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卻為什麼叫「明十三陵」?說好的團結一致呢?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明十三陵是哪些人的陵,分別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未能進入的人,甚至連個像樣的墳頭都沒有
此人便是皇太孫朱允文,本來是堂堂正正當皇帝的人,只需要等老爹死了就能上位,算是含著金湯匙、攥著金餅出生的。
可惜,老爹還沒等熬到當皇帝就掛了,本來沒希望的,但是爺爺拉了自己一把,朱元璋同志大筆一揮就立皇太孫朱允文為繼承者
後面的我們都知道,他的叔叔朱棣二話不說就奪了他的江山,不僅當不了皇帝,連王爺都沒得做了
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成迷,一說自焚於南京皇宮,一說逃遁不知去向,一說後來跟朱棣叔侄相見,無論是那種結果,朱允炆註定不能進入皇陵。
景泰帝朱祁鈺系其兄英宗朱祁鎮被俘囚禁瓦剌時繼位,朱祁鎮回國後發動政變,景泰帝被降為郕王,死後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金山。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追復景泰帝號,但並未遷葬,而只是將郕王墓就地擴建為景泰帝陵,這樣做一來是入土為安,一動不如一靜,二來也是考慮到財政問題,避免過於靡費,三來身為英宗嫡長子的成化帝篤信鬼神之說且為人寬厚,大約也不希望結下深仇大恨的父親和叔叔在九泉之下還纏鬥不休吧。
景泰帝其實生前已經開始修建陵寢,但死後因帝號被廢而未能入葬;而崇禎是英年因亡國而死,本來還沒來得及修帝陵,清軍入關後為安定人心,將他從速安葬於擴建後的田貴妃墓中,並草草改為後來稱作思陵的崇禎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前後15座帝陵中只有景泰陵沒有的命名與眾不同,沒有用廟號+陵,而是用了年號+陵的格式,這是因為明代雖追復景泰帝號卻未上廟號,直到弘光帝繼位後才擬定了一個」代宗「的廟號,第二年弘光就滅亡了,清朝當然不會承認」偽皇帝「制訂的一切,於是景泰陵就只好這麼湊合了。
※明朝究竟亡於哪一年?史學界眾說紛紜,但肯定不是1644年
※小村僅有100多人,都自稱皇族後裔,村民拿出一件東西價值連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