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規矩-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精華摘要

規矩-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精華摘要


《功夫架》的聯想

發表於2018 年 4 月 15 日由林克彤林克彤先生

孫中華老師最近在陳中華太極網站上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功夫架」,在網站上引起不小的反響。http://www.shiyongquanfa.cn/archives/66773

文章講到太極拳依其側重可分為以養生為主的流行架和重在技擊的功夫架,而洪均生公創編、陳中華先生傳授的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就是一套功夫架。文中特別提到,傳統武術家往往不輕易傳授功夫架套路,更不要提心法了,陳中華先生卻不分遠近親疏,將拳架和心法一視同仁、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所有弟子、學生。然而有些學生甚至入門弟子,卻認為陳中華先生在教學中「留了一手」,藏私不教,因此自己的功夫長期沒有長進。這不由讓我想起洪公學拳的故事。

據洪公自己講, 他從1930年至1944年在其老師陳發科宗師身邊學拳歷時約15年。自1930年至1937年,洪公和二十多個同學每周向陳發科學拳3次。陳發科教拳,要為每個學生示範動作約5次,故此每個動作要重複做100多次。如此算來,每次教拳總要一、兩個小時以上。洪公因不上班,總是最後學,這樣就有機會反覆觀察陳發科的動作。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拳團體散了,但是洪公仍然繼續跟陳發科學拳。有時陳發科到洪公家一住三個月,早上叫洪公起床練拳,二人情同父子。這樣一直到1944年洪公移居濟南。

1956年洪公喪偶後到北京遣懷,再次和陳發科見面,求陳發科為其正架子。陳發科每天教洪公推手,「並從頭逐式逐動講解實驗用法,同時教以解法」,如是者近4個月之久。洪公在取得陳發科同意下,返回濟南後根據學到的用法改造了陳式太極拳的拳架,創編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我每次讀到洪公學拳的經歷,都會問自己,洪公在1956年的那4個月里,都從陳發科那裡學了些什麼。從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期間,洪公每周向陳發科學拳三次,每次兩小時多小時,總共約2000多小時。1937年到1944年,也是七年,其間有時(如陳發科住在洪均生家中的日子)肯定不止每周6小時,有時可能不足6小時,總共也當它2000小時好了。這樣加起來就是4000多小時。這只是學拳的時間,還沒有計算洪公自己練拳的時間。移居到濟南後,洪公並沒有把拳撂下,因此1956年再見面時,陳發科說洪公拳架子沒錯,功夫也長進了。

從1930年到1956年,前後歷時26年,從師學習4000多小時,加上自己下的功夫,洪公又是好學穎悟之人,照理說功夫早已大成,還需要師父指點嗎?毫無疑問的是,洪公1956年從北京回濟南後,功夫上了一個大台階。可以不誇張地說,沒有洪公的北京之行,就不會有實用拳法。

陳中華先生學拳的經歷亦有引人深思之處。先生自言自1980年開始從洪公學拳。先生當時就讀于山東大學,每日早上騎車到黑虎泉學拳。在早期洪公並未給予很多指點。陳中華先生學拳的主要方法是觀察和模仿,聽洪公指導師兄們練拳,之後作為師兄們推手的靶子反覆被摔。1985年先生移居加拿大,直至1991年才第一次回國。其間先生獨自練拳,簡練以為揣摩。

從第一次回國起,陳中華先生每年都要回國一次,每次必去探訪洪公,求其指點,同時多方向眾師兄弟以至其他門派的高手討教、印證功夫。1992年先生在山東濟南武術館繼續隨洪公深造。1994年與洪公做竟夕談,盡得洪公衣缽。1998年拜混元太極拳宗師馮志強為師,精研混元太極拳和混元氣功,終得實用拳法和混元太極兩門之長,練就一身過人的功夫。

上面講的兩位大師的學拳經歷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真功夫都來之不易,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方可獲得。我在《最後的一分》里提到一萬小時定律,原文說:「一萬小時法則的關鍵在於:成為大師需要長時間的苦練,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以上,無論你是誰,假如每天練3小時,完成10000小時需要十年時間,但這只是達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古人說太極拳三年小成、七年大成。以每日練拳4小時計,三年是4380小時,七年是10200小時。可見這個定律在太極拳上也成立。若是每天練習3個小時,則要十年才能達到10000小時。老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想來是按每天最少練習2到3小時算的,就是說要練到7000至10000小時,才能見功夫。如果每天只練習1個小時,那功夫要二十到三十年才拿得出手了。」這裡說的是出功夫的最低要求,並不是練夠時數就一定功夫成就。

那些認為老師留了一手的拳友不妨捫心自問,自己下了多少功夫練拳?在老師身邊學拳多少小時?自己練了多少小時?老師已經教了的東西掌握了沒有?教你高深的東西能否領悟?為何同時學拳,有的同門功夫卻和自己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要學法,先要使自己成為法器。洪公沒有25年的功夫,未必能在1956年學到新東西。陳中華先生沒有之前的準備功夫,也不見得可以接受到洪公最後的點撥和混元太極的精髓。與其抱怨老師不教東西,不如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已經學了的練出來。到時老師自會應機授法,功夫自然能夠節節而上了。

還有拳友在學了一段時間後,因為陳中華先生教授的拳架與洪公的拳架有些外形上的差異而心生疑惑,懷疑得到的是否真傳。卻不知外形雖異,內里卻是一致的。外在的呈現與個人的身體素質、學養、性格、年紀有關,然而雖變化萬千、理惟一貫。對比陳發科宗師和洪公的拳照,風格、動作也是頗為不同,但是二者之間的傳承關係是不可否認的。陳中華先生穎悟多學、見識廣博,對現代科學接觸較多,對拳理的理解和呈現有其獨到之處,這必然在他的行拳風格上有所反映,但是任何變化都和實用拳法的規矩所體現出來的核心原理不相違背。實際上,真正的大家,必有與前人不一致之處。如果你練拳一輩子,打出來的拳還是跟老師一模一樣,那你的成就也必有限。白石老人曾言:「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又說:「要學我心,不要學我手」,就是要其弟子「尋得門入、破得門出」。當然,我們還在入門階段,還要找到那扇門。老師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地把你的手放在門把上,你若不知推門而入,豈不是空入寶山一場,也對不起自己學拳的一片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中道皇皇——梅墨生太極拳理念與心法》序
太極拳是被動運動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