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懂得,所以等的

因為懂得,所以等的

最近讀薛法根老師的《為言語智能而教》,不禁感嘆他的厲害。於是,在教學上我也嘗試著去模仿,去學習。正好,今天的課在網上有他的課堂實錄,於是,觀看他的課,研讀他的板塊內容。我知道,如果我按照他的板塊流程下來,一節課,我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當然我也知道,一般他的課不是分課時的,而是一整堂課。

該怎麼辦?

一:教考點還是教能力

如果按照教考點的方式去構建這堂課,一節課完全沒問題,而且於我自己也比較輕鬆。但我知道,為了考試而記憶的知識很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記得那年考研,初試時,我的專業以高分輕鬆晉級。複試時,當導師問到我「歸來詩人」的問題時,我傻眼了。初試時牢記的知識點開始模糊,更不用談自己的見解了。因為我懂得,考點之外,有更廣闊的學生思維值得我去關注,去引導,去開發。這條路看起來會蜿蜒曲折點,但他會讓學生走得更遠。薛法根老師的課的示例,正好可以訓練孩子們的能力。因為懂得,所以我不害怕等的。

二:做名師還是做自己

我仔細想想薛法根老師的課堂,然後把一些我無法操作的環節進行了簡化,把課堂該落地的一些內容進行了補充,並做了一個決定,我一節課無法完成那就上兩節課。因為我懂得,我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還不足夠做到如此高效。同時我也懂得,以班級孩子的水平,同時在我不夠高明的引導之下,也會讓課堂節奏慢一點。但我必須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然後讓自己成長。因為懂得,所以我必須等的。

三:等你們還是自己走

在課堂上,我提問後,班級的孩子們一般不會很快舉手,而是會先選擇思考或觀望。因此課堂上常常舉手的孩子就是同樣的幾個,如果每次的互動都只有這幾個孩子,那這樣下去,課堂就變得很狹隘了。根據我聽課的經驗,很多老師一個問題問下去後,一般只會請三到四個學生回答。因為這樣的節奏控制才會讓課堂比較能夠準時結束。但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在我的課堂上,真正能讓孩子們開始互動起來,往往是在第三個孩子把問題回答完畢後。這可能是孩子思考了足夠長的時間了,還可能是別人的發言給了他啟發。因此,課堂互動時,我總是儘力邀請更多的孩子發言,我也總是儘力邀請不同的孩子進行互動。因為我懂得,所以我願意等的。

今天課堂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自己編故事,演故事。兩個孩子一上台,內容在我的預料之中,正打算做好準備「提示」,我心裡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再等等。這一等,等來了驚喜,他們的故事有轉折,有想像……表演結束後,孩子們鼓起了掌。

因為等的,所以美好不期而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殼殼老師的城堡 的精彩文章:

悅讀,閱讀:2018年2月

TAG:殼殼老師的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