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這位鐘樓怪人,獨居六年只做了一件事

中國這位鐘樓怪人,獨居六年只做了一件事






故   事

/


Vol.

357




獨居160年歷史碉樓6年的古村落畫家








戳視頻

▲他不是三體的執劍人,卻是碉樓的面壁者








「在特定的環境下,只有藝術家才能救古村。」




「以政府為主導、以商業為主導,或是以藝術家為主導,對古村保育而言都不是健康的模式,需要政府搭台、文化唱戲、商業支撐,才能見到成效。」




「古村落是我們的根,且不可複製,它一旦消失了,它的味道,它的DNA就轉變了,即便你重新蓋一座一模一樣的,那也只是一個仿製品。」




說這番話的人,不是建築學家,也不是耆耋之人,他叫

梁鐮芝

,34歲,是一位抽象表現主義流派畫家。






梁鐮芝進入公眾的視野有多層原因,除了他那些綺麗夢幻的畫作之外,還因為他一直堅持致力於古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當然,一般人最感興趣的,還是他六年來一個人獨居在從化鐘樓古村裡,並將有著160年歷史的碉樓改為了畫室。梁鐮芝被鐘樓古村的歷史氣息吸引而來,併流連於此,但六年間他卻沒有畫過一幅古村畫作,儘管在業內已頗具名氣,畫作也售價可觀,但他仍覺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人文肌理、歷史沉澱都太過深厚,雖置身其中卻生怕知之甚少,畫得不好,所以不敢輕易動筆。




藝術家大都有著他們的偏執情懷,以及內心對古文化的敬畏之心吧。






  走進歷史的塵埃  






梁鐮芝所在的從化鐘樓古村,為歐陽氏族人於清咸豐年間所建,

他住的碉樓更是從化三寶之一

,極具淵源。初入古村,恍若步入歷史封存之境,蟲鳥唧語、落花羞林、沒有叟呼童應、車流嘈雜,但見青磚殘瓦、舊物苔痕。古村的碉樓在2003年時就被列為廣州市的第一批文保單位,在租下碉樓維修時,為了不破壞它的原貌,貼合修舊如舊的狀態,梁鐮芝會盡量避免選用現代化的東西,磚必須選青磚,天頂上的瓦要找回原來舊的瓦,所有窗戶都用木頭來做,且都做成很仿古的碳燒,維修分期進行,總計花了二十多萬,才終於讓這個曾無水無電,雜草叢生的荒廢古樓重煥生機。






古村落的保育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情懷的支撐,也需要金錢為後盾

,像從化碉樓這樣能再度新生的古建築曲指可數,更多的古村落只能帶著擁護者的無限眷念漸漸消逝,化為歷史之殤。早在2000年時,中國尚有360萬個古村落,至2010年就驟降為270萬個,短短十年消失了90萬個古村落,並正以每天超過上百個的速度加速消亡,大量傳統村落自此消散在時間的灰燼中,再難復原。古村落承載著歷史變遷,濃聚著一方經濟,民俗文化的氣質記憶,是國人的鄉愁載體,但真正能有意識去保護古村落,真正有這種文化自覺的人畢竟少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就說:「如果這些古村落都沒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鄉愁』?」




但古村保育的課題過泛,哪怕是一支組織都未必能做好,像梁鐮芝這樣的青年畫家致力於古村落保護,也只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是以一個踐行者的身份去呼籲影響他人,

個體的力量過於單薄,還需要有理論跟實踐相結合方能承載。

就以廣州的小洲村而言,正是因為藝術家的進入,很多個個體參與進來抱團影響,才讓它有了生命力,不過可惜最後它的發展不可控,遁入破壞狀態。






  是傻人,還是面壁者  






在時代的更迭間,去舊立新是趨勢,也是必須,但傳統古村落有其特殊性,它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延伸城市文脈至關重要。馮驥才就把保護古村落看作是「

上無愧於先人,下無愧於子孫

」的浩大工程,中西方對古建築保護的意識有差,早在中世紀歐洲人即有「建築保護」一說,而中國建築保護出現極晚,既是歷史原因,也是建築特點決定,中國傳統建築多為木製,一遇戰火極難留存,不似石材建築千年不毀,且中國古代但凡王朝更替,新君必定拆除舊樓,重築新居,也正因為此,中國的傳統古村落才更顯彌足珍貴。




在2018年的今天,社會精神層面還是普遍處於金錢至上論,大部分年輕人都醉心於都市的繁華,熱衷於鈔票的多寡,梁鐮芝更像一個異類,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同於常規,就像他避世獨居,就像他躬身古村保育。邂逅鐘樓古村之後,梁鐮芝做了個啟動展,募捐了七萬多元給到當地村民進行古村建築維修,此後,他不斷修繕碉樓,還成立了村保育的志願者組織,並發起廣州古村之友組織,六年來,組織群體從大學教授、老師,到學生、遊客,以及文化界與藝術界的朋友,人數已逾兩千,梁鐮芝會直接走進課堂去做古村落的保育講座,從初中到高中,包括中央學院過來學習的學生,都在他的普及範圍之內。






古村的保育存在兩種形態,一是人認識的改變,第二是古村原貌的改變

,梁鐮芝幾年下來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他入住古村之前,當地的村民基本都認為房子爛了就爛了,無所謂,但時至今日,他們覺得房子倒塌了很可惜,他們主動找到梁鐮芝,希望他能出點建議或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這種改變實質上更大於建築本身的改變,而在建築本身的變化上,從最初的荒廢狀態到今天不斷有遊客進去古村參觀,變化顯而易見,並且當地政府也開始重視鐘樓古村,欲撥款三百萬修繕古村,對於梁鐮芝來說,這才是他想要的結果。






在時空的維度上,如梁鐮芝一般的獨行者都在古文化保護上探過深淺,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得償所願,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就曾說:「在北京城市改建過程中對於文物建築的那樣粗暴無情,使我無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1959年天安門廣場擴建,中華門在蘇聯專家建議下被拆除,梁思成當場痛哭失聲。






對古建築的精神情懷與思想的高度聯結,讓古文化保護者們面對現狀痛苦難自拔,卻又難改初心,

他們是旁人眼裡的傻人,卻在某種層面上,是時間長河中的面壁者

,堅守著最後一星歷史的微光。






  割裂的時空,守護者與創新者的對峙  






有一種說法言道,依據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推導,中國傳統社會只注重自己小圈子內認同的私利,對於公共事物毫不關心。




有趣的是,當這類人群發現竟有人將公共事物的關注提上日程,他們又會群起而攻之,梁鐮芝也有此遭遇,當他以畫家的身份做著古村保育的工作,並且似乎做得還不錯的時候,就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認為他是在通過古村保育的包裝美化,來達到營銷自己畫作的目的,事實上樑鐮芝的畫作都是通過畫廊及畫展等渠道售出,且在進入古村之前,他的畫作就已頗受歡迎。梁鐮芝學過古畫,也學過西洋畫,還學過俄羅斯體系的東西,他的畫作是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但裡面有很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且畫作語言充滿了現代都市的感觀體驗,畫作並不缺受眾群。

在梁鐮芝身上折射的是現代一類年輕人的價值體系,他們沒有太多的金錢慾望,而更意於精神與藝術高度的追求

,就古文化保護這個論題來講,持反對意見的群體也透視出另一類人的思想價值體系。








「文物研究對社會進步有什麼用?浪費大量的人財物!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科技事業,民心工程上去吧!」




「腐敗!清末大肆揮霍造園子,現在為了這些死物還要把活人的錢糟蹋了。」




「有什麼用?修個破玩意兒好幾億,值得嗎?」




這些激烈的聲音其實不在少數,甚至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觀點,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也是整個社會價值導向存在的偏差,他們認為做建築就應該向前看,認為古建築的功能結構不再適宜現代人居住,不值得保存,似乎有其立據的基礎,但是他們卻忘了,

沒有根,社會發展到何種高度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拯救,古建築的落寞狂歡  






1953年,為保住永定門城樓不被拆除,林徽因憤而指責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然而1957年永定門還是被拆掉了,可悲的是,2004年,「假古董」永定門城樓重修竣工。




前人拆古,後人仿建,沒有對歷史對藝術的敬畏,讓這樣的荒誕大戲不斷上演。

所以像梁鐮芝這類古村落保護者,就希望能儘力去盤活一個古村,哪怕只盤活一個碉樓,也是功德一件,他認為在特定的狀態下,只有藝術家才能救古村,當前的古村落80%都不樂觀,沒有商業介入的誘發力,但藝術家的文創拉動性是有效的拯救之道。比如北京的798,就是依傍著藝術家的能量帶動氛圍活過來的。






梁鐮芝說:「藝術家的能量非常大,一個很爛的村落,你只要把整片盤活給我,我帶一群藝術家進去,我就能夠把這個人煙稀少的荒涼地方給帶旺起來。」




但他也認為,拯救古村落最為有效的渠道是政府、商業、藝術家三者的階段性協同調配,共力推動,單說情懷,或者單說利益取向,都不是古村落保護的健康狀態,至於為什麼一個青年畫家能夠對古村落保護如此盡心,他說:「

一個合格的畫家不只是會畫畫,而且要有社會責任感。




經歷百年浮沉的古村落,有的變成一聲嘆息,剩下的,不知道會否因為有了如梁鐮芝一般的更多年輕人關注,而幸得留存。
















梁鐮芝畫作欣賞








- END -






本期故事製作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故事的店 的精彩文章:

誰說大叔不能追星,他的目標是追一輩子呢
一口鐵鍋引發的懸案

TAG:有故事的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