人無行。


一種書生,書生意氣。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車美女。


書生有傲骨,所以會顛沛流離。


——



這個時代存在了許久許久。


書籍出現之前,刀耕火種,沒人讀書。


書籍存在後,絕大多數人也是不讀書的。


人類大面積解決文盲率,導致大面積讀書,


還是20世紀的事。


1820年代,巴黎有閱讀習慣的,

只有7萬人。


剩下的都不讀書,


一半是因為文盲,一半是因為沒這習慣。


中國農村到20世紀中葉,


都存在大量文盲。



不讀書的世界是怎樣的?


書籍主要是傳遞前人經驗。


沒有書籍,大家只好口口相傳。


在農村,老年人權威頗重,

就是因為他們是最好的經驗來源。


大家都敬重老年人,


尤其是在農田、天氣、水流這些事情上。


大家崇奉傳統,因為傳統總不會出錯。


所以那時,巫醫+偏方式的醫療習慣橫行。


各類土方可治大病。


說書與唱曲是許多人的重要娛樂。


有趣兒的是,說書的自己都未必識字,


是聽著上一輩傳下來的。


西方,中世紀,很長時間內大家都不讀書。

所以中世紀教堂筆畫要描繪故事,


方便文盲們理解。


神鬼仙怪概念橫行。


大家更相信直覺與經驗。



不讀書的人們容易迷信。


無論是航運還是打獵,都很迷信,


會將各類巫神掛在桅杆或馬鞍上。


對知識的態度,既敬畏又好奇。


如果一個人能夠滔滔不絕的陳述,

大家會既佩服又畏懼——


覺得可能是厲害的人,又有可能是騙子。


荷馬就是個游吟詩人,


因為那時候希臘人普遍不讀書。


蒙古沒有文字時,


一度靠很會唱歌的使者傳遞命令。


因為都不讀書,都不識字,


所以需要會寫字的先生,幫一整村的人寫信。


不會寫字,就靠畫畫傳遞信息。


這就是不閱讀的時代。

實際上,如今普遍閱讀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


微渺得短暫無比。


但幸而有星星縷縷的人在閱讀——


哪怕一百個人里只有十個人讀書,


好歹書傳下來了,


人類才進化到這個時代。



讀了書之後,讀書人又分兩大類:


一種文人,文人無行。


一種書生,書生意氣。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車美女。


書生有傲骨,所以會顛沛流離。


書生好啊。


不管是古人的青衣長衫,還是今人的西裝革履,


不變的是那份儒雅、睿智和從容。


如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淵、


誓死不降、南面而拜的文天祥、


為民主理想英勇就義的聞一多……


古往今來,書生意氣不曾湮滅。


書生意氣需要守護,

而讀書正是「養浩然之氣」的最佳途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行走世間,我們不妨把書生意氣當做一件防護衣。



在印刷術發明前,書是手抄的。


抄書是一項高超的技藝,


字體和插畫都是一個人完成,


中國的四庫全書也是文人抄出來的;


但是有了印刷、顯示、和列印之後,


大多數人不會再看手工寫的東西了。

可是,手工的東西最有感情。


「摶物」也有一些這樣的意思。


近幾年,人們開始倡導「工匠精神」。


雖然也是專一專註,但「工匠」是無意識的。


一心一意的態度,只體現在「物」的生產上。



而「摶物」則比工匠多了自主性,


並且將工匠對物的專一哲學化、美學化,


更有文化氣質。


《摶物》就是這麼一件物,


似乎被賦予了「產品之外」更多的意義——


在當代,做自己。


如果不能摶心於物,一意於行,


聲音再大,仍然不過是他者的副本。


我想把《摶物》比作一片森林。


森林廣義上講,是很多樹;


意境上,


卻給予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



在這片森林裡,你可以當一名隱士。


餓了吃筍、倦了倚樹,


山中讀古書,林中時見鹿。


在這片森林裡,


你可以看到孤獨的樹、孤獨的自己;


思念的歌謠、思念的人兒,


這裡有你不能理解的遠。



你可以在這片森林裡,尋找自己。


不論是卑微高尚,還是邪惡善良,


不論是一粒塵埃,還是整座城堡。



我想我們讀著書,


只不過是為了不斷確定自己的存在,


通過書中的某人某事,


甚至某片樹葉落地的心情。


不斷地尋覓那些或隱或顯的契合,


然後在那些瑣碎的契合中,


一點點拼湊自己的模樣。


於是所有的閱讀,


都是在閱讀自己,


於是我們便一點一點,


了解自己更多一點。



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


林語堂說:


「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


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


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


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


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


蘇東坡說,


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


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


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


抱著同樣的觀念。


當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里,


發見一個名叫徐文長的同代無名作家時,


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


他的朋友開始拿那本詩集來讀,也叫起來。


於是兩人叫復讀,讀復叫,


弄得他們的僕人疑惑不解。



亦或是,


你喜歡畫、你喜歡綠、


你喜歡詩、你喜歡無拘,


你便可以在此找到,


你心裡要找的那個人。


因為相似,所以懂得;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就像情人初見,一見傾心。


——《摶物2·森之美》


《摶物2·森之美》簡介:


繼《 摶物1》「國內青年生活領袖私密書單」之後,本輯《 摶物館 2 · 森之美 》以「古意之心與小森林」為主題,邀請了植物學家安歌、翻譯家范曄、終南山詩人二冬、古代文化學者陳鵬、博物學家木也、散文家陳偉宏、新媒體主編趙雅嫻、佛教學者馬鳴謙、大學教師與其、插畫家三水、新銳攝影師顧阿了、出版人周華誠、民謠歌手程璧等二十餘人來到中國保存最好的古代森林、韋陀菩薩的道場臨安天目山,做了一次深入而專業的自然采寫。


典雅的角度、真摯的行旅、簡潔的筆觸,在近200副清新影像的映襯下,如溪水出谷,繁花在野。


現《 摶物館 2 · 森之美 》


2018春季全彩珍藏版全新上市,


拾文化出品,周公度主編,


願與君共賞。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想吃,想愛
每天醒來,都想吟詩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