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偉大的佛陀的最後時光

偉大的佛陀的最後時光

偉大的佛陀

的最後時光

在巴利語佛典《長部》當中,篇幅最長的要數《大般涅槃經》。無論從歷史的、文學的,還是從倫理道德的視角看,《大般涅槃經》應是《長部》之冠。這是一部經過了千古傳頌的紀實文學作品。從風格、內容上來看,與《長部》其他篇章屬於不同的類型。《長部》各篇,或採取對話模式,有人問,佛來答;或直接是佛的說教。

《涅槃經》不是說教,而是記述。這部經的一些段落,無疑在傳誦過程中經過添加,但它的主幹,當屬最古老的佛教文獻。縱覽巴利語大藏經,沒有專述佛一生的傳記作品。律部、經部,或有對佛一生片段的描述。而佛最後的時光,卻牢牢地印記在他的弟子的腦中。他們忠實地傳誦,飽含深情。毫無疑問,佛教文獻中佛傳類文獻,就起源於這對佛最後時光的記憶。(Winternitz1983,35-40)

(《長部》封面)

《大般涅槃經》

漢譯本中,以《涅槃經》(泥洹經)為題的佛經不在少數。其中尤以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與巴利語本的較為接近,屬於小乘傳承一脈。另有大乘的《大般涅槃經》三種:一、東晉法顯、佛大跋陀、寶雲等合譯《大般泥洹經》六卷;二、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經錄中有時又作三十六卷,也稱作『北本』;三、劉宋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依以上兩種譯本為基礎,合本對照修治而成的《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也稱作『南本』。除了漢譯本外,還有藏譯本、零星的粟特文本,以及在新疆發現的大乘《大般涅槃經》的梵文本。

(《大般涅槃經》殘片)

相較而言,巴利語的《涅槃經》更似紀實文學,不同於其他經文以佛的說教為主旨。《涅槃經》描述了佛最後在人間的時光,也把佛如何身體力行地實踐自己的理想展現出來。一個壽命將終的老人,如何走完戒定慧,如何實施他所倡導的慈悲呢?

佛所創立的僧團,是印度古代沙門思潮的實踐者。選擇沙門的生活,意味著終身拋棄所有的家業,獨身,無家可歸,雲遊四方,僅靠乞討維持現世的壽命。有學者認為,《涅槃經》描述的是佛涅槃之前兩年(Schumann 1989, 245)。一個壽命將終的老人,如何履行他所倡導的沙門業呢?如何繼續遊走,直到涅槃呢?

時空迢遙,轉眼間佛涅槃已越兩千多年。千年之前,千年之後,《涅槃經》仍然飽含著曾親歷佛的弟子對佛的熱愛。那時的佛,是一位親切的老者,已達八十歲的高齡,罹患重病,卻依然思維清晰。

《涅槃經》開篇,佛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靈鷲山上,已經完成坐雨安居。從王舍城出發,佛向北,向那爛陀遊行。在那爛陀附近的芒果樹園,按照《涅槃經》的說法,佛最後見到他的最為賢善的弟子舍利子。實際上,舍利子和目犍連,已經先於佛離開人世。從那爛陀,佛來到波陀厘村。那時候,波陀厘還是個村落,摩揭陀的首都仍在王舍城。阿闍世王逼死父親之後,打算遷都波陀厘。佛臨終前,波陀厘剛好在建造之中,以遏制鄰國跋祇。

從波陀厘,從摩揭陀國,佛繼續向西北遊行,經過拘底村、那提伽村,來到離車人的都城吠舍離[1]。到了這裡,已轉眼到了坐雨安居的時候。佛在吠舍離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這是佛的最後一個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隨他的僧團,讓他們分別在吠舍離周邊坐雨安居,唯獨留下阿難。佛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已經離辭世的時刻不遠了,為僧團留下了最後的囑託。佛說,如來所說之法,不分內外。如來法中沒有秘而不宣之法。「你們應當以己為洲,以己為歸依,勿以他人為歸依。應當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勿以他者為歸依。」僧團比丘沒有佛指派的世襲領袖,唯有佛的教法將永遠指導僧團。

佛戰勝了疾病,重新站了起來。坐雨安居之後,佛繼續向西北方向遊行。經過盤陀村、小象村、安婆村、瞻部村,到達薄伽城[2]。從此又來到波婆城[3],住在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樹林中。在這裡,佛接受了純陀的供養,引發了腹瀉,患有嚴重的肌體脫水症。佛身體虛弱,仍堅持遊行。一路上喝河溝里的水,不斷靠禪思維持身體。最後到達末羅國(力士國)的拘屍那羅城,即現代拘屍那揭羅城。從現代的法茲爾到達拘屍那揭羅,大約18公里的路程。這是佛拖著病體,所實現的最後的遊走。終於,佛到了生命的終點,拘屍那羅附近娑羅樹林中,在兩棵娑羅樹之間進入涅槃。

(佛陀最後的旅程)

(涅槃浮雕)

從吠舍離,到拘屍那羅,有大約上百公里的路程,這是80高齡的佛,患有嚴重疾病的佛,一步一步地,依賴乞食、喝河中水維繫身體,所最後走過的路程。它揭示,佛不但是說教者,更是修行的實踐者。佛以身作則,為他的弟子示範真正的修行,直到生命的終點。

《涅槃經》還有一段描寫,每讀至此,總令人唏噓不已。

佛臨終前,阿難傷心不已。聰慧的阿難是佛忠實的陪伴者。印度北方的夏天,酷暑難當,蚊蟲騷擾,那裡的冬天,十分寒冷。無論冬夏,是阿難陪伴著佛,白天隨佛去乞討,記下佛的所有教誡,夜晚把佛的袈裟疊成四折,讓佛安卧。朝夕相處,朝夕修行,阿難於佛,戀戀不捨。佛臨終前,阿難倚門而泣。是啊,佛就是阿難最親的人。面對與親人的生離死別,阿難如何不難過,即便他懂得,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脫離情感的羈絆,哪怕是對親人的眷戀。佛了知阿難的不舍,喚來阿難,以佛對人生之悟,以佛的智慧勸解道:「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CBETA, T01, no. 7,p. 192, c11-12)

(龍門石窟阿難尊者)

而即將進入涅槃的佛,又是怎樣處理世間的情感呢?

佛畢竟是慈悲的,是戒德的化身。佛這樣對阿難說:「在漫長的日日夜夜中,你以慈善、利益、安樂、不二、無量之身業、口業、意業侍奉如來,阿難,你已獲得功德,努力吧!你將很快達到解脫。」佛對眾比丘說:「比丘,在往昔的漫長歲月中,有眾多阿羅漢、等正覺者,這些世尊曾擁有最好的侍者,一如我有阿難。比丘,在未來的漫長歲月中,有眾多阿羅漢、等正覺者,這些世尊將會擁有最好的侍者,一如我有阿難。」

佛給了自己的弟子無比崇高的讚譽。此番讚譽意味深長。這是佛教的締造者、萬人崇敬的佛對阿難表達的感激之情。恩愛和合,是應斷舍的情感,是留戀世間的羈絆。而感恩、感謝,則是偉大的人的胸襟。佛感謝阿難全心全意的侍奉,像阿難一般的弟子兼侍者的存在,甚至是識別未來佛的標識。實際上,阿難與佛再沒有分開。佛教經書之中,「如是我聞」者,大多傳自阿難之口。人們供養佛像,也習慣將阿難供在一旁。

(寺廟常見的三尊:釋迦牟尼與阿難、迦葉)

[1]吠舍離,相當於今天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毗舍離。

[2]現代具體位置不詳,有學者認為這曾經是跋祇國和末羅國之間的一座小城市。Wagle1995(second revised edition), p. 45.

[3]據說是現代的法茲爾城(Fazilnagar),距離現代卡斯亞城(Kasia)東南16公里處(Schumann 1989, p.247)。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玉泉祖庭止觀禪院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
當陽玉泉禪寺元宵傳燈祈福法會圓滿

TAG:當陽玉泉禪寺 |